- 经济学基础(第五版)
- 吴汉洪编著
- 4493字
- 2022-11-04 17:33:45
第4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经济学也不例外。也就是说,经济学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来研究稀缺性所引起的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具体来说,对这些问题既可以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也可以用规范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在理解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时,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价值判断的含义。在以上关于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的定义中都涉及价值判断这个概念。什么是价值判断呢?《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的解释是:“价值判断可被定义为对所认定的客观效力的赞成或不赞成的判断。”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指出:“这地方讲的价值,并不是指商品的价值,而是指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由此可见,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价值判断大而言之,可以指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好坏,小而言之,是指某一具体事物的好坏。所谓好坏,也就是对社会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价值判断属于社会伦理学范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与阶级性。实证方法为了使经济学具有客观科学性,就要避开价值判断问题;而规范方法要判断某一具体经济事物的好坏,则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问题。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要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上述成果进行分析与预测。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这一点也就决定了实证方法可以避开价值判断,而规范方法必须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第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不具有客观性。处于不同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
第四,尽管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并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可以用收入分配的例子来说明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当前人们议论较多的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经济学家可以用实证方法或规范方法来研究这同一个问题,但分析的角度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收入分配包括两个不同的问题。一是引起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收入分配与造成这种分配状况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对这种收入分配现状的看法与评价,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这两个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我们用实证方法研究收入分配时,要认识其本身的规律。这时我们排斥价值判断,即不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只研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与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研究受教育程度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得出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同方向变动的结论。这一结论可以由统计资料或其他有关证据来证明。如果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它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对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有什么看法,都不影响这一结论。这时的研究就与自然科学一样,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从中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这也是研究一切科学的实证方法。
我们用规范方法研究收入分配时,要判断哪一种收入分配状况是理想的,或者说收入应该如何分配。这时我们要把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前提——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是强调过程的公平,还是强调结果的公平。由于所依据的价值判断不同,规范方法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如果强调效率优先,就会得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一件好事的结论;如果强调公平优先,就会得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一件坏事的结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本身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究竟哪一种结论正确,没有客观的标准,也无法进行验证,永远也不会得出客观、一致的结论。在根据规范的标准制定政策时,要由政治程序决定采用哪一种观点。在独裁政治下,由一个人说了算;在寡头政治下,由几个人说了算;在民主政治下,由多数人说了算。
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相互之间并不排斥。实证分析是规范分析的基础。比如,如果一个社会要使收入分配更为公平,其政策就要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来制定。如果实证分析证明受教育程度的差别是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消除或减轻不公平就要从发展教育、更多关注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入手。实证分析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按一定的价值判断制定政策——要以认识世界为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实证方法是经济学的基础。
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就是实证经济学,用规范的方法来研究就是规范经济学。这种划分与强调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划分不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所强调的是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二、经济分析工具
如果你知道怎样发球,你就会发现打网球很有意思;如果你有吸尘器,打扫房间就会轻松许多。就像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一样,每个学科或每个行当也都有一系列的基础工具。这些工具可能是有形的,如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也可能是无形的,如打网球发球的能力。
在经济学中,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模型。经济学中的模型是一种组织框架,它可以构建我们思考问题的路径。模型忽略现实世界的某些细节而集中研究本质问题,以此达到简化的目的。
经济学家使用模型的方式就好比旅行者使用地图一样。北京地区的地图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物——交通信号灯、建筑物的高低、街道的确切宽度。简化的地图很容易看懂,而且当你要寻找某一地点时,它可以给你提供帮助。
除了模型这一工具外,在经济分析中涉及的工具还有很多。下面仅介绍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以及由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分别结合而形成的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1)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均衡是物理学中的名词。当一个物体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外力的作用,并且这两种力量恰好相等时,该物体由于受力相等而处于静止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均衡。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用于说明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均衡分析是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均衡的实现及其变动。均衡分析又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各个市场之间均衡的建立与变动,它是从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均衡分析偏重于数量分析,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张以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因素作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使是数量的分析,非均衡分析也不是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运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均衡分析。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换句话说,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静态分析主要是一种横断面分析,不涉及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而动态分析主要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要涉及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或者说,静态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的相对静止状态,而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3)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分别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要说明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的条件;比较静态均衡分析要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原有的条件变动时均衡状态发生了什么相应的变化,并将新旧均衡状态进行比较;动态均衡分析则要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说明在某一时点经济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下一时点该经济变量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对整个均衡状态变动的影响。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这三种分析工具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4)定性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说明经济现象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定性与规律性,定量分析则分析经济现象之间量的关系。许多经济现象是可以用某种标准来衡量的,可以表示为一定的数量,各种经济现象之间量的关系可以更为精确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因此,实证经济分析中特别注意定量分析,这也是经济学中广泛运用数学工具的重要原因。经济学中数学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公式、定理来表示或推导、论证经济理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数理经济学;二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编制数学模型,并将有关经济变量的数值代入这种模型中进行计算,以验证理论或进行经济预测,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济计量学。定量分析使经济学更能运用于实际。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这一点应该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