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作为医生,我的三个职业感悟

“你做医生都有哪些感悟?”这是我的儿子在家里经常问我的问题。

1997年我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为协和医大)博士毕业。此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至今。医生这个职业已经在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医20多年,我最大的感悟有三个。

第一个感悟:医学不是万能的,但医生可以帮助患者。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医生在和衰老、死亡的对抗中,并不保证每一场战斗都能打赢。但是医生可以帮助患者,让有限的生命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例如,很多女性内心忌讳衰老,面对更年期更是心情复杂。实际上,更年期作为从中年到老年的过渡,既是女性身体的动荡期,也是机遇期。如果借鉴慢性疾病管理模式进行长程的健康管理,减少诸多老年退化性疾病的发生,不仅可以帮助女性顺利度过更年期,还能有效地提升女性人生后半程的生命质量。

第二个感悟:临床诊疗,不仅是治病,更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展开的人与人的交流。

医生要为患者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医生用自己的真心和患者交流时,患者也会用自己的真心助力医生的职业成长。

医生要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建立平衡,既要尽可能地靠近患者并理解患者的心理,也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以便不受患者情绪以及自身情感干扰,客观理性地做出判断,为患者做出最优治疗选择。

2003年,结束了6年的妇产科基本培训后,我选择妇科内分泌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放弃最初心仪的妇科肿瘤专业。这一改变的背后有一个隐秘的原因。面对疾病困苦、生离死别,我在情感上过于自我代入,乃至心力交瘁。诊室病房中,我要面带微笑保持职业性的克制;然而寂静无人处,想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要消逝,我经常泪眼滂沱。

在妇科内分泌诊室,我耐心聆听患者的倾诉。最开始,我听到的是一个个的病例和错综复杂的症状,后来,我看到的是一个个病人和一段段女性人生。病人们就像大姐姐一样,逐渐地将我从深度困扰我的性格弱点中一点点地解脱出来。

我逐步意识到,如果说女性的一生是一场盛大的传奇,那么这场传奇的总导演正是女性的内分泌系统。

第三个感悟:临床诊疗,从来都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

社会上对一些疾病存在误解和偏见。医生要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到公众中去,进行深入浅出的科普,纠正社会偏见,帮助病人卸掉强加在精神上的无形压力,为患者康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过去几千年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贫困、战乱和肆虐的疾病导致人口平均寿命低,绝大部分女性不能顺利活到老年。而现在是和平时期,粮食充足,生活安定,在现代医学的护佑下,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接近80岁。更年期问题于是成为困扰女性,甚至困扰全社会的大问题。

更年期综合征作为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其治疗不仅需要女性患者自身积极配合,也需要家人、朋友和全社会的支持。现实生活中,对更年期的污名化,往往阻碍了女性的就医求助之路。比如否认更年期症状是一种客观存在,认为女性就是胡“作”;比如对更年期女性的精神歧视;比如物化女性,过于强调年轻、貌美、苗条,导致女性过度整容、乱服保健品,反而损害了女性的健康……

作为一名妇科内分泌医生,我有责任帮助女性朋友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正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发生的变化,同时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坚定地带领女性朋友们走出更年期带来的身体困境和社会困境。

以上种种,让我感觉到,非常有必要写一本更年期医学科普书。

更年期作为女性漫长人生旅途中的必经之路,是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多年来,我在历次公众科普教育中一直强调:“更年不是病,更年要防病。”

更年期的女性身体可谓进入“多事之秋”,开始频繁出状况。这些状况可能是雌激素波动性下降导致的各种不适,即更年期综合征。同时也可能出现器质性疾病,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许多老年退化性疾病可能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发展,比如骨质疏松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坚持科学有效的更年期健康管理,则有可能将上述疾病扑灭在星星之火阶段,阻遏其发展成燎原之势。

每年全国都有大量的女性进入更年期,她们的身心在遭受磨难,但能到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后文称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门诊)看病的女性毕竟是少数。我希望用这本书安慰她们,告诉她们:“更年期,别慌别怕!更年期过好,未来会更好!”

我想创作一本更年期医学科普书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本人也到了知天命之年,处于最典型的更年期年龄段。过去,为了更好地理解更年期女性的心境,我一直在努力靠近她们。而今天,我成了她们中的一员,对于更年期女性的诊疗,此时的我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我由衷地把每一位病人当作久别重逢的闺密,继续共同探寻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生命意义。

由于医学发展迅猛,加之本人的学识和经验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妥之处,望广大读者及同道不吝赐教,欢迎发送邮件至chenrongpumch@sina.com。诚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