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恋爱讲座

第一讲 西方的恋爱与日本的恋爱

我们常说“谈恋爱”,事实上,它并不是出于本能的异性相吸(就像动物那样)。人类的恋爱和动物的恋爱不同,要受到历史、社会、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制约。男女相恋,这场恋爱便反映着全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诞生于历史的潮头,站在众多前人的肩膀上,身后是无数的文化源流,同样的,恋爱也绝非天上掉下来的陨石,它也是受到制约的。在这里,我把恋爱大致分成古希腊的恋爱、基督教的恋爱、日本的恋爱三种,分开来讲。

西方的恋爱大体是前两者融合的产物。当今的日本人阅读西方的小说,欣赏西方的电影,方方面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恋爱观也不例外,西方的影响颇大。说起来,爱这个词本身就译自英语的“love”。“love”包含了西方的恋爱观,和日本的恋爱终究是两样的。

古希腊的恋爱出现在基督教的恋爱之前,柏拉图在他的哲学著作《会饮篇》中讲得明白:所谓爱,就是我们的心灵被美的事物所吸引。说起来有点怪,在古希腊,几乎不存在男女之间的恋爱。与男人交欢的女人全是妓女。妓女当中也存在有涵养的人,但很少有男人和妓女谈情说爱,顶多是逢场作戏。至于婚姻,那是用来繁衍子孙的,而非恋爱的产物。用现在的话来讲,古希腊的恋爱是同性之爱,与美少年谈恋爱,所以柏拉图口中的美,指的是美少年的美。众人皆有爱美之心,原因在哪里?这是因为,人都想追求自身所缺乏的东西,或者更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不仅在美的程度上胜过自己,并且具备自身所缺乏的东西。最后,柏拉图的结论是,爱是人类求知求真的过程。

柏拉图在著作中大谈爱的精灵厄洛斯。厄洛斯是个中庸者,介于极有智慧者和没有智慧者之间。极有智慧者的智慧近乎神,当然不再追求智慧,而没有智慧者满足于自身的无知,无意提升智慧。厄洛斯介于两者之间,追求更高境界的、更美的、更好的东西,当然还有真理。这个动机潜藏于人的心灵,爱产生于斯。举个例子,见到美少年,就会想获得这个尤物,进而盼望更长久地乃至永远地把他据为己有。这就是爱。爱的境界逐步提升,起初只是想获得他的肉体,进一步扩展到超越肉体的精神美,继而追求起精神世界中真正美的东西(比如道德、真理等)。爱的对象如果是人,那么一般的恋爱就会从肉体美提升到精神美,就此完结。倘若有心将这份情感永远留存,那么爱就会投向艺术作品或者英雄伟业之类的事物上去。

柏拉图有一位很有智慧的女性友人第俄提玛,关于通往爱的真谛的正道,她有这样一番言论:从日常的个别的美开始,为了寻求最高级的美而攀升,只是把这些作为台阶,从一级走向二级,从二级走向所有美的形式,从美的形式走向美的实践,从美的实践走向美的观念,直到从美的观念处得出绝对美的概念。古希腊人的观念大致如此。

显然,这与我们心目当中的恋爱不同。根据柏拉图的观念,男女相恋和我们爱学问、爱知识,进而成就伟业,动机是完全一样的。欧洲有多种多样的哲学,根源都在于厄洛斯,而日本人从来就不这么认为。在日本人心目中,恋爱与哲学、伟业是截然不同的。儒家道德非常强调这一点。儒家道德、武士的道德认为所谓的恋爱并非人类精神活动的根基,而是一种非常低贱的东西。

基督教在古罗马产生,在欧洲已经传播了两千多年,任何欧洲的恋爱,都有浓重的基督教色彩。在欧洲,几乎无法想象脱离基督教的恋爱,除此之外只剩肉欲。基督教意义上的爱,完全剔除了古希腊人观念中的欲望。它是完全脱离肉欲的,是彻头彻尾的精神上的东西,肉体的欲望被当做丑恶的而遭到摒弃。正因为它是精神上的爱,所以对他人的爱不单单指向恋人,还必须惠及可恶的邻人、最仇恨的敌人等。换句话说,基督教的爱就是脱离普通人所具备的动物性的欲望。如果人由着自己的欲望行事,当然不可能爱嘴碎的邻人,也不可能爱敌人(不是应当仇恨乃至诛之而后快的么)。基督教观念中的人类的理想,是人类完全脱离动物性的欲望,只有这样,人才能走向真正的爱。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基督教也产生了多种形式。欧洲的恋爱在本质上仍然继承上面说的观念,但也披挂上了种种装饰,其中最为核心的,我认为是圣母崇拜。不是崇拜基督,而是崇拜圣母。圣母马利亚处女受胎,没有经过男女交合而产子——基督徒对她的爱逐渐凝结为对所有女性的一种理想。这表明,宗教的情色性是去除不掉的。基督教的修女说不定会爱上男儿身的耶稣基督,男性基督徒也会不自觉地爱上女儿身的马利亚。所以说,圣母崇拜是潜藏在欧洲人的恋爱根基当中的。

这一点在骑士精神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骑士必须真心实意地向女主人效忠而不求回报。这种奉献是绝对的,就好比对方是神,身为男人,就得献上真心实意的甚至牺牲自我的爱。我认为,骑士侍奉女主人时的心情,与对待圣母时的心情没什么两样。其结果,就是既遵循基督教的原则,远离欲望,同时也向最高级的美(虽然“美”这个词是被基督教嫌弃的)献上自己的真心。时至今日,这一点仍然存在于欧洲的恋爱当中,对于女性的憧憬归结为对马利亚的崇拜,进而演进为这样一种恋爱方式——抑制自身的欲望,献出最大的真心,甚至不惜生命。

这种恋爱方式与古希腊的恋爱方式相比较,差别很大。古希腊人首先认同人的欲望,讲究净化、升华欲望。古希腊人认为,人不是动物,也不是神,但同时既是动物,也是神,因此不能否定人的动物性,但要有设法提升自我的志向。而基督教意图从根本上否定人的动物性,认为动物性全是坏的,全是有罪的,全是恶魔造的孽。人的动物性,只有在以结婚的形式繁衍子孙的时候才能得到净化。所以天主教的教义认为,一切不以繁衍子孙为目的的性行为都是不正常的,所以人一旦结婚,就绝不能离婚。可是人的欲望如果不加以约束,会导致各种婚外情,对此天主教是坚决反对的。

压制动物性欲望——这种极端的恋爱观在欧洲由来已久,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欧洲人的动物性欲望是非常强的。与日本人相比,欧洲人体格健硕,欲望也强。当欧洲人意识到欲望会横行肆虐,进而毁灭自身的时候,他们害怕了,这时基督教便产生了。我敢说,基督教这种否定欲望的宗教在欧洲这么吃香,恰恰从反面证明了欧洲人是动物性很强的人种。

这么看来,我们日本人的恋爱呈现一种杂糅的形态:日本自古以来的恋爱、欧洲舶来的恋爱,一股脑儿混在一起。且看,某洋里洋气的青年,就像崇拜圣母马利亚一般崇拜自己的恋人,再看,某兽性十足的青年,根本不去谈一场像模像样的恋爱,一门心思发泄自己的兽欲。这就是当今世道。

然而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日本人的欲望不像欧洲人那么强烈。古时候日本人不吃兽肉,欲望淡泊,体格也不如欧洲人那般五大三粗。日本人纵然释放少许欲望,也不会担心它以具有破坏性的形态出现。描写日本人最为健康的恋爱行为的文学作品当属《万叶集》。《万叶集》中的情思并没有欧洲乃至古希腊的恋爱所具备的哲学背景。它所呈现的,是古老的大和民族自然生发的肉欲融入淡泊温雅的心绪或细腻绵柔的生活情感。或叙离愁别绪,或宣重逢之喜,都是淳朴天然的情感流露。

我觉得,大约是在平安时代,日本人心目中的恋爱逐渐呈现明确清晰的形态。从古至今,日本人的恋爱从来都没有过哲学背景。恋爱出自本能的自然流露。这一点和古希腊相似,但往后就不同了。古希腊人把恋爱同哲学联系起来,加以净化后形成一种世界观。日本人没有这种思想。对于日本人而言,恋爱,就是本能加情感。情感在日本非常发达,它没有往哲学或者其他方向发展进化,而仅仅在情感自身的领域里愈演愈烈。所以说,日本人所谓的恋情,说得露骨些,无非是上床的欲望。这份欲望经过日本人诸多细腻情感的美化加工,就形成了日本的恋爱。

说起日本花花公子的代表人物,当属《伊势物语》的主人公在原业平。这里聊一聊《伊势物语》等和歌物语的诞生背景。当时有一类人,喜爱风流,对恋爱和艺术同样上心,是情场高手,也是艺术专家。他们是平安时代各种女性文学、恋爱文学的主人公。日本的和歌也把抒发情思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成了后来一切小说和日记最根本的主题。不可否认,《源氏物语》的大主题“物哀”当中也存在种种佛教思想,然而观其根本,我们可以看见恋情升华为纯粹的情感后的终极形态。另一方面,除了恋爱,伟业、政治、思想、哲学等也逐步成型。在平安时代,男子所作的文章大体上与恋爱无关——当然,也有像《源氏物语》开篇“桐壶之卷”所据的《长恨歌》这样的作品——在政治、思想、军事等领域,文章都是用汉文写成,于是乎,男人的世界便与恋爱隔绝,与情感隔绝,一套仅适用于男性的道德体系就成了时代之需。

在西方世界,男人绝对要爱女人,爱女人的必须是男人。然而在日本,男人与恋爱无关,恋爱是女人的事情,就如同情感和艺术。男人的世界则牢牢限定在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男女截然分开。排除女性的男性道德的极致,便是武士的道德。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武士道德极度贬低恋爱。江户盛世三百年,日本人没有恋爱的哲学,儿女情长被认为是阴柔懦弱的表现,所以描述恋爱、歌颂柔情的是市井文学,而非武士所为。江户时代,近松门左卫门所作净琉璃最是歌颂男女之情,然而就连他本人也鄙视自己创作的恋爱戏码。他所看重的,是描写人物忠勇性格(也就是男性必备的道德)的历史剧。在江户时代,恋爱要么被情感所净化(就像近松门左卫门笔下的恋情),要么发展成彻头彻尾的寻欢作乐。当时享乐文化之繁盛,现在简直无法想象。烟花巷文学盛极一时,男欢女爱极尽风雅之能事,只不过其中是不存在恋爱的。

明治维新时,欧洲的恋爱观涌入日本。这当中有前面提到的基督教的恋爱观,也不乏古希腊的恋爱观,这样一来,在日本人的精神世界里,三种恋爱观搅和在一起。豆蔻年华的少女,她们幻想的恋爱是什么情形呢?电影中所描绘的美妙恋情,或许不过是一些低俗的情感,但西方的恋爱即便在电影中呈现庸俗的形态,也是兼具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和马利亚崇拜。这些东西有潜移默化之功,令我们在心中绘就恋爱的图景。话说回来,当今的日本人已经没有古人的闲情逸致,仅仅凭借情感的力量去美化净化恋爱。大忙人谈恋爱等同于上床泄欲,根本没空把玩情感。有的人即便得了空闲,也不会像古人那样思考如何仅仅凭借情感的力量去消化恋情,而是将欧洲的恋爱观生搬硬套,结果是徒劳。以往,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没有市场,但由浪漫的恋爱观所引发的悲剧却自明治时代起屡有发生。

所以我们必须思考一些问题:日本人的恋爱形式是怎样的(虽然我们不能人为造就)?日本人将怎样去思考恋爱?我们心目中的恋爱包含哪些元素?举个例子,我们家的太郎很喜欢邻居家的花子。既然用了喜欢这个词,那么太郎就已经背负了恋爱这个全人类的大问题,而且他绝不是像动物一样去爱花子,而是作为一个人。那么,作为人,他该如何去爱呢?恋爱会把他扒个精光,展现他的真情实感。那么他的真情实感又将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去爱花子呢?这就涉及恋爱道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