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斩杀

正如刘伯温所料,现在想那样,朱元璋在汴梁得到报告,也没多想,当即同意处斩李彬。

因为据朱元璋自己说,李彬这老小子横行不法的劣迹,我早有耳闻。

早就知道李彬不是啥好东西。

既然他不思悔改,那留着也无用。

刘伯温拿到朱元璋的批复后。

李善长自然也知道了,公文发放的人早就通风报信。

他又一路小跑来见刘伯温。

气势汹汹的搞封建迷信道,“一直就没有下雨,如果杀李彬,恐怕今年的雨就再也不会来了。你要三思。”

自从洪武二年正月以来,确实没有下什么雨,天气干燥。

但是一个李彬就能影响气候?

未免有些耸人听闻。

当然这也不是李善长胡说八道,当年金陵也是几月没下雨,但是刘伯温建议朱元璋释放犯人,从而下雨了,这其中自然没什么因果关系。

但是既然能放犯人,怎么就不能放过李彬呢?

可惜李善长没想到刘伯温是个双标怪,刘伯温放犯人是因为朱元璋最开始得刑法过重,许多不用坐牢的,也被抓进监狱。

但是李彬不同,他是罪有应得。

刘伯温冷冷道,“没什么三思而行的。如果非要说李彬与天时有关,那我相信,杀了李彬,上天有灵,一定会下雨的。”

刘伯温毫不留情的这一回答让李善长大为失望。

随即就是愤怒。

李善山的手指着刘伯温,口气阴测测地问道:“你tm真敢斩?”

刘伯温冷笑着,把朱元璋的批示出示了,然后淡淡地回答:“我不仅要斩了李彬这个,而且我现在就斩!”

随即通知下去,李彬被刘伯温下了命令。

所以当他被拖出来准备送往法场时,已经昏死过去。

李善长也险些没有昏死过去,他是被气的。

李彬死的那天晚上,李善长组织了淮西人的聚会。

在聚会之上。

他首先对李彬的死表示同情。

而且还真的流下几滴泪来。

然后一拳头砸到桌子上。

李善长咬牙切齿道,“我要让刘伯温血债血偿。”

听了李善长的毒誓,众人也纷纷同意,刘伯温太不给淮西人面子了。

不过要让刘伯温血债血还,并不太容易,因为朱元璋对刘伯温挺信任的,还说过刘伯温是“吾之子房”。

显然短时间内没有希望了。

韩林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在这场斗争中,没有怎么出手,只是自做主张没在坛壝杀李彬。

而是高调的在东门菜市场斩杀了李彬。

刘伯温问起来,韩林只是说这样既可以宣传朝廷的铁面无私,又可以震慑人心。

刘伯温听完点点头,只是道“可是这样子你得罪了很多人。”

事后也证明刘伯温的决断十分正确。

这件事一经观斩人的散播,不仅让百姓满意。

而且让淮西人不满。

在很多淮西官员和将领看来,韩林这样在菜市场斩杀李彬,让无数人观看李彬的行刑。

等于是打了众多淮西人的。

在他们看来,李彬再有错,也不能如此侮辱。

何况李彬还是有功的。

所以不少人对韩林表达敌视,韩林也成了淮西集团的眼中钉。

对于此,韩林表示太好了。

没有理会这些人,只是暗暗冷笑,这才刚刚开始罢了……

别看现在淮西人这么嚣张,似乎是在朝廷里一手遮天。

其实以后淮西人的日子,比谁都难过。

因为朱元璋虽说是淮西人,看起来理应与淮西人亲密,更是应该会和淮西人亲密无间。

什么都应该以淮西人为主。

要是朱元璋是一般的军阀或者割据之主,自然会对淮西人另眼相待。

可惜朱元璋却不仅仅是淮西人,他是皇帝。

而且不是想做一般的皇帝,淮西人的皇帝,而是要做天下人的皇帝。

韩林作为穿越者,自然是不敢和他们沾边。

这样挺好。

淮西人闹的越欢腾,到时候就越惨烈。

现在最让韩林感觉开心的是,刘伯温对韩林的态度好一些了。

韩林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机会。

毕竟这是一次提升刘伯温印象分的绝佳机会。

只有刘伯温认可韩林的人品,他才有资格继续跟着刘伯温混,才能有机会完成任务。

韩林知道,他必须在刘伯温面前,展现自己价值。

否则就算是有系统。他也活不了多久。

所以,韩林必须要努力获取刘伯温对他的好感度。

所以当李彬的案件结束后,韩林不演了,摊牌了,火力全开。

半个月不到已经抓了各部官员七八人。

办成铁案。

方国珍都来劝韩林安静一些,莫要强出头,给刘伯温当枪使。

毕竟方国珍和韩林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方国珍可是韩林说服的。

要是韩林有事,极有可能他也牵连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