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

《铃蟾的叫声》是德国著名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于1992年发表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一个鳏夫——德国美术史教授亚历山大·雷施克同一个寡妇——波兰女镀金技师亚历山德拉·皮亚特科夫斯卡在花市上邂逅,并从相遇、相识、相知到结为连理,最后共同罹难他乡的故事。

像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一样,故事发生地选择在格但斯克,故事发生的时间则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现在属于波兰的格但斯克,旧名但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是德国西普鲁士省的首府,它不仅是作者的故乡,而且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顺理成章地成为展现政治风云的理想场所。九十年代前后,多事之秋的东欧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面对“被驱逐的世纪”,在参观公墓时,雷施克和皮亚特科夫斯卡突发奇想,准备成立一家德国-波兰公墓公司,让那些被驱逐者的遗骸能回归故里。这家以促进各国人民的和解为宗旨的“和解”公墓公司不仅在日常工作中推行民族谅解的种种措施,而且连公司监事会的组成也颇具匠心。七位成员中有三位是德国人,三位是波兰人,另外一位则是祖籍德国的老太太埃纳·布拉库普。这样的格局表明:监事会是绝对公平的。新教路德派教会监理会成员海因茨·卡劳和天主教神甫斯特凡·毕隆斯基圣下在监事会中的合作共事,则进一步增强了和解的气氛。

申请让死者遗骸回归故里的人数越来越多,“和解”公墓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但在实现民族和解的主观愿望不断付诸实现的同时,人们又不能不面对残酷无情的客观现实——海湾战争、库尔德人大逃亡,“统一后的德国人比任何时候都更不团结”;不能不看到在世界上发生的一幅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显现出尖锐的社会矛盾。

随着被迁葬者人数的增加,不仅那些年事已高的昔日“被驱逐者”千里迢迢从西方来到格但斯克及其周围的养老院颐养天年,就连那些“被迁葬者”的孙子和曾孙也从德国蜂拥而至。他们用租赁的形式在昔日德国人的地盘上大占土地,大兴土木。雷施克望着湖面上的那一幅景象,心中却在勾画出波兰未来的景象:在这片国土上,德国人的别墅和高尔夫球场比比皆是。在波兰国会,有识之士发出了“德国用殖民方式占领土地”的警告。在这“金钱支配一切”的时代,德国人的卷土重来,促使雷施克和皮亚特科夫斯卡愤然辞去了他们在公司里的职务。“在这儿,由于战争丢失的东西,会凭借经济实力重新获得。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这一次没有使用坦克,没有使用俯冲轰炸机。没有独裁者,只有自由市场经济在统治。”他们的辞职声明发人深省。“我们必须注意,别让波兰上了德国人的菜单。”既是书中主人公带有结论性的提示,也是作者给人们发出的警告。

喜欢用动物作为书名的格拉斯,这一次用了《铃蟾的叫声》,可以说是妙语双关。在德语中,铃蟾既是一种蛤蟆,同时又指悲观者,它是大学生们给雷施克这位美术史教授起的外号。铃蟾的叫声既可以视为这种蛤蟆的叫声,又可以视为不吉利的话。在大学生们眼中,雷施克“显出一副相当忧愁的样子……有时候,他就像不受欢迎的人一样闲立一旁……抱怨未来、天气和交通混乱,抱怨重新统一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作为悲观者,他成了“铃蟾”。像这样巧妙的比喻,是格拉斯常用的手法,它已经成为格拉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在他看来,通过联合来解决德国问题‘从纯粹直觉的角度看,是值得追求的’;另一方面,他又害怕民族感情的洋溢,甚至……‘心事重重,像害怕噩梦一样,害怕中欧这个庞然大物。’”如果说格拉斯在1995年出版的《辽阔的原野》中对两德统一的方式提出了疑问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则对统一后的德国将走向何方表示了极大的忧虑。正是借助雷施克的预见,铃蟾的叫声,作者给人们提示了隐藏在欣欣向荣背面的一种暗淡的前景。

精明能干的孟加拉人查特杰为了解决城里的交通混乱,节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大力主张发展人力车,取代日益拥挤的小汽车。他取得了成功。查特杰公司生产的人力车不仅出现在巴黎、伦敦、罗马的大街小巷,也开始在拉丁美洲的街头漫步。查特杰的成功表明:“落后的”亚洲正在奋起直追,已经显示出无比巨大的潜力。

寻求“和解”的思想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作品的始终。雷施克与皮亚特科夫斯卡——德国鳏夫和波兰寡妇的结合,就是这种“和解”理想的集中体现。然而这种结合却不得不以一场不幸的车祸结束。循着这个悲惨结局的轨迹,人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理想是如何破灭的。“和解”公墓逐渐变成了人们捞取钱财的工具,成为德国人殖民活动的帮凶。“迁葬”的盛行打破了公墓的宁静。监事会上的争执和对他们的盘问迫使他们不得不辞职的决定。死者的宁静和生者的和平已经荡然无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皮亚特科夫斯卡决定实现她梦寐以求的愿望——同雷施克一道驾车去那不勒斯。在那里,她怀着“敌对者不再成为死神,不再成为敌人”的美好愿望,同心爱的人一起,作为无名氏双双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

格拉斯十分关注现实,敢于,而且也善于触及现实中的一些本质问题。作为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从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勇敢地提出一些重大问题,以期引起人们的思考。他并不提供答案,而是要人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样,《铃蟾的叫声》也不能不使读者掩卷沉思。

刁承俊

2001年8月2日于歌乐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