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通过空间来深刻洞察人的心理

朴祥希 1


本书对于心理方面的深刻理解是您在其他任何一位整理专家所著的书中都无法看到的。本书的作者深知空间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空间与人的心理紧密相连。空间,是指人居住的地方。作者认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休息,“受伤的心灵”可以得到安抚,“我们”可以变得更加亲近,“受伤的我们”可以相互安慰。她的这一观点令人感到治愈。

作者从小就拥有整理天赋,长大后凭借非凡的整理能力成为空间整理师。她在为客户整理房子,教会客户如何进行整理的同时,也观察到了他们的人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客户向她倾诉整理房子的困扰和生活的艰辛,她也会在整理后向客户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希望和治愈。每次结束后都能看到客户流下感动的泪水,这让她深切体会到整理不仅仅是让空间发生了物理变化,也可以改变他人的生活。

她还明白了人可以将生活的碎片,即爱情、离别、幸福、期待、希望、绝望、陪伴、孤独、欢喜、痛苦、回忆等不断积攒到自己的生活空间中。

过去无法整理,未来又让人不安,因此既无法丢弃,也无法整理,结果就慢慢地积攒起来。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混乱的内心,诚如清空家里的垃圾一样,如果能将无法整理的内心一点点整理好的话,何尝不是一种能够恢复心理健康的方法呢?

作者对人们的心理洞察是正确的。对于那些不太擅长整理的人来说,他们的心理状态非常复杂。当然,这可以解释是因为没有时间、工作多,或是还没有养成整理的习惯等。但如果把自己生活的空间搞到令人痛苦的地步,那么说明他们一定有更确切的心理原因。也许是因为过去的创伤和痛苦的回忆还没有得到解决而层层堆积,或是对未来的恐惧正支配着现在的生活。作者在本书中介绍的囤积强迫症、哀悼、渴求与他人建立关系等实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每次整理结束后客户流下眼泪,与其说是因为自己家的环境变好了,不如说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抚摸着这些物品,选出需要丢弃的部分,这就像是再次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因此这些泪水可能是为自己的过往而流的回忆之泪,也可能是终于清除了积攒已久的陈年旧物而流的痛快之泪。整理空间的过程,也是不断地碰触内心某个角落的过程,这与弗洛伊德(Freud)所说的无意识的世界很相似。

生活空间的改变会碰触到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作者的这一解读正好与之相同。潜意识隐藏在人们精神的最深处,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可以完全控制人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和行动。其实,人们在生活中由于某些原因,被压制的经验或想法并没有消失,而是陷入了潜意识之中,随着生活继续,它们又会逐渐显现。我们长久生活的居住空间的变化动摇了被压制的潜意识,因此这种变化有助于我们表达开心、欢喜、惋惜、思念等情感。

书中我本人最感兴趣的内容是患有躯体化或愤怒症候群的客户通过改变生活空间而获得安慰的相关介绍。截至目前,所有整理师出版的书中,虽然读过将空间与囤积强迫症、抑郁症症状联系起来进行解读的内容,但还没有看过与躯体化和愤怒症候群等症状联系起来进行深入解读的书。躯体化是指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只是因为心里不舒服而导致躯体疼痛。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DSM-4: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也记载了韩国人特有的“内心怨恨”的精神疾病——愤怒症候群。虽然它给很多人带来了痛苦,但它却是非心理或精神医学从业人员极少提到的一种疾病名称。我认为作者连这一症状都没有忽略,还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原因是:尽管她不是心理专家,但她却非常关注客户们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作者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使她探索到目前还处于贫瘠状态的“空间整理与心理治愈”领域。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可以引导我们在未来进行更多有益的研究。

本书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活生生的实例,没有什么能战胜生活带来的感动。我认为实例中所呈现出来的变化也会给《空间治愈》一书的读者们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快乐。众多实例介绍中所呈现出的对于女性心理、男性心理、儿童以及青少年发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理解,日后将会在该领域引发更加活跃的讨论,而作者也将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朴祥希:韩国心理危机干预师、心理咨询师,莎伦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