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技术解读中医药千年奥秘
- 韩玲 宋少莉主编
- 2447字
- 2022-09-19 17:25:32
辨证论治,一人一方
中医文化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藏。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家喻户晓。相传神农氏以身试药、尝遍百草,后人据此整理出《神农本草经》一书,共记载了365味中药,这本书是我国最早的中药专著。另外,很多成语和典故都出自中医治疗的记载,如“病入膏肓”,它的典故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名医——医缓。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医缓诊断后,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该成语也用于描述疾病严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态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又如“以毒攻毒”,是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毒性较大的药物治疗因毒而起的疾病。该成语出自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我国著名血液病专家王振义院士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在中医古籍及古希腊的文献中有用砒霜“以毒攻毒”治疗疾病的案例记载。王振义院士与我国另一著名血液病专家张亭栋教授合作,将砒霜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用于治疗M3型白血病,疗效良好。再如疫苗的接种,在较早的历史记录中,我国古代就利用“痘衣法”或者“痘浆法”来为没有感染过天花的孩子预防天花,即利用患过天花并痊愈患者的衣物、痂皮来预防天花的感染。这种方法后由商人经阿拉伯带到欧洲,在英国流行开来。正是中医“人痘接种”的方法启发了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使其发现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后得到了极好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人类预防天花的最好方法。
从这些中医治疗的历史及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的防病治疗的主导思想是不同的。中医治疗具有动态性、整体性,注重三因制宜,即从天、地、人三者统一去看,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并且考虑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西医治疗的看法是相对静态的、局部的。西医的治疗对象是病,是细胞、组织、器官,是将有检验指标的症状控制住,一般是局部的治疗;中医的治疗对象是人,是从整体去看问题,目标在于促进生命过程的自我协调,利用中药的特性(偏性),调整患者脏腑功能偏盛或偏衰的“阴阳失衡”之偏,即“以偏纠偏”或“纠偏求平”,最终使患者成为阴阳平衡和谐的人。西医的理论基础是科学,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哲学,这是西医和中医的本质区别所在。
中西医的思维方式也很不同,导致治疗方式也不同。西医关注外部因素,中医关注内部因素。例如,一个人发热、咳嗽、有痰,西医认为,这是外界细菌入侵呼吸道造成的感染,所以要做痰培养,确定是什么细菌,然后选用对应的抗生素;中医则认为细菌在自然界是广泛存在的,大家处在相同的环境下,有的人感染了,有的人却没有感染,这说明感染者的内环境出了问题,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中医的出发点更多的是调整患者身体的内环境,使其凭借着自身的免疫力去“降妖除魔”。更具体地说,中医更多的是一种多靶点调节表观基因组学的治疗方法,更偏向于多层次、多环节的综合治疗。中医的“利剑”——中药往往作用点分散、机理复杂,在不同环节的作用强度不一,药效往往是综合性的。中医认为病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临床用药时,也是根据患者所处的阶段去调整药物及其用量;而西医一般认为疾病是细胞或者某个基因出了问题,治疗过程中的用药相对比较单一,整体变化不大。例如哮喘病,十个患者去看西医,出了诊室可能所有人拿同一种药物;而十个患者去看中医,十个患者可能拿到的是十种不同的药方,并且每三天就会根据患者的状态调整药方,即“辨证论治,一人一方”。需要说明的是,中西医各有所长,要根据具体病例及病程来选择中医或者西医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包括针灸、按摩推拿、拔罐等外治法,形成独特的治疗体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内病外治”的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畅通经脉、调和脏腑功能,达到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主持制作完成针灸铜人,铜人外表刻有354个穴位,用于针灸教学。铜人以黄蜡封涂孔穴,穴内注水,当针入穴位准确时,水流而出。而如今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内的铜人(见图1-1)是一座可以互动感应的智能针灸铜人,通过与科技的结合再现了其教学与考试的双重功能:教学时,铜人内部穴位的传感器及相应的数字影片可以直观有效地介绍各个经穴部位与取穴方法;而进入考试阶段后,屏幕中的铜人穴位名称则会隐去以对学生进行测试。
图1-1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仿明针灸铜人
灸法通常指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的穴位,利用热刺激来防治疾病。《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到:“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孟子·离娄上》中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以看出,灸法治疗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艾绒是灸法的主要材料,将艾叶去除杂质并反复捶打而得。艾叶根据存放的年份不同,可以分为三年艾、五年艾等。《本草纲目》中提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灸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拔毒泄热等功能,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气血运行,疗效已被国内外临床实践所证实,但灸法的作用机理一直在探索之中。图1-2所示为艾条灸督脉15分钟后,红外检测仪显示的变化。
图1-2 艾条灸督脉15分钟后红外检测仪显像变化(彩图见附录)
按摩推拿是用手或者按摩器在经络和穴位上进行推压按摩治疗的一种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缓解疼痛等作用。我国早在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0年)就已形成推拿按摩体系,当时有最早的推拿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对气功、推拿、点穴、按摩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发展至隋唐时期设立了按摩专科。古代女性手中常持有一种美容保健物品——玉轮按摩器,又称“太平车”,她们通过玉石按摩脸部,延缓衰老,保持皮肤弹性。图1-3所示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所藏清岫玉按摩器。
图1-3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所藏清岫玉按摩器
由此可见,中医治疗一方面采用以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另一方面也使用以针灸、按摩推拿等为主的外治法,形成内外兼治的全方位治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