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的熊脾气,都是你一点点惯成的
- 孩子,你的性格我在乎
- 蔡万刚
- 12665字
- 2022-10-20 11:34:13
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家长若不会教孩子,很容易给孩子造成终生难以痊愈的伤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不当的家庭教育将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可不慎。
家中不安稳,孩子性格不沉稳
处事沉稳是一个人情感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的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更是一个人能够承担责任的重要条件。
培养孩子,就要培养孩子沉稳的性格。家庭环境的影响是第一因素。一个生活在经常吵架、时常充满火药味家庭中的孩子,会受到巨大的心理伤害和情感伤害,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母的影响,长大后沉稳处事的概率会很低。
有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想象力十分丰富,文字表达能力也很强。但是,他的作文总给人一种满篇牢骚、怒火中烧的感觉。写作的题材基本上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沉稳地处事吗?”这个孩子的班主任想。
这个孩子对班主任是十分尊敬的,当班主任提及他心中的怒火时,这个孩子发怒了:“你问这个干什么?”说完扭头就走,喊都喊不回来。
一个星期天,他妈妈来找班主任。班主任给她讲了实话。没想到这位母亲竟和她的儿子说出同样的话:“你问这个干什么?”并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愤怒。
这位班主任慢慢地给她讲了一些培养孩子心理智慧和情感智慧的知识,讲了一些全面塑造孩子心灵的道理,这位母亲才平息了心中的愤怒。这位母亲是一个直性子的人,愤怒平息后,她的态度很快就变得友好起来,并毫不隐瞒地讲了实话。
原来,在家里,孩子的父母几乎没有一天不吵架。他们之间没有情感的隔阂,但是,性格都十分暴躁,几乎连一句平和的话都很少说,一开口就带有火药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一吵架,孩子吓得瞪着大眼睛发呆。孩子大点的时候,他们一吵架,孩子就咬着嘴唇愤怒地盯着他们,不说一句话。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干脆跑出屋子,几个小时不回家。
这位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为了孩子,要熄灭家庭战火。”过了几天,这个孩子的母亲带着孩子的父亲来了,非要班主任把给她讲过的话再讲给她的丈夫听。经过几次接触,这个孩子的父母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沉稳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要培养孩子沉稳的性格,父母就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平静的情感环境。
孩子的品行,都是父母的折射
如果你希望孩子品行优秀,那么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事实证明,以身作则比给孩子讲道理要有效得多。因为没有判断力的孩子很难理解你的长篇大论,但会积极模仿你的行为。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妈妈去接7岁的儿子放学。在公共汽车上,一个身材魁梧的青年莽撞地挤进了车厢,妈妈被他撞到了一边。
儿子马上冲过去拉住妈妈,并关切地问:“妈妈,你没事吧?”同时,他恼怒地看了那个青年一眼,喊了一句:“太可恶了!你怎么这么无礼?”
年轻的妈妈连忙喝止儿子,说道:“这位叔叔不是故意的。”这时,那个青年也不好意思地连连向她道歉。儿子接受了他的道歉。
过了几天,妈妈来到学校,准备接儿子回家,结果发现儿子走路姿势很不自然,挽起他的裤子一看,膝盖破了一块皮,血还在流呢。妈妈心疼极了,赶快找来一些纱布,将他的伤口包扎好。然后就去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也很纳闷,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课间时被同学碰倒摔伤的。
妈妈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
他笑着说道:“妈妈,小朋友不是有意弄伤我的呀!为这事,他已经很不好意思了,如果我再去告诉老师,他会更加自责的。”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她摸着儿子的头说:“好孩子,你已经学会了谅解别人。”
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下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好的行为被效仿,当然很好,但坏的行为被效仿了,可能贻害终生。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不至于把孩子引向歧途。
这位年轻的妈妈就给她的儿子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她在孩子面前做出了谅解别人的示范,所以当儿子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他也会注意体谅别人,明白事理。
因此,生活中我们不妨多做好榜样来教育孩子,当孩子行为出现偏差时,父母就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帮孩子纠正不当的行为。
小磊是个8岁的孩子,在家里深得父母的宠爱。不过妈妈虽然宠爱他,却从不娇惯他。有一天,妈妈去接小磊时,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有点自私,总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更不喜欢帮助同学。这让妈妈很是忧虑,她决心好好教育孩子。
小磊家住在一栋家属楼里,同楼层住着好几户人家,他们共用着楼道、厕所和厨房,因此打扫这些地方的卫生成了大家分内的事。从那天起妈妈经常主动地打扫楼道、厨房、厕所的卫生,还特意买了刷子、纸篓等东西,毫无怨言。
有一天,小磊又看见妈妈在打扫那些地方的卫生,就对她说:“妈妈,您真傻。自己掏钱买刷子、纸篓,让大家公用,还经常倒纸篓、扫楼道。这些别人都没干,您为什么那么积极呢?”妈妈趁机教育儿子说:“为大家服务是应该的!”小磊没再说话,可表情还是有些不服气。
有一天晚上,小磊待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钢笔没有墨水了。他在家里找了一会儿,发现墨水已经用完了。此时天色已晚,商店早就关门了,怎么办呢?作业还没写完呢?小磊焦急地望着妈妈,妈妈也感到无可奈何。正好住在隔壁的许阿姨来串门,知道小磊要用墨水,就立刻说:“墨水用完了吗?哦,不要着急,我家里还有。”说完,她赶忙走了出去,不一会儿,她拿来了一瓶墨水,笑着对他们说:“这墨水你们先用着,等我们要用的时候再来拿。”于是,她放下那瓶墨水就走了。妈妈和小磊连忙道谢。
妈妈认为这是教育小磊的好机会,于是她故意对小磊说:“这个许阿姨真是太傻了,将墨水送给了别人,她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呢?”听了妈妈的话,小磊愣住了,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连忙说:“妈妈,阿姨是好人,这叫互相帮助。”
妈妈见小磊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非常高兴,又趁机说:“小磊,你说得对,许阿姨身体不是很好,而且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李阿姨家有个3岁的孩子,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赵奶奶年纪大了,儿女都在外边,没人照顾。远亲不如近邻,谁家有难处,我们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帮助他们,而不能在一些小事上计较太多。”
听了妈妈的话,小磊惭愧地低下了头,红着脸说:“妈妈,我错了,以前我太自私了,请您原谅。我以后一定要多帮助同学,绝不让您失望。”
从那以后,小磊真的变了,经常帮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小磊的妈妈教育孩子就很有一套,当她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偏差后,并没有严词责怪,也没有简单地教训孩子,而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这样既简单又有效地纠正了孩子的错误。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这完全可以用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身教。在这个世界上,孩子通过模仿而学习,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便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对父母都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家长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须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求孩子少年早立志,自己的人生不能没有奋斗目标。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终日喝酒、打牌的父亲,或一位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穿戴打扮、逛商场上的母亲能给孩子做出勤奋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很难想象,一对连自己父母都不愿赡养的爹妈能教会孩子关心和爱;我们同样很难想象,整天琢磨怎样占人家便宜的父母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社会属性……为了孩子检点自己的行为,为了孩子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了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为了孩子努力去拓展自己有价值的人生,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学会做人,父母必须先修正自身,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父母若消极,孩子怎么能阳光
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面,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人如何正确认识它们。有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忽视了正面教育,言谈举止中会不知不觉地向孩子灌输一些消极的东西。如有人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快,便把社会、人际关系看得一团糟,认为这也不如意,那也不顺心。用灰色的心理熏染孩子,影响孩子,使本该感受到阳光和美好的孩子,幼小的心灵慢慢地蒙上了阴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半性格内向、忧郁多疑、心胸不够开阔。
对于孩子来说,欣赏别人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一种理解、一种尊重;欣赏别人,既是一种给予,又是一种沟通、一种祝福。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同时,欣赏别人,又是一种人格修养。赞美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自己的狭隘自私的过程。
圣诞节临近,美国芝加哥西北郊的帕克里奇镇到处洋溢着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
正在读中学的谢丽拿着一沓不久前收到的圣诞贺卡,打算在好朋友希拉里面前炫耀一番。谁知希拉里却拿出了比她多十倍的圣诞贺卡,“你怎么有这么多的朋友?这中间有什么诀窍吗?”谢丽惊奇地问。于是,希拉里讲了下面一个故事:
一个暖洋洋的中午,我和爸爸在郊区公园散步。在那儿,我看见一个样子很滑稽的老太太。天气那么暖和,她却紧裹着一件厚厚的羊绒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毛皮围巾,仿佛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似的。我轻轻地拽了一下爸爸的胳膊说:“爸爸,您看那位老太太的样子多可笑呀。”当时爸爸的表情显得特别严肃。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希拉里,我突然发现你缺少一种本领,你不会欣赏别人。这证明你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少一份真诚和友善。”爸爸接着说:“那位老太太穿着大衣,围着围巾,也许是大病初愈,身体还不太舒服。但你看她的表情,她注视着树枝上一朵清香、漂亮的丁香花,表情是那么的生动,你不认为很可爱吗?她渴望春天,喜欢美好的大自然,这是多么美好的感情啊!”
爸爸领着我走到那位老太太面前,微笑着说:“夫人,您欣赏春天时的神情真的令人感动,您使春天变得更美好了!”
那位老太太似乎很激动:“谢谢,谢谢您!先生。”她说着,便从提包里取出一小袋甜饼递给了我:“你真漂亮……”
事后,爸爸对我说:“一定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优点。当你这样做了,你就会获得很多的朋友。”如果一个人只欣赏自己而发现不了别人的优点,看似孤立别人,实际上是在孤立自己;看似提高了自己的身价,实际上是贬低了自己的人格。不会欣赏别人的人,往往也得不到别人同样的反馈,失去了许多相互鼓励的机会;不会欣赏别人的人,感情上难以和他人拉近,无法获取他人的帮助和友情;不会欣赏别人的人,感受不到人间的真善美,心中容易被一些不良情绪所笼罩。
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阳光宝贝,父母首先要有阳光心态。注重从正面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多看到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事物,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以健康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事物。
欣欣要参加“我看交警”征文比赛,她对爸爸说:“交警有什么好的,我在路上看到一个交警在推搡三轮车工人。”爸爸认为孩子说的是事实,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为了让孩子正确地认识交警,写出交警的闪光点,他在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有意识地引导她去观察身边的交警,让孩子看到,在炎炎烈日或风雨交加的天气,交警是如何坚守岗位,维护交通秩序的。
欣欣很快完成了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她受到了教育和启发,慢慢学会了以正确、客观的心态,宽容、善良地对待他人。要创造美满的生活,健康、积极的态度是首要条件。孩子的心灵需要阳光,做父母的,要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
总给特殊地位,孩子唯我独尊
现在的孩子大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同龄人,都要围着自己转,平时说话总喜欢说:“我怎么怎么样……”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都用“我”为主语。这样的孩子,父母如果不善加教育和诱导,等孩子长大后,就会形成唯我独尊的性格。
一些父母为孩子太“独”而发愁,他们只想着自己,不管他人。这样的性格在父母面前没问题,可到了学校,到了社会,他们怎么能够与人和谐地相处呢!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确实是个问题,如果放任不管,必然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父母应当采取措施,坚决纠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月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深受爸爸妈妈的宠爱。从很小的时候起,家里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给月月,月月逐渐地变得很“独”。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实在太饿了,进家坐下后,顺手拿起月月的威化饼就吃了起来。因为,这些饼干已经买回来好久了,月月根本不喜欢吃。然而,月月看到爸爸吃了他的饼干后立刻发起了脾气,让爸爸把饼干还给他,甚至伸手要到爸爸嘴里去抢,尽管爸爸一再表示第二天一定给他买来更多的,但还是不能说服月月,他不仅哭闹,而且还躺在地上打滚,不依不饶的。最后,还是爸爸说带他去吃肯德基,才阻止了月月的哭闹。
月月的玩具更是丝毫不让别人碰,幼儿园的小朋友刚刚来玩耍,看见月月的天线宝宝非常好玩,便忍不住用手去摸,并且对月月说:“你的天线宝宝好神气呀!”说话的过程中,他的眼神中流露着对那个天线宝宝的喜爱,刚刚是多么希望能玩一会儿。可是月月却很小气地将天线宝宝藏了起来,并且对刚刚说:“这个是我爸爸买来让我玩的,你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呀!”
生活中,像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关心。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们一定要注意了,千万不能放纵孩子的这种心理,否则孩子就会彻底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孩子即使再聪明也没有用,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在社会上生存,他必须要和人合作,而这样的孩子走到哪里也不会受欢迎的。
那么父母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们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任性且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以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任其发展。同时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
其次,父母不应给孩子太多的关注。有位母亲非常疼爱她的孩子,她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宝宝不要乱跑!”“宝宝,你没摔伤吧?”“宝宝,妈妈帮你把扣子扣好!”……结果这个孩子越来越任性,越来越难管。
教育学家认为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父母给予太多的关注,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而依然会对父母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只对自己有利的事感兴趣,而对其他事根本不关心,所以当父母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应当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孩子太多关注是不必要的,父母应当尽量让孩子感觉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一样都是平等的。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有意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比如当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教给他要分给别的小朋友;当他有了好玩的玩具时,教给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才会更有趣。爸爸妈妈最好引导孩子和比他大的孩子在一起玩,这样较大的孩子不仅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与伙伴友好合作的意识,教育孩子虚心学习伙伴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意见,珍惜与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这样便可以制止他的某些“自我中心”的行为。父母帮助孩子从狭隘的圈子中跳出来,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以求理解他人,并教给孩子尊重、关心、帮助他人。
如果父母不在家庭中给孩子特殊的地位,那么孩子就不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了,因此要纠正孩子的这种不良心理,父母还要从自身做起。
无原则娇惯,孩子心里没别人
徐娇是个聪明漂亮的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妈妈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家里,她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要什么有什么;在学校里,她成绩优秀,是老师宠爱的尖子生。
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疼爱,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使徐娇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徐娇的爸爸妈妈也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女儿,为有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而自豪。所有的这些都助长了徐娇的自满和自傲的情绪。
渐渐地,徐娇变了。在家里,她只要稍稍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在学校里,她更爱表现和炫耀自己,和同学们相处,事事都要拔尖儿,认为所有的好东西、好机会天生就应该属于自己。这样的一个女孩,大家当然都不会喜欢,于是同学们开始疏远她,最后,徐娇连一个好朋友也没有了,课间大家玩游戏的时间,只有徐娇一个人远远地看着。
本来是爱孩子,但这样做无疑是害了孩子。那些凡事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此时可要警醒了。聪明活泼的孩子谁都喜欢,可是我们也要经常问一问自己:孩子是不是有点“以自我为中心?”“她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吗?”如果答案不那么令人满意,我们就有必要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了。
在孩子身上投注了过多的关爱,会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我很可爱,我很了不起,大家爱我、关注我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的孩子,多是在父母的娇宠中长大的。有时候,甚至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种做法,将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其实,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人给予他们的爱,就像是他们生长的养分。营养不良,小树苗固然生长不好,而营养过剩,小树苗吸收消化不了,营养反而就成了一种负担。这种问题对于女孩子尤其严重,因为女孩大都心思敏感,较注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溺爱会导致她们娇宠自己,想问题和做事情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容易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
事实上,许多父母也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真爱,什么是溺爱。下面是溺爱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父母一定要谨慎对待。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孩子爱吃的东西放在她面前只让她一个人吃,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注他,陪伴他,亲戚朋友来了也围着孩子逗他玩,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一天到晚不得安宁。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要的东西都来得非常轻易。这种孩子必然会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品质,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就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会在孩子性格中播下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5.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有时父母教育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这样的孩子会全无是非观念,因为她觉得自己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这不仅会使孩子性格扭曲,而且始终无法学会如何面对错误。
父母毫无原则地娇惯孩子,可以表现为很多方式,而我们以上所列举的几条,都属于在孩子身上投注了过多的关爱,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我很可爱,我很了不起,大家爱我、关注我是天经地义的。
孩子是自私自利还是热情大度,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父母的教育方式正确,孩子就会懂得分享、合作,与人友好相处;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确,孩子就会渐渐地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斤斤计较,表现出不合群的倾向。
父母越迁就,孩子越不讲理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出现不讲道理、无理取闹的情况: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别人的立场;不管自己有没有道理,说发脾气就发脾气……这些问题往往让为人父母者头疼不已。孩子不讲道理其实是儿童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因此爸爸一定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对孩子不讲理的行为决不姑息纵容。
爸爸给冬冬买了一个漂亮的玩具车,准备下午带孩子到姑姑家做客,冬冬非常高兴,决定向表弟炫耀一下自己的新玩具。但是到了下午,忽然下起了大雨,冬冬趴在窗户上看了好一会儿,跑过来问爸爸:“爸爸,这雨会停吗?”爸爸知道,如果冬冬不能去姑姑家,他一定非常失望,于是安慰孩子:“再等一等看,也许会停的。”
一个小时过去了,雨还是没有停,甚至还刮起了大风。于是冬冬开始吵闹起来,一边吵闹一边哭泣。爸爸安慰冬冬:“姑姑家我们都去过多次了,也不在乎这一次。等大雨停了,爸爸再带你去,你看好不好?”冬冬吵闹着对爸爸说:“谁知道雨什么时候能停!你都答应我了,现在又反悔,我不干!我不干!”冬冬越吵越厉害,连邻居都惊动了。
爸爸很为难,又拿他毫无办法,于是就向他保证说:“爸爸明天带你到商场去,再给你买一个玩具枪,能射子弹的那种,以前你不就想要吗?”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父母犯这样的错误:孩子一哭一闹,自己就慌了手脚,马上对孩子又疼又哄,对孩子的不讲理百般迁就,或者很多时候,孩子因为某些不如意的事情吵闹一阵子后,差不多快要停止下来了,忽然,又因为父母或其他人对孩子说了些安慰的话,孩子的情绪一下子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变本加厉,越发吵闹得不可收拾!
冬冬对爸爸的吵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一个孩子来讲,由于天气的原因,不能参加原来计划好的活动一定会令他感到很失望,但孩子因此而纠缠不休蛮不讲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爸爸的同情把这种失望的感觉扩大了。
父母们常常会低估了孩子对失望与挫折的承受力,总是不知不觉地以父母的角色,心甘情愿地替代孩子“受罪”。在这个例子中,爸爸对冬冬表示了怜悯,冬冬自己就愈加觉得自己可怜,越加觉得“去不了姑姑家是难以承受的事”。
更糟糕的是爸爸提出的“补偿”办法使冬冬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失望的事情都应该由别人来给予补偿。如果任何事情不能按他的愿望实现的话,冬冬就会感到生活亏待了他,他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爸爸认为孩子的失望太大了,是冬冬不能承受的,他的这种态度,实际上低估了冬冬可能有的承受力。爸爸认为冬冬太软弱了,根本无法面对生活中的现实,他的这种态度将使冬冬也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我受到了一个很大的打击,没有能力应付了。”
因此,我们应当锻炼孩子,培养他们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依赖别人的怜悯,等待着别人来安慰、同情自己。如果我们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我们对他的惋惜和过多在意的话,孩子就会学会如何接受失望的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再蛮不讲理。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平静地对待孩子的失望,对孩子施加好的影响,将会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失望,迎接希望和挑战!
孩子的有些行为不是真正的幼稚无知,他们其实也隐约感觉到自己的做法有问题。只是孩子“控制”的不成熟,因而表现出哭闹的情绪。如果父母常常为孩子的这种不成熟而批评他,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从而滋长孩子的不良情绪。例如:当孩子无理地吵闹、发脾气、哭叫时,父母故意不去理睬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不以任何态度表示知道那种行为的存在,孩子就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喜欢的,也不会给予他任何的满足,他从父母那里将得不到任何“补偿”。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往往是由于父母过多地在意孩子,才使得孩子得寸进尺,甚至于发展到无理取闹。而父母在处理孩子的这种行为时,通常会大声斥责,甚至大打出手,以达到使孩子改变行为的目的。父母的这种做法行不通!如果我们真希望孩子能够改变那些不讲理的行为,那么,父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适当地采取不理睬孩子的态度,至少应当保持相当程度的沉默。
爸爸妈妈在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不妨采取置之不理的办法,这样孩子就会在你冷淡的态度中反省自己的做法,千万不要过多地在意孩子,你的在意只会让孩子得寸进尺。
隔代溺爱,你们都把孩子宠坏了
有一幅漫画:孩子做了坏事,爸爸拿着鞋底子追着,要教训孩子;爷爷亦拿着鞋底子紧跟其后,要教训孩子的爸爸。漫画刻画得入木三分,叫人看后拍案叫绝。
还有这样几个实例:
其一,小姨子家的孩子爱吃零食,因而不好好吃饭,饭菜都端上桌子了还在那磨磨蹭蹭东游西逛,妹夫决定治一治孩子的这个毛病,并采取相应措施限制他吃零食。这时孩子爷爷说话了:“别人家孩子都吃,为啥不让我大孙子吃?你爸舍不得给你花钱,爷爷这有。”当孩子吵着要吃零食时,爷爷二话不说就去给买了一大堆。妹夫在说这件事时,一脸的无奈之色。
其二,弟弟让看了两个多小时电视的孩子关上电视写作业,孩子冲着他没好气地骂了一句,弟弟严厉批评孩子没教养,我们家老太太却在一旁说话了:“别说了,他比你小时候聪明,你这么大时还不会骂人呢!”
有个朋友,孩子刚上幼儿园,死活不愿意去,每天早上真是能拖就拖啊,送他去上学真要费好大的力气。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就不让孩子去,说自己看孩子,比幼儿园还周到呢。朋友责问父母:“你能教他知识吗?你懂得拼音吗?”结果惹得俩老人非常不高兴。但最后,无论孩子怎么哭闹,不管他耍什么伎俩一拖再拖,爸妈还是坚持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而有些父母,因为孩子哭闹,爷爷奶奶反对,就没有送孩子上幼儿园,乃至学前班都没有上。结果,上了一年级之后,不会学习,不知道团结,没有跟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到这时,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傻眼了。
诸如此类,屡见不鲜。在当今家庭,有不少儿童从小是被寄养在祖辈家中的,因此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系密切,而与父母相对要疏远一些,甚至有些祖辈与孙子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互相间的精神寄托。这种祖辈对孙辈超乎对子辈的感情,俗称“隔代亲”。老人对孙辈的疼爱,大大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仅用血缘关系解释还不够,其中还有心理上的原因。孙辈犹如日之东升,祖辈恰假装夕阳的余晖,他们之间有相同性,更有互补性。俗话说“老小孩”“小大人”,就是说这隔代人相同之处;祖孙在一起,幼者受到爱抚,长者得到欢乐,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了中间一代人由于工作家务繁忙而留下的时间空间的空白及遗缺,这就是形成隔代亲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年龄的关系,父子辈在生活观念等问题上更多具有自己的主张而易产生隔阂、矛盾,甚至冲突;而祖孙辈同样关系而互不设防,所以更易亲近,这无疑也是形成隔代亲的重要因素。
有人认为,“隔代亲”有三大优点:一是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的;二是对子辈有利,子辈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接去教养,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于事业;三是对祖辈有利,不仅可以解除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为老有所为、发挥余势提供机会。这种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大有裨益,“隔代亲”的优越性尽管不少,但也带来了很多不利儿童健康与成才的“隐患”。
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观念的不统一,彼此间沟通配合较少,导致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漏洞,其后果是孩子很容易钻管理和教育的空子。因此两代人育儿应该统一要求,不能各行其是。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孩子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耍小聪明,无法形成规律的习惯。
事实上,只有全体家庭成员坚持一致的标准要求,通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意识才能“定型”。那时孩子会认为他做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会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如果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教育存在分歧,一方面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他们会觉得自己有所依仗,因而随性而为不肯按爸爸妈妈的要求做事,当爸爸妈妈的态度严厉时,他们又会感到被压制、强迫,更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总对孩子说谎,孩子谎话连篇
孩子说谎,父母一般都感到非常愤怒,认为说谎是一种不容宽恕的毛病。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说谎的根源往往在他们自己身上。要孩子不说谎,父母应该从自己做起。
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即孩子对母亲或父亲说:“你撒谎,我不相信你!”当孩子发现父母数次说谎,而失望地发出这种歇斯底里的喊声,确实是一种悲剧。孩子认为父母会撒谎,当然就再也不会听信父母——即使父母这次没有撒谎,父母说的是真话甚至大实话。
孩子发现父母说谎后之所以感到如此失望和愤恨,是因为做父母的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是一种不道德或不好的行为。不少孩子曾因说谎挨过父母的骂,甚至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那么他们自己又为什么要说谎呢?这是因为有时孩子经常缠着父母要这要那,吵闹不休。父母为了安抚孩子,不得已只得用谎话来哄骗他,以换取一时的心安。
日本有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里,曾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作者在一次长途客车上看见一个5岁的孩子吵嚷着:“我的香蕉!”
孩子的母亲怕打扰了周围的乘客,就说:“香蕉没有了呀!”
她原想这样可以把孩子哄住,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香蕉,坚持嚷道:“有!有!”
母亲没有办法,只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根说:
“吵死了!给你一根,再不准吵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时候——孩子无理的要求使父母无法招架,为了暂时安抚孩子,就说:“没有那种东西了。”或:“你要的没有了!”孩子有时虽然暂时安静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是恶劣的。那就是一旦孩子发现父母说的是假的,是在说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失去权威,孩子就会愈来愈不听话,甚至变本加厉地说谎,因为他认为说谎理所应当。
所以,为了正确地教育孩子,当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时,父母如果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当,应该据理说服,指出孩子要求的不当之处。比如告诉他,车上这么多乘客,在行李架上取香蕉很不方便,会打扰到其他人。或者耐心劝导,刚刚才吃过点心和香蕉,现在又吃,会对肠胃不好,待会儿回到家里再吃。这样积极和孩子沟通,说明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会再吵着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不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错误的,就只知道吵着要,而且认为只要吵,父母就会答应,以后就更难管教。
同时,父母如果以哄骗或说谎来拒绝、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会使孩子和父母产生隔阂。一般来说,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纠正孩子的行为,只想安抚一下,哄住孩子了事。这是不对的。为了不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无论是否有外人在旁,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该纠正孩子的无理要求。
当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确非易事,有时是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的。就以上所列举的吃香蕉为例,父母就只能说,在客车上取香蕉不方便,待会儿到了家我们再吃。
这样,孩子既可以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学会控制自己,以及在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
与说谎相近的是父母对孩子做出虚假的承诺,开“空头支票”。这样做也常是父母在特殊情况下用来安抚孩子的无奈之举。
父母被迫说谎是因为无法摆脱孩子的无理要求和吵闹,那么父母开空头支票,则常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无法满足,被迫采用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如父母要孩子做功课,孩子死顽皮,不愿做功课。母亲想起儿子曾几次吵着要去动物园,便说:“你好好学习,好好做功课,礼拜天我带你到动物园去玩。”孩子听了母亲的话,认真做了功课,可是到礼拜天母亲没有兑现承诺,又不带他去动物园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你听话,妈明天给你买玩具。”儿子听话了,第二天母亲变卦了,不给他买新玩具。这样,父母虽然用“空头支票”暂时哄住了孩子,孩子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当诺言应兑现时,父母又失言,不履行承诺,这样造成了在孩子面前不守承诺的坏印象,以后要孩子再做什么事时,孩子不但可能不听,而且会说:“我不听,我不信你的假话!”
总之,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另外,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讲信用,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兑现,不答应的事就一定不去做。这样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有威信,在以后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