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闪闪的红星》是几代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儿童文学经典,最早出版于1972年。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很大反响,截至目前,累计发行量已达数百万册。图书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了这部小说,此后又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风靡大江南北。当时,我国的文学作品与外国交流极少,《闪闪的红星》却很快被译成英、日、法、越等文字,介绍到国外。新时期以来,《闪闪的红星》热度依旧不减,衍生出舞剧、动漫、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以更丰富的面貌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田。

这部生命力如此持久的小说的作者是李心田(1929—2019)。他1929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大李集的一个贫寒之家,家族社会地位不高,祖父辈除了种地,也靠卖手工制品、街头补鞋、打更等谋生。父亲小时候念过一年多私塾,少年的时候在镇上的一个小杂货店当伙计,婚后也仍在镇上帮工。母亲是个乡下人,既要种地,又要照顾孩子,生活过得很艰难。在李心田九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尽管家境不富裕,父亲还是希望他能学点知识,成为一个能写能算的人,因此,年少时李心田在农村的私塾读过一段时间的书,《三国演义》《聊斋》和《今古奇观》等课外读物培养了他对于文学最初的爱好。十四岁时,他到商店当了学徒。

1950年,李心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大约在1953年,他开启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写过一些短诗和短文。1957年,他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短篇儿童小说《我的两个孩子》在6月号的《文艺学习》上发表。在六十余年的文学生涯里,他创作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二十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多幕话剧、独幕话剧、电影文学剧本、散文、诗歌等多部(篇)。从具体创作来看,李心田并非只写儿童文学,1986年以后他的精力转到成人文学,创作了《梦中的桥》《寻梦三千年》《银后》《结婚三十年》等作品,但相比而言,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影响更大、成就更高。

在创作生涯的初期,李心田曾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写了独幕话剧《小鹰》。1958年,他以《小鹰》为基础,写了电影文学剧本《小八路》。这个剧本引起了一些关注,此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约他写小说,他便在《小八路》的基础上扩充内容,完成了中篇小说《两个小八路》。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小八路孙大兴与武建华同汉奸、日本鬼子周旋斗争的故事。他们俩隐蔽在老百姓家里,“当侦察员,搞情报”,配合组织完成了炸炮楼、买子弹、瓦解敌人据点等一系列任务,自己也逐步成长为成熟的八路军战士。

《两个小八路》出版后,编辑邀请李心田再写一个中篇,这便有了后来的《闪闪的红星》。作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了农民孩子潘冬子从五岁到二十岁的成长经历。冬子出生在江西的一个小山村里,父亲潘行义原本是个种田的庄稼人,后来跟随红军革命。1934年红军长征北上时,潘行义跟随队伍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临行前他送给冬子一个红五星,鼓励他长大后同敌人做斗争。后来,冬子的母亲为掩护同志而落入地主恶霸胡汉三手中,英勇牺牲。冬子怀着为母亲报仇和加入红军的愿望一天天长大。他在米店当学徒,与黑心的老板和胡汉三做斗争;他独自冒险去寻找游击队,被蛮横的保长欺凌殴打,被姚公公一家收留照顾,其后又险些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在不断的磨炼和斗争中,冬子终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

《闪闪的红星》取材自现实生活,作者将生活中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故事提炼整合,融入小说的情节当中。比如,有一个故事曾深深打动过李心田:江西根据地的一位红军在长征前给家中留下一顶军帽,帽子里有他的名字,后来,这位红军的儿子拿着带有红星的帽子找到了父亲。另外,李心田在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当教员时,班上有两名学员即是长征前留在家乡,全国解放后经由组织帮助找到父亲的。这几件相似的“父子分别—父子重逢”的故事被提炼为小说的主干,而现实中的“带红星的帽子”这一信物则被置换为更有象征意义的红五星。冬子母亲被吊在大树上英勇就义的情节也有原型——抗日战争期间,胶东地区一位十七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入党的第二天就被捕,敌人将她吊在树上用火烧,她高喊着口号,壮烈牺牲。这些事件既为李心田提供了写作素材,也从情感上深深触动了他,他曾十分动情地说:“这一辈人的童年,充满着多少挣扎与苦斗啊,为了不忘记这一些,并把它告诉给后人,就是我写作《闪闪的红星》的初衷。”

《闪闪的红星》是“文革”中最先出版的为数很少的几部文学作品之一,也是那段时期的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其实小说的创作在“文革”之前便已完成,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很快付梓。直到197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谢永旺向李心田约稿,他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这篇小说交了出去。最终出版的小说与原稿相比有两处较大的改动:一是书名从比较一般的《战斗的童年》改为了《闪闪的红星》,二是结局由大团圆式的父子相见改为一封余味深长的信。这封信李心田写了三次都不满意,后来他想起了李密的《陈情表》,于是决定用古文来写,写完再翻译成白话,终于顺利完成。

当然,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闪闪的红星》并非一部完美的作品,对于小说的不足,作者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关于小说《闪闪的红星》,我和责任编辑谢永旺同志都有点遗憾,即原稿中某些细腻的感情部分被删掉了,如冬子妈对丈夫的留恋,红军走后的失落感,以及对白军的恐惧等。(当然她都战胜了,并直接影响了冬子)这些内容本来是很真实很感人的,但改稿时怕‘不健康’,就删去了。另外,有些内容是不该加的却加上了,如读毛主席的书,以及毛主席在革命中的作用等,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妇女和儿童来说,是认识不到的。”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闪闪的红星》依然是一部值得当代人尤其是少年朋友阅读的作品。一方面,它用文学的方式记述了一段不应被忘记的历史。借由潘冬子的经历,借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们可以更亲切、更直观地触摸到那段历史,坚定自己的意志、理想和信念。另一方面,这部作品虽然是写给少年朋友的,但作者并不只向孩子们展现乐观、美好和希望,相反,他毫不讳言革命及成长的艰难和不易。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力量,传达出一种要在逆境中承担责任、锻炼肩膀的信号,就像小说中出现的“松树”的意象一样,“风再大,不低头;雨再猛,不弯腰”。这种人格教育,在今天依然是弥足珍贵的。

除中篇小说《闪闪的红星》外,本书还收入了作者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两个小八路》,供小读者们拓展阅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