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略兵机:中国古代名将评传
- 白立超
- 5570字
- 2022-09-09 14:41:09
3.吴起:杀妻求将,未得善终
吴起,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81年。战国初年的卫国人,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出仕,均有战功。吴起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德才相悖。吴起曾就学于儒家,非常善于用兵,又主持过楚国的变法。可以说,吴起至少对儒学、兵学和法家的学说均有涉猎。吴起以其一生无败绩的赫赫战功和兵书《吴子》流传于世。
杀妻求将,为人不齿
吴起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本可以衣食无忧地过完一生。但他不愿碌碌无为,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富有的公子哥,所以散尽家财以求出仕。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求官不得,家庭也破产了。这时邻里都嘲笑他,年轻气盛的吴起竟然愤而杀死嘲笑者30多人。杀人后的吴起知道自己在卫国再也待不下去了,决定逃亡。临走前,他不得不与老母亲诀别。他狠狠地咬着自己的胳膊对母亲发誓:“我吴起如果不能贵为卿相,绝对再也不回卫国。”说完这一番豪言壮语,吴起匆忙从卫国东门逃走了。这一别成了母子的永诀。吴起辗转来到鲁国,向曾参之子曾申学习儒学。没过多久,思儿心切的老母亲就去世了,吴起心里非常矛盾,却还是不敢回去。要是回到卫国,轻则遭受牢狱之灾,重则将会被杀头。于是,他强忍着丧母之痛,继续到曾申处学习儒学。孝道是儒学的重要特征,得知吴起母死不奔丧,曾申一气之下将其赶出师门。唐代白居易还在诗中痛斥吴起此举为禽兽之行:“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42]吴起于是又转而开始学习兵法,因为有着极高的天赋,很快就以善用兵闻名,得以侍奉鲁穆公。
齐国突然大兵压境,鲁国上下慌作一团。鲁穆公环视一番,论军事才能或许只有吴起能够胜任鲁军主将,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所以他还是有些顾虑。当吴起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痛苦。吴起深知,这可能是他唯一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了。无奈之下,他狠心选择杀妻求将,向鲁穆公表明自己不会亲附齐国的心志。最终,吴起出任鲁军主将,大破前来进犯的齐国军队。吴起终于在鲁国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功名。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吴起母死不奔丧,杀妻求将,在任何时代终究会遭到世人的非议和唾弃。尤其是杀妻求将,已经完全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可以说吴起用自己妻子的性命换来了一次出任将军的机会,虽然一战成名,却令人不齿和厌恶。这时鲁国就有人开始在背后议论,说吴起的坏话,说吴起是一个性情非常残忍的人。一些政敌和好事者就开始宣扬他杀乡党、不奔丧、杀妻等种种违背伦常的行为。一些大臣慑于齐国的强大,也对吴起此次战胜之功说三道四,说鲁国不过是个小国,但如今却背负着战胜之名,很快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其他诸侯国定会对鲁国不利。况且,吴起在卫国杀了人,是卫国的逃犯。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国,如果鲁国重用吴起,那就容易被误解为不重视鲁卫关系,与卫国为敌。鲁穆公听了这些话之后,也觉得有理,逐渐产生了疑虑,最终不再重用吴起。
终遇贤君,任西河守
吴起深知在鲁国已经前途无望,绝望中的他得知魏文侯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广招贤才,于是准备前往魏国碰碰运气。魏文侯得知后,向李悝问道:“先生,吴起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李悝如实回答:“吴起这个人贪恋声名、爱好女色,但是他的用兵水平绝对在司马穰苴之上。”魏文侯深谙用人之道,还是决定见一见吴起。
吴起身穿儒服,但却以兵法拜见魏文侯。魏文侯说:“寡人不喜欢军旅之事。”
吴起再拜,说道:“下臣可以通过您的一些作为推测大王内心的真实想法,还可以从过去的一些情况来预测将来的趋势。我知道大王胸怀大志,又何必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呢!下臣能够看到大王每年都派人宰杀各种野兽,制成皮革,涂上红漆,绘上图案,烙上犀牛、大象的图案。这些物品冬日里不能保暖,夏日里穿着不凉爽。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魏国藏有多少,大王肯定比我清楚。魏国的革车堵塞了街道,它们的车轮没有华丽的装饰,中轴裹着皮革。这些革车并不如日常使用的那般华丽,如果乘着去打猎也不轻便,那我就不理解大王大规模制造这些战略物资有何用?如果大王是准备用来打仗的,却又不愿求得善于用兵之人,这无异于孵窝的母鸡同野猫搏斗,还没断奶的小狗和老虎去决斗,虽有斗志,也不过是自取灭亡。从前,神农氏时期的承桑氏只讲文德,不重武备,最终葬送社稷;有扈氏仰仗人多势众,穷兵黩武,社稷败亡。贤君应当以此为鉴,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文武兼备。面对敌人而不敢勇于反击,这不是义;等到将士战死沙场,尸体冰凉之时又去怜悯,也不是仁。”
听到此处,魏文侯大喜,只觉相见恨晚,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将才啊。于是文侯亲自设席,魏国夫人捧酒,在祖庙宴请吴起,以示郑重,当即任命吴起为魏国大将,西向击秦。
吴起身为主将,却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与最下等的士卒同吃同住。吴起睡觉的时候不铺席褥,甚至睡在坑坑洼洼的田埂上,身上仅仅盖着一些树枝。行军的时候不坐车,自己亲自背粮,丝毫不搞特殊化。吴起爱兵如子,当时有一个士兵生了恶性的痈疮,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吴起性急之下亲自用嘴吸出脓液。这个士卒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哭得非常伤心。众人不解地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一个普通士卒,如今吴将军亲自为他吸出脓液,救了他的性命,您应该感到荣幸才对,怎么又哭得如此伤心呢?”这位母亲缓了一会儿,才告诉人们:“不是这样的。曾经吴公为他的父亲吮吸痈疮,结果他的父亲在战场上宁愿死不旋踵,最终战死沙场。如今吴公又为他吮吸痈疮,我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会战死疆场了。这才是我哭泣的原因。”吴起的廉洁,公平,得到了魏国将士的爱戴。吴起不仅爱兵如子,而且他在战场上也赏罚严明,毫不徇情。一次,魏军与秦军作战,两军正在对阵尚未交锋,一个非常勇猛的战士立功心切,自恃其勇,在攻击命令还未下达时就独自前往秦军阵中,斩获了两个敌军首级,扬扬得意地跑回来。吴起见状,并未赞扬其勇猛,而是下令军法处置。这时很多军士都非常不解,一个军官上前求情:“这个人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勇猛的士兵,将军还是不要斩杀他。”吴起答道:“他的确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他违背军令,必须处死!”
在吴起卓有成效的训练和指挥下,魏军经过大约两年的艰苦奋战,先后夺取了秦国的临晋(今属陕西大荔)、元里(今属陕西澄城)、洛阴(今属陕西大荔)、郃阳(今属陕西合阳)等河西之地的重要城池,秦国被迫退守洛水,这样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即归魏国所有。为了进一步巩固对河西之地的统治,魏文侯建立西河郡,任命吴起为西河守,全面处理西河地区的军政要务,主持魏国与秦国、韩国的战事。吴起在魏国期间,先后与其他诸侯国大战76次,从未失败过,其中64次大获全胜,其余12次则打了个平手,可见其军事指挥能力之卓越。魏国在战国初年的霸业,吴起功不可没。
辅佐武侯,德力并重
吴起不仅懂得在战场上与敌人斗智斗勇,同时他还深知政治与军事的密切联系,提倡以德治国。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吴起继续听命魏武侯。一次魏武侯视察西河地区,吴起陪同。魏武侯浮舟顺西河(今陕西与山西交界的黄河段)中流而下,突然回头问吴起:“我们魏国壮丽的山河多么险要,这可是我们魏国之宝啊!”魏武侯沉浸在对大好河山的赞叹中,大臣也在齐声谄媚附和。吴起非常清醒,起身谏言:“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以德治民,而不仅仅在于地势险要。过去三苗所处之地,地势险要,左临洞庭湖,右濒鄱阳湖,但不修德政,最终被大禹攻灭。夏桀所处之地,左临黄河和济水,右靠华山,伊阙(今河南龙门,两山相对,济水从其间经过,故名)居南,羊肠坂(太行山的重要通道)在北,如此险要地带,但他不修仁政,最终遭商汤流放。商纣治理的商地,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恒山在北,黄河在南,如此险要之地,但他不修仁德,最终被周武王诛杀。从这些历史教训来看,君主治理国家,在德不在险。如果大王不修德行,那么我们今日舟中之人将来都会成为敌国的俘虏。”魏武侯听完连连称好。
吴起任西河守,解除了秦国对魏国的威胁,将西河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在魏国上下享有很高的名望。这时魏国进行官制改革,设置了相国,魏武侯任命田文为魏国国相,位极人臣。吴起得知后很不高兴。一次他和田文谈起此事说道:“我想和您比一比谁在魏国的功劳大,不知可否?”田文深知吴起的用意,说道:“可以。”吴起问道:“统领大军作战,士兵至死不旋踵,敌国根本不敢图谋魏国,先生和我比,谁更强一些呢?”田文笑盈盈地说:“当然不如将军。”吴起接着问道:“治理百官,亲附万民,充实府库,先生和我相比,谁更强一些呢?”田文又笑盈盈地答道:“我当然不如将军。”吴起追问不舍:“帮助魏国镇守西河,秦军丝毫不敢侵犯,韩国和赵国服服帖帖,先生和我相比,谁更强一些呢?”田文还是笑盈盈地回答:“当然更不如将军了!”吴起就疑惑了,不解地问道:“那先生几个方面都不如我,为什么先生的官位却比我高,这道理又何在?”田文一语道出实情:“如今魏王刚刚即位,国家尚未安定,大臣尚未亲附,百姓还没有归服,当下的局势,将军觉得魏君应当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将军呢,还是托付给我呢?”吴起听完恍然大悟,会意地点头说道:“先生说的对,应该托付给先生。”田文语重心长地说:“这正是我职位在将军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此时才深知自己在政治智慧方面远不及田文,对田文一席话心服口服,同时也为自己的鲁莽而深深自责。此后在魏国的各项工作中,吴起都积极配合田文。
晚年奔楚,献身变法
田文死后,公叔继任魏相,并且娶了魏国的公主,地位显赫,一时无两。田文为相期间,尚能容得下战功赫赫的吴起,将相能够融洽相处。心胸狭窄的公叔继任后,非常忌惮吴起,就开始构陷吴起。这时,大臣中也有一些对在外建功立业的吴起非常不满,他们时不时在魏武侯面前说吴起的各种坏话。魏武侯也担心吴起长期领兵在外,容易尾大不掉,于是就将他召回到魏都,解除兵权。吴起的军事才能的确非常出众,但是清廉正直的他却难以应对魏国险恶的政局。一天,公叔的一个仆人就出了个坏主意,说:“让吴起逃出魏国简直太容易了。”公叔忙问:“什么好办法呢?”这个满肚子坏水的仆人说:“吴起为人刚正廉洁,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相国可以先去武侯那里说:‘将军吴起是个难得的人才,大王的国家太小,并且还与强秦为邻,因此臣私下经常担心吴起并不会长久留在魏国啊。’那魏武侯肯定会问:‘那怎么办?’相国趁机献计武侯:‘大王可以用下嫁公主的方式招揽他,如果吴起有死心塌地留在魏国的想法,那么他肯定会接受的;如果没有的话,那肯定会婉言拒绝,大王可以用这种方式试探一下。’同时相国在武侯召见吴起之前找个时间邀请吴起来相府,故意让公主当着吴起的面发怒,并且表现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吴起看到魏国公主如此缺少涵养,肯定会谢绝魏武侯的好意。”公叔听完后连连称妙,于是按计划进行。果然后来吴起就谢绝了魏武侯的好意。从此以后,魏武侯对吴起留在魏国的诚意就有所怀疑了,慢慢也不再信任他了。吴起逐渐感到不妙,害怕招来无端的祸患,于是心如死灰的他找了个机会,离开了他奉献了20多年的魏国。
公元前384年,吴起离开魏国。当吴起得知楚悼王向来非常仰慕他的才华,于是转而南下抵达楚国。吴起一到楚国,楚悼王立刻任命他为相国,位极人臣,并委任他在楚国实施变法。吴起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法律,以法治国,令出必行;精简机构,撤除不必要的官职,剥夺三世以外关系疏远王族的爵禄,以节省下来的费用奉养前线军队。吴起认为国家治理最重要的事情是富国强兵,不能重用那些纵横家,于是就揭穿他们的谎言,破除楚人对纵横家的迷信。在吴起凌厉的改革之下,楚国很快就强大起来,于是南下平定百越,北上兼并陈、蔡两国,并且击退三晋的进攻,把楚国势力扩展到黄河以北的地区,向西攻伐强秦。一时间,楚国势力大增,天下诸侯都因楚国的强大而忧虑。吴起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改革中那些利益受损的王族个个视吴起为寇仇,都想杀吴起而后快,只是碍于楚悼王,未敢动手。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悼王刚死,楚国的宗室大臣就趁机作乱攻杀吴起,吴起自知在劫难逃,赶忙逃至楚悼王尸体停放之处,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此时这些宗室对吴起早已恨之入骨,仍然用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这些宗室甚至还将吴起的尸体残忍地肢解来泄愤。太子臧先是安葬了楚悼王,随后即位为楚肃王,并命令楚国的令尹将那些射杀吴起时误伤到楚悼王尸体的宗室全部处死,在此事件中被灭族的楚宗室多达70余家。
兵法传世,孙吴并称
不甘碌碌无为的吴起一生辗转鲁国、魏国和楚国,建立了不世功勋。身处战国初年的变革时代,他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吴起的军事指挥能力非常出众,《尉缭子》中评价吴起的军事才能时称道:“带兵七万,无往而不胜的人就是吴起。”吴起在领兵作战的同时,还进行军事理论探索,完成了著名的《吴子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大部分亡佚,今仅存六篇,即《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吴起兵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早在战国末期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当时天下称道兵书时往往是《孙》《吴》并称,《吴子》在宋代被编入《武经七书》,成为当时的官方军事教材。直至清代,“武试默经”,依然“不出孙、吴二种”[43]。
《吴子兵法》在很多军事思想方面对《孙子兵法》都有所发展,提出的很多重要军事思想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如在战争观上他主张慎战,反对穷兵黩武;在制胜因素上他更强调“道”的层面,即“人和”;他主张政治、军事的配合,认为治国者应当“内修文德,外治武备”[44]。在战、守之间更重视防守,他认为“战胜易,守胜难”[45]。与其他兵书相较而言,他“以治为胜”的治军思想和“因形用权”的作战指导思想独具特色。总之,《吴子》一书较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与吴起本人的兵学思想。它深刻地总结了战国前期丰富的实战经验,是继《孙子兵法》之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辟、价值巨大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