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礼道——礼仪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

男人的优雅来源于他对礼仪的认知与掌握,优雅的男人无论人前人后,总能保持彬彬有礼的翩翩风度。他们的优雅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上,无论是职场上还是应酬中,他们都能将言行举止把握得恰到好处,以自己丰富的内涵、大气的气质,吸引无数人的目光,赢得无数人的认同。

尊重,社交活动第一法则

有格局的男人,一定懂得在言谈举止中尊重别人,因为这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谁若是反其道而行之,谁就会众叛亲离。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如何顺应这种心理需求,在言谈举止中做到尊重他人,借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呢?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心理”上尊重别人

我们在心理上必须牢记“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一信条,不以位高自居、自足、自傲。只有在“心理”上有尊重别人的想法,才可能做出尊重别人的行动。

(2)把握角色

把握角色是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包括知己和知彼两方面。所谓知己就是要善于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换角色,否则就难免造成不尊重人的场面。比如你是一个领导,在单位里严肃认真是必要的。但如果你回到家对娇妻爱子再摆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妻子儿女就会认为你缺乏人情味,不尊重他们对夫爱父爱的需求。所谓知彼,就是要了解对方的年龄、身份、语言习惯等。假如对方是位年长者,而你是个青年人,在称呼上要礼貌,在语气上要委婉,在语速上要和缓,在话题上要“投其所好”,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必然能赢得对方的赞赏。

(3)搞清背景再开口

如果在交际过程中能考虑对方的背景,不触及对方的隐秘;如果在别人交谈时没有弄清别人话题的前提,不突然插嘴;如果在谈话过程中不让自己的话带有更多的隐含前提,特别是错误前提,就是对别人的尊重。面对矮人却大谈“矬子”、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而又“驴唇不对马嘴”地乱发议论、人家明明是自学成才却偏问“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这些认为都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4)注意你的态度

在与人交往中,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将体现出你对别人尊重的程度。比如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谦虚待人、礼貌待人、实事求是地评论人或事,都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5)区分不同场合

场合不仅可以提供话题,诱发谈兴,还能为你尊重别人提供机会。例如,在严肃的会场不要说笑打闹,否则就是对领导的不尊重。在朋友的结婚喜宴上应该谈些喜庆的、吉利的话题;

如果你总谈些令人扫兴的话,就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即使朋友嘴里不说,心里也早已宣布你是“不受欢迎的人了”。

(6)处事礼为先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人品,还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好感。在社交场合,男方将女方的手握得太紧、时间太长,是对女方的不尊重,会给人以轻佻之嫌;参加朋友的婚礼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和异性朋友靠得过近,甚至凑到对方耳边“窃窃私语”,是对对方的不尊重;站着与别人交谈而脚不停地“啪啪”打地,会使人感觉你已“不耐烦”;与朋友特别是长辈、上级、新朋友坐着交谈而大跷“二郎腿”,甚至抖腿,在对方看来,这是轻佻的表现、傲慢的外露,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7)不打断别人的谈兴

这点也体现在多方面。例如,对对方的话题保持浓厚的兴趣,注意选择双方都熟悉又都感兴趣的话题,在对方谈兴未尽时不随便转移话题,以及结束话题时有所暗示、留有余地等都是尊重别人的体现。

(8)交谈时别惹人难堪

问答在交谈过程中是很常见的,但如何问却大有学问,因为问不好会造成难堪的场面,伤害别人的自尊。比如问话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别人正谈得火热,你突然一问打断别人的交谈,是不尊重别人;别人在某方面忌讳很深,你却不管不顾偏要追问,也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等等。

懂得尊重别人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简单的道理就是: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在称呼中体现你的良好涵养

称呼是指在社交中人们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有人可能会说,谁不会称呼别人呀?其实,这里面还是大有学问的。如何称呼别人,既是礼貌问题,又是态度问题。而且对称呼得当与否,人们还是相当敏感的。在与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中,称呼甚至能决定交际的成败。称呼得当,人家自然乐意与你交往;称呼不当,就会给交流设置障碍,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那么,如何在交际中恰到好处地称呼别人呢?一般要注意以下七个关系:

(1)地区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即使同一个称呼,也因地区不同而含义迥然。比如“侉子”这个称呼,南方有些地区指体魄健壮的男子,是敬重夸赞的称呼,而北方人习惯于把“侉子”与粗俗野蛮联系在一起。所以,来到异地他乡,不了解当地的方言土语,还是以“同志”相称较为妥当。

(2)时代关系

有些称呼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有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痕迹。比如“剃头的”“伙夫”“戏子”之类,都有轻蔑的含义,应该淘汰,而改称理发师(或理发师傅)、“炊事员”(或厨师)、“演员”(或文艺工作者)等。

不过另有一些称呼,如“先生”“小姐”“阁下”“陛下”,在某些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很得体的。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在外事交谈中,称呼的使用要顺应其他国家的习惯。

(3)等级关系

当代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虽然不同于森严的封建等级,但是用合适的称呼体现出上下长幼,以示亲切或尊敬,也是必要的。对年长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称;对上级领导者或其他单位负责人可称其职务;对职务低于自己的,也要选择有敬重含义的称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4)场合关系

同一个称呼,在有些场合中使用就合适,换一个场合就不合适。比如在一般场合叫“爷爷”“妈妈”,自然而亲切,叫“祖父”“母亲”,就生硬别扭;如果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则以后者为宜。又如,一个人兼有几种身份,对他的称呼也要因时因地而定。

(5)褒贬关系

有的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褒奖的感情色彩,如“老厂长”“老模范”“老同志”等。称呼别人的绰号,有时有亲切感,如陈赓将军就喜欢别人称他为“小木瓜”(头脑迟钝者)等;以别人生理缺陷为绰号,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6)心理关系

同样的称呼,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讳莫如深。渔民忌“沉”字,假如他正好姓陈,你若“老陈老陈”叫个没完,他肯定会不高兴。同样是30岁的人,有人乐于被称为“老张”“老李”,而对于正在寻找伴侣的30岁的人,不妨叫他“小张”“小李”。曹禺剧作《日出》的顾八奶奶,唯恐别人说她老,不识相的福生当她面说:“怪不得她老人家听腻了,您想,她老人家脾气也是躁一点,再者……”没等说完,惹得顾八奶奶火冒三丈,呵斥道:“去!去!去!什么‘她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我瞅见你就生气,谁叫你进来给我添病?”可见,称呼的不妥,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必将会影响交谈的效果。

(7)主次关系或先后关系

在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个人进行称呼时,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周总理1972年2月21日宴请尼克松一行时的讲话,开头是这样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既恰当,又排列有序。

恰当的称呼还应考虑对方的身份。比如,一位在田里赤膊劳动的上了年纪的农夫,你称他为“老大爷”较为适宜。若称之为“老先生”,似乎就含有讽刺意味。反之,在校园中,遇到一位夹着讲义从教研室出来的上了年纪的女教师,你若称她“老大娘”,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只要我们对以上的事项加以注意,就能在和陌生人初次交往时显得得体、有分寸。

一般来说,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称呼陌生男子,不论其婚否,可统称其为“先生”;称呼陌生女子,则应根据其婚姻状况给予不同的称呼:称呼已婚女子,用其夫姓称呼其为“X太太”,如果对方身份较高,则应称之为“夫人”;称呼未婚女子,应统称为“小姐”;如果不清楚对方的婚姻状况,最好还是称呼对方“小姐”或“女士”比较稳妥,不管她是16岁还是60岁。称呼新结识的教育界、文艺界的人,一般可敬称为“老师”。在非正式场合向陌生人问讯时,为了表示亲近,可以用亲属的称谓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老奶奶”等。

在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恰当准确的称呼至关重要。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对对方的尊敬或与对方的亲密程度,还能反映出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迅速地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有所注意。

一握手就让人感知你的深度

握手,既是一种礼仪方式,又可称之为人类相同的“次语言”。深情、文雅而得体的握手,往往蕴含着令人愉悦、信任、接受的契机。两人见面,若是熟人,不用言语,两手紧紧一握,各自的许多亲热情感就互相传导过去了;若是生人,则一握之际,就是由生变熟的开端。因此,它已成为世界上通行的见面礼节。

握手,多数用于见面致意和问候,也是对久别重逢或多日未见的友人相见或辞别的礼节。

握手,有时又具有“和解”的象征意义。据说握手是西方中世纪骑士相互格斗,势均力敌,作为和解的表示,把平时持剑的右手伸向对方,证明手中没有武器,相互握手言和,发展到后来,便演变为国与国之间言和的象征。

握手除了作为见面、告辞、和解时的礼节外,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赠送礼品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讲话后,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1)与女性握手应注意的礼仪

与女性握手,应等对方首先伸出手,我们只要轻轻地一握就可。如果对方不愿握手,也可微微欠身问好,或用点头、说客气话等代替握手。我们如主动伸手去和女子握手,则是不太适宜的。

在握手之前,必须先脱下手套,客人多时,握手不要与他人交叉,让别人握完后再握。按国际惯例,身穿军装的军人可以戴着手套与妇女握手,握手时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这是一种惯例。握手时,应微笑致意,不可目光看别处,或与第三者谈话。握手后,不要当对方的面擦手。

与女性握手,最应掌握的是时间和力度。一般来说,握手要轻一些,要短一些,不应握着对方的手用劲摇晃。但是,如果用力过小,也会使对方感到你拘谨或虚伪敷衍。因此,握手必须因时间、地点和对象而不同对待。

(2)与老人、长辈或贵宾握手的礼仪

与老人、长辈或贵宾握手,不仅是为了问候和致意,还是一种尊敬的表示。除双方注视,面带微笑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一般情况下,平辈、朋友或熟人先伸手为有礼,而对老人、长辈或贵宾时则应等对方先伸手,自己才可伸手去接握。否则,便会看作是不礼貌的表现。

②握手时,不能昂首挺胸,身体可稍微前倾,以示尊重,但也不能因对方是贵宾就显得胆小拘谨,只把手指轻轻接碰对方的手掌就算握手,也不能因感到“荣幸”而久握对方的手不放。

③当老人或贵宾向你伸手时,应快步上前,用双手握住对方的手,这也是尊敬对方的表示。并应根据场合,边握手边打招呼问候,如说:“您好”“欢迎您”“见到您很荣幸”等热情致意的话。

④遇到若干人在一起时,握手、致意的顺序是:先贵宾、老人,后同事、晚辈,先女后男。还必须注意,不要几个人竞相交叉握手,或在跨门槛甚至隔着门槛时握手,这些做法也是失礼的行为。

⑤在社交中,除注意个人仪容整洁大方外,还应注意双手的卫生,以不干净或者湿的手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如果老人、贵宾来到你面前,并主动伸出手来,而你此时正在洗东西、擦油污之物等,你可先点头致意,同时亮出双手,简单说明一下情况并表示歉意,以取得对方的谅解,同时赶紧洗好手,热情予以招待。

⑥在外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或表示欢迎,但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有在对方主动伸手时,才可向前握手问候。

(3)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握手礼仪

在上级与下级握手时,除应遵守一般握手的礼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上级为了表示对下级的友好、问候,可先伸出手,下级则应等对方有所表示后再伸手去接握,否则,将被视作不得体或无礼。

②当遇到几位都是你的上级时,握手时应尽可能按其职位高低的顺序,但也可由他们中的一位进行介绍后,由你与对方一一握手致意。如同来的上级职位相当,握手的顺序应是先长者(或女性),然后再是其他人。如果长者中有自己比较熟悉者,握手时应同时说些如“近来身体可好”之类表示问候的话。

③上级与下级握手,一般也应以其职位高低为序,遇有自己熟悉的下级,握手的同时也应说些问候、鼓励和关心的话。

④不论与上级还是下级握手,都应做到热情大方,遵守交往礼节。

下级与上级握手时,身体可以微欠,或快步趋前用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但切不可久握不放,表示过分的热情。

上级与下级握手同样要热情诚恳,应面带笑容,注视对方的眼睛,切忌用指尖相握,或敷衍一握了事。也不可在握手时,东张西望或漫不经心,使对方感到你冷漠无情。在众多的下级面前,也不要厚此薄彼,只与其中一两个人握手,而冷落其他人;更不能在与下级握手后,急忙用手帕擦手。这些表现,都会被人认为是轻慢无礼的行为。

敬烟奉茶是很讲究的事情

在允许吸烟的场合,吸烟、敬烟也有一些礼貌的规则,只是别觉得“礼多人不怪”,敬烟如果一定要敬到使人头昏脑胀才罢,那是不礼貌的。

如今,在办公场所吸烟几乎都被看成是一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因此,只有在主人明确地邀请你抽烟时方可点烟。如果你主动地问“我抽烟你介意吗”,对方一般出于礼貌,只能回答“当然不介意”,但是烟一点着即大错铸成。你的行为已被看成没有教养。即使主人是个烟民,出于礼貌还是不要在有不抽烟的人在场时抽烟。

吸烟时一定要注意防止火灾的发生,不要把火柴梗和烟蒂随地一丢或不熄灭就丢在垃圾桶里。

一般认为,在以下场合禁止吸烟:

第一,很多人拥挤在狭小房间内;

第二,制作或整理资料文件时;

第三,接待室里没有烟灰缸时;

第四,在走廊或楼梯上行走时;

第五,坐在饭桌旁或在对方还未吃完饭时;

第六,在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内。

主人在敬烟前,应询问客人是否会吸烟,如有女士在座,还应征得她的同意。如果来宾较多或同座身份高的人士都不吸烟时,则主人也最好不吸烟。在正式的会见、会谈或隆重庄严的仪式上,不允许给其他人敬烟,自己也不得吸烟。对宗教人士和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客人不要敬烟。

如果客人是初次来访或在商务洽谈等场合,需要敬烟时,不要直接用手取烟给客人,这样手持烟来回推让,可能使病毒、细菌传播给对方,这是很不卫生的。只要将原包打开口,把烟弹出少许,按照先客人后主人的礼遇顺序递过去,待客人取出后,主人再取出打火机或火柴,替客人点好烟。尔后自己再取出一根来吸。正在吸烟时,如果与人打招呼或说话,应将烟取下,否则将被视为不尊重对方。

如果自己正在戒烟或者不喜欢抽烟,那么即使是客人或上司敬的烟也可以谢绝。但在婚礼上,新郎或新娘敬的烟不能不接,即使自己不吸烟也要吸上几口,待人家应酬他人时再熄掉。对方一进门,主人就立刻拿烟来吸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至少等双方寒暄完毕,切入正题之后再拿出烟来吸。

当客人或上司取出香烟准备吸的时候,主动帮助点烟是表示敬意的做法,但是反复地去主动帮助点烟,反倒让人生厌。因此,在商务活动中,除非对方在口袋里反复寻找火柴或打火机,一般没有必要主动为他人点烟。

吸烟时,不要吸了一半就扔掉,也不要吸到烧手或过滤嘴边,才去熄灭。烟蒂应放进烟灰缸内熄灭,以免冒出难闻的烟味。

有的人吸烟时喜欢仰面朝天吐出一个又一个烟圈,这个技艺是不值得炫耀的。对着别人的面孔吞云吐雾,即使对方也是抽烟的人,这样做也是非常失礼的。

向他人敬烟之后,应主动掏出打火机或火柴为对方点烟。但要记住一次不要点两支以上的烟,点过两支烟后要重新打火再为其他人点烟。有人为了表示热情好客,一次打火要点许多支烟,甚至为此不惜烧痛了自己的手指。这样做其实是吃苦不讨好的。

在英国,有“一火不点三支烟”之说,即一个人拿出打火机或火柴为大家点烟,绝不能连续点三支;而要在点过两支烟后停下来,换一根火柴或熄灭打火机后再打着,然后给第三人点烟。否则,据说会给三人中的某人招来不幸。

据说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三个士兵夜间在战壕里吸烟,其中一人划着火柴给另两人和自己点了烟。由于火柴的发光时间较长,正好成了敌人从容瞄准的目标。结果一个士兵被打死了。此后“一火点三支烟”演变成忌讳之举。

再说奉茶的礼节。有客来访,待之以茶,以茶会友,情谊长久。这是我国传统的待客方式。此事虽小,却不得马虎大意。

在招待客人时,对茶具和茶叶的选择应有所讲究。从卫生健康角度考虑,泡茶要用壶,茶杯要用有柄的,不要用无柄的茶杯。目的是避免手与杯体、杯口接触,传播疾病。

茶具一般选择陶质或瓷质器皿。陶质器皿以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为最佳。不要用玻璃杯,也不要用热水瓶代替茶壶。如用高杯(盖杯)时,则可以不用茶壶。

茶叶的选择:外国人一般饮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糖、牛奶或奶油等;我国由于幅员辽阔、气候各异,各地饮茶习惯也不尽相同。广东、福建、广西、云南一带习惯饮红茶,近几年受港澳台的影响,饮乌龙茶的人也多了起来。江南一带饮绿茶的比较普遍。北方(指淮河以北)人一般习惯饮花茶。西藏、内蒙古、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则大多习惯饮浓郁的紧压茶。就年龄来讲,一般地说,青年人多喜欢饮淡茶、绿茶。老年人多喜欢饮浓茶、红茶。

喝茶时对茶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其色、香、味。色,即水色,以液艳色秀,水底明净为上;味,即滋味,以味醇甘鲜,苦而不涩为妙;香,即香气,以甘香清郁为佳。

沏茶之前,要先洗手,并洗净茶杯或茶碗。最好当面洁具,这样可以使客人喝起来放心。还要特别注意检查茶杯或茶碗有无破损或裂纹,若有是不能用来待客的。

奉茶的时机,通常是在客人就座后,开始洽谈工作之前。如果宾主已经开始洽谈工作,这时才端茶上来,免不了要打断谈话或为了放茶而移动桌上的文件,这是失礼的。值得注意的是,喝茶要趁热,凉茶伤胃,茶浸泡过久会泛碱味,不好喝,故一般应在客人坐好后再沏茶。

上茶时一般由主人向客人献茶,或由接待人员给客人上茶。上茶时最好用托盘,手不可触碗面。奉茶时,按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先主要客人后其他客人的礼遇顺序进行。不要从正面端来,因为这样既妨碍宾主思考,又遮挡视线。得体的做法,应从每人的右后侧递送。

陪伴客人品茶要随时注意客人杯中茶水存量,随时续水。每杯里茶水不宜斟得过满,以免溢出洒在桌子上或客人的衣服上。一般每杯里应斟七分满即可,应遵循“满杯酒半杯茶”之古训。如用茶壶泡茶,则应随时观察添满开水,但注意壶嘴不要冲客人方向。

不论客人还是主人,饮茶要边饮边谈,轻啜慢咽。不宜一次将茶水饮干,不应大口吞咽茶水,喝得咕咚作响。应当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细品尝。如遇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可用茶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切不可从杯里捞出来扔在地上,更不要吃茶叶。

我国旧时有以再三请茶作为提醒客人,应当告辞了的做法,因此在招待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要注意,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其饮茶。

座次排错,面子就丢大了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座次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座次安排上,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观念:中国人以男士为大,西方人以女士优先;东方人夫妇坐隔壁,西方人男女对座;东方人尊左为大,西方人则尊右为大。中餐安排座次的原则是“尚左尊东”和“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辈分最低者。宴请时需要看客人中有无外国人,如有的话,则要考虑到西方的座次排列观念。

大致来讲,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成语中“虚左以待”就是这个意思。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场合较为隆重,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二四六席,右边为三五七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请客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欢迎宾客并为来宾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该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特殊情况下,如果你的领导出席宴会的话,你应该将领导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你需要另外考虑座次。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座次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原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看起来稍显复杂,但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得以体现和感情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中餐座次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都能保持心情愉快。

宴请时,还需要考虑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因为这其中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

(1)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座。

(2)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3)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4)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

中餐座次左为尊,一般主宾在主人的左手边。但是在国际礼仪中,座次的安排也很有讲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1)较小型或非正式餐会中餐座次

招待客人进餐时,必须判断上、下位的正确位置,以下的座位是上位:窗边的席位、里面的席位上、能眺望美景的席位上。

安排中餐座次时,请客人先入座;和自己的领导同席时,请领导在身旁的席位坐下,你应站在椅子的左侧,右手拉开椅子,而且不发出声响。

另外,预订场地时,应交代店方留好的位置,避免选择厕所旁或高低不平的角落。

(2)正式或大型宴会

正式或大型宴会一般都排席位,也可只排部分客人席位,其他人员只排桌次或自由入座。宴会席位主要是根据出席人员礼宾次序安排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政治地位、语言使用、宗教信仰和专业领域等诸方面。

如遇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他的尊重,可以把主宾摆在主人的位置上,而主人则坐在主宾位置上,第二主人在主宾的左侧。有女宾时,中餐座次习惯把女方排在一起,即主宾坐男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女主人右上方。按照国际一般惯例,不安排夫妇坐在一起,通常是将男女掺插安排,以女主人为准,主宾在女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在男主人右上方,主宾带夫人,而主人的夫人又不能出席,通常可请其他身份相当的妇女做第二主人。如无适当身份的妇女出席,也可以把主宾夫妇安排在主人的左右两侧。

如使用长桌,一桌6人、10人或14人时,男女主人可坐在餐桌两端的传统位置上。如果一桌8人或12人时,男女主人宜坐在长桌两端。如使用圆桌,译员一般安排在主宾的右侧;使用长桌时,也可以安排在主宾与主人的对面。译员不上席时,则坐在主宾和主人的身后。虽然看起来是简简单单的排排座位,但里面却是大有学问,如果安排不好,出了错误,则会贻笑大方,甚至得罪宾客,导致饭局的失败。

点菜的规则是皆大欢喜

点菜不仅要注意各种礼节,还要注重各种冷热、荤素、菜别的有效搭配,同时记得不要超出自己的预算。很多人点菜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结果点得不到位,也会闹出不少笑话,惹出了不少尴尬的场面。

杜少斌是位地道的四川人,他在厦门一家公司上班。有一次,公司派他负责一批重要客户的接待工作。这批客户来自上海,却点明要品尝一下“有厦门特色的川菜”。于是,杜少斌带他们来到深圳较有名气的“巴蜀风”。他想,既然吃川菜,那就要充分体会它的麻辣香浓,于是他大力推荐了这家酒楼口味最为麻辣的“麻婆豆腐”。结果,满桌的上海客人对着这盘“麻婆豆腐”面露难色。杜少斌这才明白过来,“有厦门特色的川菜”就是“不辣的川菜”啊!

所以,点菜时必须了解有多少位客人,有多少种口味,尽量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了如指掌。有的人要吃肥肉,有人只想来点青菜,湖南人要吃辣,上海人想吃甜,这些基本的要领,点菜的人必须掌握。最好在点菜前问问对方是否有什么忌口的。

虽然菜谱上美食众多,点菜却让人头疼不已,如何恰当点菜才能让食客人人满意、费用合理又有益健康呢?如果只是为了果腹,几个知心朋友在一起相聚,那随便找个餐馆要几个菜就是了,要有荤有素搭配。但如果是稍微正式的场合,面对尊贵的客人,点菜就需要一些技巧。

要想成为点菜高手,还需要按照下列步骤来操作:

(1)冷盘

中国人的习惯是在宴饮之时都会先点几个凉菜开胃。其实,凉菜还有调味的作用,能在不同热菜的间隔期起到“爽口”作用。

冷盘并不是主菜,因此点小碟比较丰富实在。一般冷盘凑双数,8位以内客人可点6道冷盘,10位以内点8道,超过10位一般要点10道,甚至12道冷盘。以10道冷盘为例,可以按照主荤(肉类)两道,主素两道,半荤(海鲜类)两道,特色冷盘两道,水果两道来点。

主荤一般可选择鸡、鸭、牛肉等,鸡或鸭通常选其一;主素选择余地比较大,各种凉拌蔬菜最适宜夏天吃,如凉拌黑木耳、生拌蔬菜、海藻、豆制品类都可以;半荤通常选择海鲜类,海鲜有季节性,“安全”点菜最重要,可选择凉拌海蜇皮、鱼饼、鱼丸、鱼鲞类;水果选当令的,新鲜且价格便宜;特色冷盘一般选择酒店推荐的特色小菜,但是要避免与其他冷盘原料重复,所以,特色冷盘可以先点。

(2)主菜

主菜是宴席上的主角,安排好合适的主菜,饭局就成功了一半。

主菜在口味上的安排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餐中的菜肴总要有咸有淡,有酸有甜,才不至于令味蕾过于疲惫。此外,再配一道酸辣菜,可以用来提神醒胃。

一般按照一桌十人的规模,宴请的主菜包括:主食、汤、鱼、蟹、虾、贝类、肉类、小炒、特色菜、蔬菜、点心、甜品等,大概12道菜。点菜的次序,可按此顺序来点,一般就不会遗漏或重复菜肴了。

不提倡太油腻的肉类菜品,可以点牛肋骨、炭烤猪颈肉、蝴蝶骨(排骨)等低脂肉类。还可以点本地鸡、烤鸭、乳鸽等;蔬菜也要考虑时令,四五月点空心菜,六七月点南瓜,十月份选择余地就更大了。夏天可选择冰镇、凉拌蔬菜。

(3)主食

吃完菜后该上主食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优越,但总吃细粮也是有害健康的。了解饮食时尚的人,必然会想到健康饮食,粗粮在宴会上自然成了人们的新宠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在菜肴上完后才吃主食,而且往往不要米饭而是吃饺子或点心等,这种做法其实是有害健康的。菜肴上齐之后,人们基本上感觉饱了,主食几乎可有可无,而长期省略主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富贵病。用含肉、含盐、含油或含糖的饺子、点心之类当主食,很难起到米饭和馒头等淡味主食的作用。因此,如果不喝酒的话,应在热菜开始上桌之时吃一小碗饭,与菜同品,滋味无穷。

很多人喜欢在宴席上品尝一些精致的小点心。各种酥香小点、抛饼、炒饭、油炸食品,其往往油脂过高,纤维含量极低,不能起到平衡营养素和保护健康的作用。如果宴席上有红薯、玉米或者杂粮饭,都是很好的选择。

男人不会斟酒,一定会出糗

斟酒俗称为倒酒,不要觉得倒酒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实际上,礼道之中无小事。任何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男人形象的因素。因此,斟酒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操作要符合要求。

(1)斟酒的方位

与上菜不同,上菜在左,但斟酒在右,酒只需斟至酒杯容量的2/3即可。大多数宴会上只用一种酒。中式宴会从开始上冷盘即开始饮酒。西餐波尔图酒随奶酪或甜食一起上桌,酒瓶置于男主人面前,酒杯或可与酒同时上桌,或可在布置餐时预先摆好。男主人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先为右侧客人斟酒,然后自己斟一杯,再把酒瓶按顺时针方向递给左侧客人各自斟酒。

(2)斟酒的顺序

倒酒时应先斟一些给主人品尝,主人表示满意后,再从主人的右方起依次给客人斟酒(女士、老人优先),倒酒时应让每位客人都能看到酒的标签。但是,由于宴会的规格、对象、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因此斟酒顺序也应灵活多样。宴请亚洲地区客人时,如主宾是男士,则应先斟男主宾位,再斟女宾位,最后为主人斟酒,以表示主人对来宾的尊敬。如为欧美客人斟酒服务时,则应先斟女主宾位,再斟男主宾位。

(3)斟酒的方法

把酒瓶商标展示在宾客面前,道“请用酒”,当客人应允后,要利用手腕的力量,把酒液慢慢地注入酒杯中,当酒倒至七成满时,随手腕向上转动抬起瓶口,这样瓶口上附带的酒水就不至于向下滴洒。斟酒时,瓶口要对准杯口,但不要搁在酒杯口上,这样做,既不卫生,也容易把杯口刮出毛口或碰翻酒杯。

(4)斟酒要适量

红酒、白酒每杯以7~8成为宜,不得斟得太满,否则容易溢出,但也不能斟得太少,产生误解。酒席、宴会过程中,有的宾客不胜酒力,可按本人要求,酌情斟酒。啤酒由于泡沫较多,斟倒时不要过快,分量以泡沫齐杯口为宜。

(5)斟酒的时机

一个是宴会前的斟酒。如果顾客点用白酒、红葡萄酒、啤酒时,在宴会开始前五分钟之内将红葡萄酒和白酒斟入每位宾客杯中(斟好以上两种酒后就可请客人入座,待客人入座后,再依次斟啤酒)。另一个是指宴会进行中的斟酒。如用冰镇的酒或加温的酒,则应在宴会开始后上第一道热菜前依次为宾客斟至杯中。宴会进行中的斟酒,应在客人干杯前后及时为宾客添斟,每上一道新菜后要添斟,客人杯中酒液不足一半时也要添斟。客人互相敬酒时要随敬酒宾客及时添斟。

如果有多种酒,应该讲究酒水的顺序,先红酒、再白酒、后啤酒(饮料)。祝酒词后,至各桌祝酒时,来宾应起立举杯。碰杯时,要目视对方致意。在主桌没有起立祝酒前,其余各桌不要抢先祝酒,更不要大声劝酒。饮酒不得超过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人多的时候,不要频繁地逐人地向客人敬酒,这样会使客人应酬不迭,难以承受。一般情况下,由主人代表大家敬一次酒就可以,热情过度反而不好。

第一杯酒最能看出男人修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宴会上的第一杯酒好比一场演出的开场,能否吸引住观众,对后面的宴饮影响很大。中国人对餐饮是非常重视的,就是饮酒也有不少礼仪规范。了解并掌握这些规则和习俗,不仅能使你在酒桌上挥洒自如、表现得体,更能显出你良好的修养和出色的交际能力。

第一杯酒一定要包含祝福,夺得开场彩,为的是后面的饭局能够顺畅进行下去。这一杯是后面的基础,即使不想拼酒,也要努力为后面的欢愉场面打下基础。因此,第一杯酒,要区别不同情况,以礼待之,一般情况下不要拒绝。

如果是在庄重的外事场合,第一杯酒不但要表现出自己的礼貌,而且必须注意来客的身份及风俗习惯。祝酒既要体现应有的热情,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诚意,又要不卑不亢,绝不能强人所难,自己喝多少就一定要对方陪饮多少。这样不但不能达到热情接待的目的,而且也不会给客人造成强人所难的负面效应。要饮酒有度,热情有度,把握尺度,展现风度。

在商务宴请的场合,第一杯酒就关系到后来宴会发展的形势。那么,这杯酒既要让客人尽兴,又要表现出自己的涵养。要有大家风范,不论会谈气氛怎样不愉快,都要尽地主之谊,以大局为重。因此,祝酒时既要热情有度,又不能与来宾拼酒,以免造成来宾的反感,对之后的正式会谈造成不良的影响。敬酒一定要有理有据,表现得体,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是普通场合,如家宴、喜宴、庆典宴,第一杯酒虽然不必考虑宴会上的商战规则,但同样表现出宴会的主题、表达出主人的盛情以及对来宾光临的期盼与欢迎。如果是友人小酌,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随便找个喜欢的饭馆,点喜欢喝的酒,越是实在、体贴,越能使人感到亲切,也越能让别人开怀畅饮。

充满感情、礼仪得体,这是对第一杯酒的要求,第一杯酒喝的好,那么后面的敬酒当然会顺畅得多。喝酒就是为了活跃气氛,在餐桌上,除了要喝好这第一杯酒,还要注意遵循一定的酒桌原则。按照这些原则来喝酒,就会让开场的热闹和谐延续到最后。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在聚会上,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话题尽量不要太偏。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他人。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人一种神秘感。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聚餐都有一个主题,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别把酒场当战场,总想着变着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人对频繁劝酒表示反感,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聚会时要喝好别喝倒。

讲究礼尚往来,做到恰到好处

送礼,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成功的赠送行为,能够恰到好处地向受赠者表达自己友好、敬重或其他某种特殊的情感,并因此让受赠者产生深刻的印象。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传统上很注重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其影响之深远,至今还备受人们的推崇。因此,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送礼受时间、环境、风俗习惯的制约,也因对象、目的而不同。所以,赠送礼品也是一门艺术。

赠送礼品时最挠头的事情,莫过于对方不愿接受,或婉言推却,或事后回礼,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赔了夫人又折兵,真够惨的。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一”送即中呢?关键在于借口找得好不好,送礼地说道圆不圆,你的聪明才智应该多用在这个方面。下面教你几种送礼的小秘诀:

(1)借花献佛

如果你送土特产品,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自己又没花钱,不是特意买的。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害怕你目的性太强的拒礼心态,就会得到缓和,欣然收下你的礼物。

(2)暗度陈仓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你自己又不喝,故而转送于他的,这样理由也充分,更能拉近关系了。

(3)借马引路

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你不妨选送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同去送礼祝贺,那样受礼者便不好拒收了,当事后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必然会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谊的目的,实为上策。

(4)移花接木

张先生有事要托刘先生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又怕刘先生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张先生的太太碰巧与刘先生的女朋友很熟,张先生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让夫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礼也收了,事也办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行动更能收到奇效,这就是女性在送礼上的优势了。

(5)借鸡生蛋

小王受上司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因为上司是个古板的人。一天,他偶然发现上司红木镜框中镶的字画跟他家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小王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自己手头还有他赠送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上司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十分喜爱,送礼的目的也达到了。

以上这些都是商务性的送礼,对于亲密的朋友或亲人之间,则无须那么多忌讳。

有的时候,送礼只是一种需要,慎重是最基本的,而价值的大小并不重要,在新邻居的门口留下一瓶葡萄酒,给报童送上一副露指手套——礼物来自于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