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甲午八日”是什么日子 竟让红学界大费周折

作者:张凯庆

甲戌本第一回有一段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一.“甲午八日”释疑

对于“甲午八日”红学界有各种解释,有人认为抄书者笔误,应是“甲午八月”,但是,批语中“日”字写得非常清楚,“日”就是“日”,不可能是“月”。还有人认为应是“甲申八月”,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为了和“曹雪芹”的卒年相对应。很多人理解不了“甲午八日”含义,不惜篡改批书人的原意。

其实,“甲午”不是指年份,而是指月份,“甲午”月的第八日,就是“甲午八日”嘛。那么,它是哪一年的“甲午”月第八日呢?

干支历法中每隔五年,会出现甲午月,一般是在农历的四至五月。查阅康熙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一年甲午月第八日对应的农历的日子,只有两个在小说中重点提到过,并且是红学界极感兴趣的日子。一个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三,另一个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6月12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什么这两个日子特别重要?因为:

第一,小说第二十七回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很多红学专家对“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句话极感兴趣,认为这句话隐写了作者的生日,于是,纷纷上阵,各显神通,用各种方法来验证“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一日就是作者曹雪芹的生日。

第二,小说中薛蟠的生日就是五月初三,这是康熙年间的废太子胤礽的生日,有红学家论证曹雪芹的生日是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初三,但是,“甲午八日”所对应的是康熙四十五年五月初三,康熙五十四年没有甲午月。因此,“甲午八日”不是指“五月初三”。

张凯庆认为,甲午八日指的就是四月二十六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很多红学家论证“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就是作者的生日,此说也有道理,这个日子的确隐写了一个人的生日,但他不是作者,而是另一个重要人物“脂砚斋”,而“脂砚斋”就是那拉皇后的儿子永璂。因此,四月二十六日隐写的是永璂的生日。

永璂是乾隆皇帝第十二子,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二十五日。这也不是四月二十六日啊!对,当然不是。

关键在于“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请注意:次日,是指明日,即第二天,任何特指的或不讲自明的一天后的那一天。

出处:

1、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到次日,陈大郎穿了一身齐整衣服,取上三四百两银子,放在个大皮匣内,唤小郎背着,跟随到大市街汪家典铺来。”

2、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次日早朝,庄公假传一令,使大夫祭足监国,自己往周朝面君辅政。”

第二天是四月二十六日,那么今日就是四月二十五日。“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所以,大观园的姑娘们早早就起来忙活了,“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颻,花枝招展”。姑娘们忙活的这一日,是“交芒种节的这日”,就是四月二十五日。如果姑娘们忙活的这日是四月二十六日,那就不能说“交芒种节的这日”,而应该说“芒种节的这日”。

四月二十五日这一天,所有的人都在忙活,脂砚斋说:“一园人俱得闲闲寻乐上看,彼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元春是那拉皇后的化身之一,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她生下了十二皇子永璂,皇上兴高采烈,后宫里自然也一片欢欣鼓舞,纷纷呈礼庆祝。当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作者描写“交芒种节的这日”,大观园的姑娘们纷纷早起,个个忙活着,是说后宫的妃嫔们为皇后生子而庆贺。

再看“未时交芒种节”,未:基本字义,相当于“没有”、“不曾”,“未时交芒种节”的意思是没有交芒种节这个时辰。那么多红学爱好者想方设法的去考证,都没有把“未时交芒种节”这一时辰和四月二十六日对上,更无法和所谓的作者的生日对上。这说明什么?说明根本就没有“未时交芒种节”这一时辰。

第二十九回,贾母一行人奉元春旨意到清虚观打醮,张道士笑道:“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贾母说道:“果真不在家。”

皇上的后妃们一生下孩子,立刻会有奶妈抱去喂养,当然是不在家了。张道士只是说四月二十六日为遮天大王做圣诞,并没有说遮天大王生于四月二十六日。

圣诞:本意是指耶稣诞生。但是,在汉语中,“圣”的词义之一是指帝王。如:圣虑(帝王的思虑);圣裁(皇上的决定;皇帝的裁决);圣治(皇帝的治理);圣眷(皇帝的爱护);圣聪(帝王的听闻);圣朝无阙事(指当代朝廷没有过失);圣寿节(皇帝诞辰纪念日);圣眷隆重(皇帝的深切关怀);圣驾(皇帝或临朝皇后的车乘);圣鉴(指帝王或临朝太后的鉴察);圣子神孙(称皇帝的子孙)等。永璂是皇帝之子,他的出生才能称为“圣诞”。由此可见,永璂就是遮天大王,他出生于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次日是四月二十六日,没有交芒种节这一时刻。张道士为遮天大王做圣诞,就是庆贺永璂的生日。

作者只不过是耍了个小小的文字游戏,目的是为了把永璂的生日隐写进小说里,而又不露出马脚。

甲戌本上的“甲午八日”的批语肯定是畸笏叟——敦敏批的。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永璂在长期的压抑悲伤中不幸去世,年仅24岁。芒种节的第八日正是四月二十六日,敦敏批书时想起书中“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的描写,这里巧妙地隐写了永璂的生日“四月二十五日”。如今又恰逢四月二十六日,敦敏忆起脂砚斋——永璂,悲凉万分,于是,在乾隆四十一年甲午月的第八日,畸笏叟敦敏郑重的写上了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甲午八日泪笔。”

这就是事实真相。

“甲午八日”的批语充分证明,甲戌本的成书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一年以后,当时,小说尚未全部完成,但脂砚斋——永璂已不幸去世。敦敏批写这条批语的时间不一定是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也可能更晚。但他选择“甲午八日”批上这段话是有深刻用意的,因为这一天是四月二十六日,前一天“四月二十五日”正是永璂的生日,这和小说中的描写巧妙地吻合在一起。

上述结论只是推论,并没有直接证据,而且也不可能找到直接证据。红学研究之所以出现各种说法,就是因为没有直接证据,如果有直接证据的话,还用研究吗?但是,推论必须要合乎逻辑,必须形成证据推导的完整性。学术考证就像考古学一样,考古就是依据出土文物进行逻辑推导。例如,人类的起源,谁能证明人类是由猿变成的?唯一的根据,就是类人猿的头骨化石,其他所有原始人的故事和理论都是推导出来的。

红学考证也一样,经无数研究者发掘,所能举出的证据也就是那些了,恐怕很难再有新的发现了。红学界的各种理论,都是研究者根据现有的证据推导出来的,有的理论严谨一些,有的理论就是牵强附会了。

无论如何,在每个红学爱好者心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形象都是不同的,正所谓“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也许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