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是生活的延续

如果你不喜欢某件事,那么就去改变它;如果你无法改变它,那么就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

——玛丽·恩格尔·布雷特

我从出生起,就一直和擅长整理的爸爸在一起生活。他总是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洁有序。即使是现在,每天早上一到6点,爸爸使用吸尘器吵醒我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然而,那时的我并不明白,正是因为爸爸善于整理,所以家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凌乱不堪、让人感到不适的环境问题,让我无论何时回到自己的房间都能感到安心。

爸爸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地打扫?我现在留给女儿的印象一定和小时候爸爸留给我的印象如出一辙。

巧的是,我现在成了一位专门帮助别人整理房子的整理师。不知道从爸爸那里继承的整理才能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出来。

大家都希望在生活中能够及时整理。看到衣柜里堆积如山的衣服没有整齐地挂在原来的位置就会去整理一下,否则就会觉得没有一件能穿出去的衣服。虽然厨房里食材充足会让自己感到安心,但如果这些东西散落在地上,弄乱了厨房,大部分人肯定会马上收拾,否则心里就会不舒服。

生活中,我们都会适时购入并储藏一些生活必需品。而且每个人的一生都会保留一些自己珍惜的物品,这些物品都饱含了我们逝去的时间与回忆。

整理并不是将物品拿出来,放回去,摆整齐这么简单。一提到整理,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只是把物品摆放好,看起来整洁即可。但实际上时间整理、思想整理、人际关系整理等无形的行为都属于整理。在整理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充满回忆、年代久远的物品。因此,整理物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单纯地腾出空间,还在于整理过程中发现更有意义的东西,这个过程就像在整理人生一样。

我曾经为这样一位客户整理过房屋,那是一个和睦的家庭,我与他们相处得十分愉快。在选择各自物品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大家一边抚摸着孩子们小时候的照片和饱含美好回忆的物品,一边开心地聊天。这些物品里有妈妈为孩子们做的玩偶,还有孩子们画的画。但是大家都把这些东西忘记了。不知不觉间,整理物品的过程变成了全家人整理回忆的时间。

这家人的物品蕴含了他们快乐且温暖的时光。他们将那些没有必要继续保存下去的物品挑出来的同时,腾出来的空间也是为存储新的记忆做好准备,更是为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准备的新空间。

我还见过一直收藏具有特殊意义物品的家庭,那是一位妈妈和她的一对儿女组成的三口之家。他们家的客厅里放着一个大鱼缸,似乎已经很久没有用过了,由于长时间没人打理,所以看起来非常脏。

这位妈妈看着鱼缸说,这是她丈夫生前非常喜欢的东西。虽然丈夫离世已久,但她还是舍不得把鱼缸扔掉。因为她觉得如果把这个饱含了丈夫和爸爸所有回忆的鱼缸扔掉,全家人会更加悲伤,所以就一直放置在客厅的角落里。

我小心翼翼地尝试劝她扔掉鱼缸。我先问她以后是否还想继续看到鱼缸,如果是的话,我们可以将它清理干净后放在合适的地方。她却说,每次看到鱼缸都会让自己感到伤心和忧郁,但却没有扔掉它的勇气。

于是我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帮您处理掉。”处理之后我又问她:“这里摆上你们母子三人的照片怎么样?”她立马同意了,最后我们在原来放鱼缸的位置摆上了母子三人的照片。

之后传来了他们的生活近况,让他们长久以来感到悲伤的鱼缸虽然扔掉了,但并不意味着抹去了和爸爸有关的记忆,反而让他们想起了和爸爸在一起时的珍贵画面。因此,全家人都下定决心,以后要更加快乐地生活。

在心理治疗法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因生离死别而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反应会逐渐得到缓解。虽然在认知和情感上会感到缺失,但会与活着的人继续维持或重新形成一种关系,这种适应缺失后的生活过程被称为“哀悼的过程”。

英国精神学专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将这种哀悼过程定义为四个阶段。

哀悼的四个阶段

·第1阶段:冲击与麻木时期

想否定,想回避,因缺失而感到愤怒的阶段。

·第2阶段:强烈怀念时期

思念故人,希望再次相见而深感彷徨的阶段。对于无法再次相见的现实,会有挫败、愤怒、悲伤等情绪。

·第3阶段:崩溃和绝望时期

缺失阶段转为现实阶段。一想到故人再也不能回来,会感到空虚和绝望。感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同时还会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低下等症状。

·第4阶段:重新调整和恢复时期

每当思念故人,在感到悲伤的同时也能感觉到些许积极情绪。对于缺失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正在逐渐消失。在慢慢地恢复个人生活的同时,重新确立新的生活目标。

我认为扔掉鱼缸的那个家庭实例,就属于哀悼的过程。鱼缸就是这家人恢复健康生活的关键所在。

生活是整理的延续。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会经历无数次整理不想再穿的衣物这一行为。不仅如此,我们在不断整理的生活中偶然遇到喜怒哀乐的同时,也在继续描绘着今后的人生。

整理物品中所包含的故事和情感,也是一种为了迎接新生活而不可避免地需要重复多次的事情。对于那些饱含我们情感和回忆的物品,我们一生究竟需要整理几次呢?

这意味着中年人的活动只会减少吗?不是的。因为到了这个年龄反而会让我们多做一些事情。也许年轻时想做却没能做的事情现在可以做了呢。所谓“老前整理”也是一个思考这些事情的机会。

——《四十岁的整理法》坂冈洋子

作者坂冈洋子在书中讲述了在步入老年之前进行的“老前整理”。它是指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开启人生后半段。然而很多人都误以为是整理逝者的遗物。

所谓的“老前整理”是指在步入老年之前整理好自己的房子,同时规划新的人生。我非常认可作者的这个观点。

在进行整理咨询的客户中也有年纪非常大的老人。了解之后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在子女或者其他家人的要求下才来咨询的。而这些客户中,有些父母与子女事先达成协议,所以咨询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多数情况十分艰难,需要我和他们的子女一起劝说他们,因为对于老人来说,整理房子本身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用品有一种特别的眷恋,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充满了岁月的痕迹,非常珍贵,无法割舍。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都是不能用的,而是一些需要保管的物品。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子女日后需要整理这些物品。

作为整理师,我并不建议无条件地丢弃物品。虽然整理既定的规则是始于“清空”,但每个人都会有只属于自己的珍贵物品。这些物品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无足轻重,但对于自己来说则可能是长久珍藏的回忆。整理师强行要求客户丢弃这些物品,这种行为并不是出于对客户的考虑,而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标准。

然而我想说的是,如果不想在死后将这些东西全部留给子女,那么在步入老年之前,一定要慢慢地减少物品的数量。这样,步入老年之后才会有大把的闲暇时间。如果执意要抓住这些不必要的东西不放,那么在养老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届时为了整理将要扔掉的东西全部都找出来,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这些堆积如山的物品对自己的后半生又会有什么帮助呢?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养成随时整理的习惯,只留下必要的物品。

几年前,我都是把水果手动榨汁喝,去年买了一台自动榨汁机,然后就毫不犹豫地整理房间,为它腾出空间,还把最近喜欢上的茶杯放在腾出来的地方。这不就是在整理的过程中感受悠闲吗?

如果我们一生都在不断重复清空物品后再填充这件事,那么等老了以后,就不会因为看见家里堆满的物品而感到不舒服,也不需要子女代为整理,从而过上简单、有价值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