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初欧亚地缘大博弈
- 赵鸣文
- 18字
- 2022-09-23 17:34:42
I 对能源和原材料及水资源的争夺与合作
中国大周边地带的资源争夺态势[1]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中心地带,是世界大国中毗邻国家最多、周边安全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二战”结束以来,中国大周边地带各种利益与矛盾相互交织,各大地缘政治力量竞相角逐,已成为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争夺的重要区域。随着欧美在全球的经济扩张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中国大周边地带围绕石油、天然气和其他战略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
世界能源供应链是否安全,能源价格能否合理与稳定,不但关乎国际能源安全体系的健康发展,也涉及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切身利益,更影响着国际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新千年以来,世界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着经济发展和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中国等新兴国家获取境外能源资源的难度及其成本和风险不断增加,在利用全球能源资源方面已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然而,当今国际能源领域依然维系着以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接受的不合理国际能源供应和定价机制,而对能源资源供应和定价权的争夺也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各方围绕能源供应的角逐
自20世纪后期,中国大周边地带围绕能源供应的争夺已日趋激烈。美国是能源生产大国,同时又是能源消费和能源进口大国,其对海外油气资源的觊觎和争夺成为全球能源供应争夺不断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欧盟试图摆脱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依赖,也在积极寻求能源供应多元化渠道,使俄罗斯对欧洲的传统能源供应国地位受到极大挑战。
(一)多国“抢滩”中亚里海
中亚里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大约2000亿桶,占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的8%左右,天然气储量约2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4.3%。虽然有关专家和机构对中亚里海油气储量的估计差异较大,但中亚里海地区是世界第二大油气富集区也是不争的事实。冷战结束后,美欧等西方大国在已占有海湾、几内亚湾等油气产区的同时,继续“抢滩”中亚里海,不断拓展能源供应新渠道。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积极促成雪佛龙于1993年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田吉兹油田50%的股份,并组建了田吉兹雪佛龙公司,正式吹响欧美大能源公司进军里海的号角。1994年正当俄罗斯等里海沿岸国在如何划分里海海域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欧美国际石油资本已与阿塞拜疆成功签署银团贷款合同,得到了开发包括巴库近郊陆地在内的21个矿区项目。[2]在此后的短短几年里,美国公司获得了里海16%的石油和11.4%的天然气资源控制权,美英两国对里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控制甚至分别达到了平均27%和40%的比例。由于欧美公司蜂拥里海“淘金”,导致中哈石油管道工程一度受到影响而中断。截至2012年,仅在里海土库曼斯坦海域就有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阿联酋的Dragon Oil、印度的ONGC、德国的RWE和Winterschall、奥地利的Maersk、俄罗斯的Itera和Zarubezhneft等多家公司在参与天然气开发作业。中石油和英国的Barren Energy则参与土库曼斯坦的陆上气田开发。
(二)欧美联手遏制俄罗斯在前苏空间的能源供应主导权
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争夺对前苏国家能源外运主导权,竭力推动绕过俄罗斯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项目,旨在将里海地区石油通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输往欧洲。2002年9月18日,布什总统在“杰伊汉”管道开工典礼时亲自致信祝贺。2006年6月,该管道正式竣工运营后,取代了“北线”新罗西斯克管道和“西线”的巴库—苏普萨输油管道,成为阿塞拜疆里海石油最主要的出口渠道,既维护了欧洲能源安全,增强了美国对中亚里海及外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也削弱了俄罗斯对里海石油过境的主导权。近年来,欧美国家还联手推动“纳布科”和跨里海等绕开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建设,以彻底打破俄罗斯对中亚里海能源西向出口的传统垄断地位。
(三)俄罗斯极力加强对前苏地区能源外运的控制权
虽然俄罗斯石油出口涵盖全球50多个国家,但欧洲和独联体国家则是其石油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西伯利亚的油气绝大部分输往欧洲,巩固和发展欧洲的传统市场是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的最重要方向之一。为此,俄罗斯不断调整能源战略,积极反制美欧对其能源战略的挤压。一是收复能源丧失之地,“重建苏联能源综合体”, [3]巩固“能源供给国”地位。二是扩大境外油气份额,长期“买断中亚油气外销权”,遏制中亚油气外流势头。三是编织能源产销网络,以同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共建沿里海油气管线为突破口,带动环里海国家的能源合作,进而获取对里海能源走向的主导权。俄罗斯同哈萨克斯坦达成五年“执行共同营销政策”共识,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改造中亚通往俄罗斯的“中亚—中心”天然气管道,巩固俄罗斯作为中亚向欧洲统一供气的“唯一代表”地位。四是开辟南欧新能源市场,建设绕开乌克兰直通欧洲的“北流”和“南流”输气管道,从根本上解决俄罗斯天然气对欧供应过境上的纷争。五是反制“纳布科”管线,以每千立方米350美元高价购买阿塞拜疆沙赫—杰尼兹气田的天然气,争取与其达成更多天然气的采购协议,说服阿什哈巴德通过俄罗斯管网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输送到西方市场,并争取“使其他国家在没有俄罗斯参与下无法向欧洲出口天然气”,对“纳布科”施以釜底抽薪之策,“在对欧洲能源供应上构筑一个‘大围栅’”,使其“难以找到足够的天然气供应”。[4]莫斯科的反制措施彻底撕开了美欧“多线合围”俄罗斯传统能源输出通道的缺口,使美国主导的“杰伊汉”和巴库—埃尔祖鲁姆等油气管道的战略价值大打折扣。
(四)中亚里海国家不断开拓能源出口多元化渠道
阿塞拜疆早就试图摆脱对俄罗斯油气管道的传统依赖,希望拥有油气出口、定价、过境费等方面的自主权。哈萨克斯坦也是最早同欧洲、美国和中国等国开展能源合作的中亚国家。2004年3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会见来访的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时表示,哈方对美国牵头的从里海到地中海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非常感兴趣,希望通过该管线出口石油。1997年6月,哈萨克斯坦强占先机,率先开启前苏国家同中国能源合作先河,成立了中油—阿克纠宾合资石油公司。9月,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的协议》和石油管道建设项目总协议,2006年5月,中哈石油管道全线贯通运营。
土库曼斯坦在尼亚佐夫总统执政期间已开始致力于能源出口多元化的努力,与中国商定修建一条不经过俄罗斯通往中国的输气管道。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执政以来,土库曼斯坦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4月与俄罗斯因天然气管线意外爆炸发生争执后,阿什哈巴德毅然决定参与绕过俄罗斯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项目,并与德国能源巨头RWE集团签署了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长期合作备忘录。截至2011年,土库曼斯坦除原有向北通往俄罗斯的中央—中亚天然气管道外,又铺设了向东通向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和向南通往伊朗的二期管道,并就建设TAPI管道积极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磋商。近年来,随着中亚里海国家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各国摆脱俄罗斯主导的“转口”欧洲能源管道、拓展能源多元化出口战略的意愿愈加迫切。“中亚国家已把对华能源出口作为各自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的重点方向。”尤其是中亚—中国“天然气管线的建成不仅大大缓解了中国能源进口面临的诸多困难,也打破了美国等能源大国试图垄断中亚里海能源对外供应的地区能源战略格局”。[5]
二、围绕能源定价权的博弈
能源定价权是指一个组织、国家或机构在能源双边和多边贸易以及国际能源市场交易中影响或确定价格、贸易定价机制抑或获取议价的能力。能源定价权体现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综合实力。从工业时代即出现围绕能源产地和能源定价权的初始争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能源需求迅速增加,能源贸易不断扩大,其交易环节和定价机制也日臻成熟。海湾产油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自此,国际能源定价有了正式平台,形成了较为正规的定价机制。
(一)美欧等主要国家及OPEC“掌控”世界能源价格走势
首先,国际市场油价的形成长期依据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低硫原油价格、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阿联酋迪拜原油现货及期货价格和欧佩克成员国的一揽子平均价的4种基准价格。
其次,尽管石油期货的金融套利导致溢价因素可能达到60%—70%,但美欧等西方大国在油价涨幅中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不能忽视。国际能源大约80%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以美元结算,而美元汇率的波动直接牵动国际油价涨幅。美元持续疲软使油价走高是客观联动现象。欧佩克数据显示,美元每贬值1%,国际石油每桶就上涨4美元。
此外,美欧发动局部战争、实施“制裁”行动和国内政经局势变化均影响国际油价波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里根政府秘密实施沙特石油增产的“沙特行动”引发国际油价暴跌,导致苏联外汇收入锐减,数十个大项目被迫中止,经济蒙受重大损失,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自“9·11”后美国发动全球反恐战争以来,国际油价屡创新高,2008年上半年突破100美元大关后连续冲高,7月1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达到每桶145.85美元历史记录。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又引发全球石油价格暴跌,2008年下半年的油价开始“雪崩”,跌幅达70%左右,每桶逼近30美元低位。2010年以来,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纵容和插手西亚、北非社会动乱,导致2010年11月前还处于每桶90美元以下的原油价格随着突尼斯和埃及局势动荡,2011年2月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在法国等北约国家袭击利比亚后,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每桶125美元。
(二)俄罗斯主导中亚能源定价权的地位受到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亚国家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俄罗斯对中亚能源定价权的主导地位开始受到挑战。2006年9月,俄罗斯不得不接受土库曼斯坦的要求,将土方2007—2009年向其出售的天然气价格定为每千立方米100美元。2007年12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就统一天然气价格达成战略协议,三国共同宣布从2009年起按欧洲价格出售天然气。在此背景下,2008年3月1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净回值”原则与三国达成购买其天然气协议。同时,在土库曼斯坦要求下,2008年上半年俄罗斯将从土库曼斯坦购买的天然气价格也从每千立方米100美元提到150美元。当年12月,莫斯科也同意了塔什干提出的俄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参考标准应由地区参数转为国际参数的要求。2009年1月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的年度供气1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合同已完全按中欧天然气价格为基准,每千立方米上涨至301美元,且这一价格还随着国际行情变化每季度调整一次。与此同时,从2009年1月1日起,俄罗斯也开始以欧洲价格购买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每季度将按与原油和主要成品油价格挂钩的价格公式计算,每千立方米天然气价格将不低于250美元—270美元。中亚国家天然气出口价格向国际市场气价靠拢大势所趋,俄罗斯从中亚低价购买天然气,再转口高价出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三)俄欧在天然气定价上交手
近年来,俄欧除在《能源宪章条约》上分歧难解,双方在天然气定价上也时有摩擦。2009年4月,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在土库曼斯坦召开的“可靠和稳定的能源运输及其对保障稳定发展及国际合作的作用”国际研讨会上表示,由于《能源宪章条约》无法保证建立有关“会议主题”的法律基础,俄罗斯制定了新的国际能源合作法律基础文件草案和有关克服能源产品运输中断的条约草案。然而,欧盟不但没有接受这一草案,反而于当年7月通过了一揽子能源市场改革法案,并决定从2011年3月开始实施。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随即指出,欧盟这份所谓第三能源一揽子文件,旨在降低天然气进口价格,修改现有的同石油价格挂钩的天然气定价方式,这是俄罗斯所不能接受的。另外,该文件有关“天然气销售国没有运输网络所有权”等规定也“正好限制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某些经营行为,使得俄罗斯与欧盟国家的天然气合作步履维艰”。[6]为此,莫斯科一直要求欧盟依据此前与俄罗斯签署的有关能源合作协议,对俄罗斯相关企业给予“例外”待遇,并从法律角度寻找有利于己的理由,以应对这一问题。
(四)天然气出口国论坛欲提高议价能力
自2001年5月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发起并正式成立天然气输出国论坛(GECF)以来,伊朗一直试图将其打造成抵御美国等西方对其战略封锁的类似“欧佩克”的天然气卡特尔组织。俄罗斯也有将天然气出口论坛变成“天然气欧佩克”的考量,尤其是欲将该论坛变成讨论天然气供应线路和价格的平台,以利其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潜力转化为巨大的竞争优势,增强抗衡欧美能源战略挤压的能力,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为维护成员国的利益,2010年4月,天然气输出国论坛能源部长在阿尔及利亚奥兰会议上共同表示,要为天然气的价格调控做出努力,同意将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对等起来。2011年11月召开的首届天然气出口国首脑峰会,对长期低迷的天然气价格“集体”表示不满,共同呼吁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应更加“公平、合理”,提出要尽早建立与原油价格挂钩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峰会声明呼吁,要重视长期天然气贸易协议对建立输出国与输入国间风险均摊机制的重要性。天然气输出国论坛秘书长莱奥尼德·伯克汉诺夫斯基表示,与油气挂钩的长期天然气合同符合买卖双方利益,能够缓冲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还可带动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管道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伊朗石油部长卡西米甚至提议,为了掌握天然气的定价权,天然气输出国论坛应制订一个全面的天然气市场管理计划,使成员国能够形成统一的战略。
(五)中俄能源供需价格分歧难解难分
尽管中国和俄罗斯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但两国能源企业在油气贸易中依然坚持“亲兄弟,明算账”的原则。俄罗斯在对华出口天然气价格上一直坚持与对欧出口同等收益原则,并力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正因为如此,定价也成为长期困扰中俄达成天然气管道合作协议的一个主要因素。
[1].《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评估及政策选择(2010—202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版,第179—187页。
[2].参见日本《产经新闻》2003年10月13日报道。
[3].Кризис поможет России собрать вокруг себя новый СССР? //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 19.03.2009.
[4]. Russian President strives for a breakthrough moment in Caspian basin energy game//EurasiaNet.org july 3, 2008.
[5]. Andreas Goldthau, "Resurgent Russia?Rethinking Energy Inc, "Policy Review,February&March 2008.
[6].Сергей Куликов. "Газпром" споткнулся о третий энергопакет//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17.1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