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奇迹的贵州故事:脱贫攻坚案例选集
-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等编著
- 4181字
- 2022-09-23 17:36:23
(二)转念断穷根 苗乡感党恩——贵州省福泉市仙桥乡脱贫实践
【摘要】 仙桥乡通过筑牢基层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推广“双订单”模式,大力发展茶叶、生姜、中药材、生态林下草棚鸡等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关键词】 党员带动 产业发展 创新举措
【引言】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一、背景情况
仙桥乡地处贵州省福泉市西北部,是福泉市最偏远贫穷的省级一类贫困乡。这里山高路险、沟壑纵横、交通落后,耕地零碎,季节性缺水问题严重,产业基础十分薄弱。聚居于此的苗族群众大都比较贫穷,但部分贫困群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妹养哥,哥养鸟,鸟儿起得比人早”“劝妹莫去王卡蹲,家家点的桐油灯,住的房间没得门,眼泪落碗泡饭吞”……这些顺口溜是仙桥乡过去的真实写照。2014年,全乡4个行政村就有3个省级贫困村,户籍人口14469人(苗族占56.3%)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45户503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4.77%。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仙桥乡党委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深入推进“五改五化五引导五教育”工程,着力教育引导群众革陋习,组织发动群众抓生产。抢抓历史机遇,立足仙桥资源禀赋,充分整合帮扶资源,创新推广“双订单”模式,大力发展茶叶、生姜、中药材、生态林下草棚鸡等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以党员队伍作风建设为抓手,健全攻坚责任体系、管理体系、督查体系,全面加强动态监测,精准落实扶贫政策,完善制度保障稳定脱贫。2017年,仙桥乡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截至2018年底,仙桥乡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5923元增长至2018年的10937元,全乡3个贫困村顺利全部出列,贫困人口85户26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9%。
二、主要做法
(一)抓实“志智双扶”,把群众发动起来
1.筑牢堡垒引领发展。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融的原则,优化设置4个党总支、11个农村党支部、27个党小组,按照“一好双强”标准和个个过硬要求,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选派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在镇村两级党组织中,开展争当“阿裤读”(在小花苗语中是勤奋和朴实的寓意)党员活动,党员与困难户、重点户结对,定期走访,引导群众坚定信心、改变陋习、把握机遇、发展生产。
2.优化治理引领发展。发挥“三组两榜一规一训”作用,在全乡44个村民组中,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方式,建立党小组27个,实现每个自然村寨都有党的领导、党员带头攻坚;建立村民自治小组,用好组里能人、贤人、致富带头人,划分职能职责,把群众的事交群众议、让群众办;建立组务监督小组,积极探索组财村管机制,在组里建立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管理小组,参与制订本组集体的财务计划,对本组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通过建立3个组织,保证了每个村民小组都有党员引领、能人推动、贤人管理,实现村民小组自治;通过村组红黑榜、组规民约、家规家训全覆盖,推进“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
3.转变思想引领发展。突出教育引导,通过“农民讲习所”、院坝会等方式,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宣讲福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各项扶贫政策,提振脱贫信心。在全乡开展村寨环境治理、整治滥办酒席等行动,开展“好媳妇”“好邻居”“致富标兵”评选活动,采取脱贫大比武、积德榜等形式,用身边人说身边事,激励身边人。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组建芦笙队、绣娘队,举办杀鱼节、跳月节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二)做优产业培育,把资源聚集起来
1.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对仙桥乡来说,发展产业不只是修路这么简单。针对路狭道险、山高缺水、土地零碎等实际,改扩建仙桥—龙昌公路23千米,实施“组组通”硬化路项目43.7千米,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新建容量103万立方米的孙家田水库,实施了月塘村、大花水村、王卡村三个村饮用工程,彻底解决全乡饮水困难。深入推进“五改五化”工程,完成改水2128户、改电1274户、改厨2121户、改厕1008户、改圈479户,院坝硬化1601户、屋檐沟硬化1836户、串寨路硬化32764平方米、联户路硬化40332平方米、安装亮化路灯1164盏,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指导帮助各村厘清发展思路,立足山多地少、生态良好、自然景观奇特、民族文化独特的实际,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以仙桥乡小花苗扶贫开发公司、小青草公司、福韵仙香农特产品加工厂、心相连中药材种植公司为支撑,实现“一村一品”全覆盖,发展农业产业提升群众收入。全乡养殖原生态林下草棚鸡40000羽(通过公司回购销售价格268元/只,每只鸡纯利润达50元以上),实现种植茶园5000亩、经果林2100亩、中药材2000亩、瓜果蔬菜2000亩,带动贫困户380户1000余人增收。充分发挥苗家妇女手工技艺,向指尖要经济,引进福仙缘服装加工厂,带动280余名妇女就业。通过劳务输出、区域对口帮扶、培育本土龙头企业等方式,解决就业岗位3400余个。
3.优化利益联结增收。活用“三变”改革模式,优化扶贫资金使用,与广东温氏集团合作,建设9000头生猪、1200头肉牛养殖场,带动50户贫困户种草500亩,人均增收4000元。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合作社13个,流转土地发展蔬菜和苗药种植基地3个,带动78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800元。抢抓广黔协作机遇,用活对口帮扶资金,建立姜粉加工厂,通过公司与贫困户签订产业扶贫订单、政府与贫困户签订脱贫订单的“双订单”办法,在大花水村和王卡村发展特色姜蒜4000余亩,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300元。充分发挥王卡苗家独特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优势,将村办企业“小花苗食府”开到福泉古城景区,发展“飞地经济”,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带动了12户贫困家庭就业。
(三)强化长效管理,把成果巩固下来
1.健全完善“三个体系”。总结近年脱贫攻坚经验,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管理体系、督查体系。建立乡级脱贫攻坚战区指挥部,由市委常委任战区指挥长、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形成指挥部统一指挥、村级作战室统筹调度、驻村工作队推动落实的责任体系。通过“指挥部一周一研判、工作专班一周一汇报、驻村工作组两天一碰头、包保网格员一天一报告”的“四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保证工作信息摸排精准、问题研判精准、脱贫措施精准。转变督导方式,通过入户访谈、民主评议、实地查看等方式,评估脱贫成效。
2.全面加强动态监测。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开展农村低保户、残疾人户、重病(大病)户等13类重点人群排查,重点关注安全饮水、安全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高度关注因遭遇突发事件、家庭主要劳动力出现重大变故的家庭。结合排查情况,将其分为巩固提升户、重点监测户,采取继续落实帮扶措施、制订“一户一策”等办法予以巩固,确保脱贫质量。
3.完善制度稳定脱贫。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意见》,认真抓好《关于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福泉市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仙桥乡2019年度扶持优质草棚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落实,加大资金筹措和兑付力度,积极支持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发展茶叶、生姜、中药材种植和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持续带动更大面积、更高质量脱贫。
三、经验启示
(一)观念转变是前提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受发展水平、文化程度、传统观念、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群众中还有“不愿脱、不敢闯、不会干”等现象。仙桥乡以“五引导五教育”[1]为抓手,切实把群众思想素质提升作为扶贫、扶志与扶智的关键核心,树立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的新风尚,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二)产业培育是核心
仙桥乡坚持产业发展稳定增收这一核心,依托生态、气候等优势,紧抓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紧紧围绕福泉市产业发展布局和全乡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增收产业,努力打造茶叶、中药材、生姜种植和生态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产业,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项目建设是基础
如果仅靠群众单打独斗,产业发展难免会出现小、散、弱等缺点,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必须以项目化来拉动。仙桥乡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切实整合部门、社会资源,积极争取、筹措1.24亿元,实施了华祥茶叶、林下松针草棚鸡、林下天麻种植、畜牧生态养殖等农业产业项目,确保产业快速集聚和发展。以林下松针草棚鸡为例,初期投入2000万元,启动之年产值高达1540余万元。
(四)作风建设是保障
没有优秀的作风保障就没有坚强的战斗力。仙桥乡党委坚持严管厚爱抓班子带队伍,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咬定目标向贫困发起总攻。深入开展“阿裤读”党员活动,持续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全乡开展作风教育活动,聚焦思想、学习、工作、领导、生活五个方面,查摆问题抓实整改,着力解决政治理论学习不扎实、管党治党狠劲不足、工作落实不到位、驻村帮扶不扎实等问题。通过开展村级巡察、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加强作风建设监督制约,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为全乡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可靠的保障。
专家点评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如果只强调外部帮扶而不注重内生动力,扶贫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则会受到影响。外部拉动与内源发展有效结合才能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将扶贫与“扶志”和“扶智”有效结合起来,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贵州省福泉市仙桥乡以党建扶贫为引领,深入推进“五改五化五引导五教育”工程,斩断穷根富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出实效。其工作的亮点在于: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抓实志智双扶工作,切实提升群众思想素质,引导群众革陋习和组织群众抓生产双管齐下;二是紧抓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立足仙桥资源禀赋,充分整合帮扶资源,创新推广“双订单”模式,做到壮大特色产业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双促进。
[1].“五引导五教育”:引导良好的生产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家庭教育习惯,强化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