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

财务会计是指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对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主要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会计主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的会计。

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反映和监督,向报告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运行状况、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反映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1.资产

(1)资产的概念。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资产是指事业单位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服务潜力是指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利用资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履行事业单位职能的潜在能力。经济利益流入表现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或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减少。

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耗用或者可以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

(2)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符合上述资产定义的经济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一是与该经济资源相关的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或者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二是该经济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

《基本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政府会计主体在对资产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资产金额能够持续、可靠计量。”

2.负债

(1)负债的概念。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负债是指事业单位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资源流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确认为负债。

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包括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包括长期应付款项、应付政府债券和政府依法担保形成的债务等。

(2)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符合上述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一是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出政府会计主体;二是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

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在对负债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负债金额能够持续、可靠计量。

3.净资产

(1)净资产的概念。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

(2)净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净资产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时,其表现形式为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净资产减少时,其表现形式为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

4.收入

(1)收入的概念。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收入是指报告期内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入。

(2)收入的确认。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收入的确认应当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一是与收入有关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入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二是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入会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主体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三是流入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5.费用

(1)费用的概念。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费用是指报告期内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净资产减少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出。

(2)费用的确认。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费用的确认应当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一是与费用有关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二是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出会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主体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三是流出金额能够可靠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