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如果您已经读过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再读这本书,可能还会看到一些令人觉得眼前一亮的崭新内容。因为这本书所阐释的元认知思维养育法,一方面承自东方先贤和西方心理学先驱令人为之心折的遗泽,另一方面也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原创的思维体系,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探索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家庭关系的育儿理念,用轻松愉悦的故事形式讲出来给大家听,让焦虑、迷茫的父母感受到正念教养的力量,学会不焦虑、不内耗地与孩子相处。

01元认知思维养育法来自哪里

对健康育儿理念的探索贯穿了母亲养育我的整个过程。感谢我的母亲,这使我的成长充满了愉悦的瞬间,而其给我最珍贵的馈赠莫过于使我不断地生发出内在的力量,让我在每个人生阶段都不惧艰难,专注地追寻自己想做的事。无论是在求学的过程中还是在工作后,在无数个五点半的清晨,我常常独自起床开始读书和工作,不觉得苦,反而充满价值感并且乐在其中。这样的内生力量就来自于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断稳固,也来自父母养育方式中不断使用的元认知思维。

从源头说来,母亲对于元认知思维养育法的探索过程始于30年前,是年幼的我学习钢琴的事件引发了她最初的思考。

当时我很喜欢音乐,于是父母为我请了一位音乐系的老教授教我弹钢琴,那是一位烫着时髦卷发的优雅老奶奶。学会五线谱的第一周,我在小纸片上写下一段旋律拿给她,老教授惊喜地说:“这孩子对音乐的感觉很好,你好好学,以后奶奶教你作曲。”听到这句鼓励后,母亲心里自然是喜滋滋的,她开始把我的钢琴练习当作头等要事来抓,去上课时她听得非常认真,下课后督促我练琴,随时指出我指法和节奏的错误。大家可以猜到后来发生了什么吗?我对音乐的喜爱渐渐被练琴的痛苦替代,每天的练琴成了我们母女最敌对的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在被监视着劳作。在我眼里,卷头发的老奶奶不再有光芒般的吸引力,去上课的脚步也越来越沉重。

显然,“练琴”这件事让我们一家人都承受着不同的痛苦并且对其疏于感知。父母很快意识到:如果一件事无法让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感到有价值、快乐和满足,那么这件事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母亲从钢琴作业和指法指导当中抽离出来,开始审视整件事。她让我学琴的初衷,是希望我能获得用艺术愉悦自己的心理状态,但“学琴”这个具体的事件一旦开始,它的走向就不再跟随人的意志,从每首曲子的练习过程、和同学之间的比较,到参加比赛的名次,等等,一个个事件将母亲带离了对真实状态的感知,在冲突和痛苦中偏离了初衷,并越跑越远。觉察到这些,母亲果断停止了我已经不再喜欢的学琴,并且从中总结出对我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个道理: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让注意力完全卷入到事件当中,而应该聚焦在真实的内心状态上。

来自外部的压力消失以后,我对音乐的爱好沉寂了很多年,直到2008年,我去美国读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开始了解肖邦、舒伯特和一众交响乐大师,在纯净的旋律中静静地体味缠绵、悲伤与波澜壮阔。为了随心所欲地创造音符,我重新开始练习演奏。音乐对于成年以后的我,不再代表着无穷无尽的作业和技巧,而是与作曲家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虽然学钢琴这件事没有按照当初母亲计划的路径实现,但“希望音乐给我带来愉悦”的目标却以当年想象不到的方式达成了。一次旅行中,我去明尼阿波利斯探访一位中学同学,她也是从小学琴,并通过了钢琴十级的考试,这在2000年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件事。我很期待与她讨论音乐,但当我兴致勃勃地开始这个话题时,她却淡淡地说:“钢琴,我从考过十级之后就没再碰过了。”这令我内心一阵唏嘘。

就像牛顿的苹果一样,练琴事件只是探索过程的开始,真的很感恩我的父母,他们通过不断地向内思考和修炼,从一次次事件扰乱的迷雾中脱离出来,启动元认知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回归当下的真实,不偏不倚地在最有意义的方向发挥他们的力量。

02元认知思维养育法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ohn Hurley Flavell)首次提出了“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对其进行了高度凝练的概括:“元认知即对认知本身的认知与调节。”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正念减压方法是同时期由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创立的,他采用正念冥想的方式不加评判地觉察自身的感受和思维,并从科学角度进行阐释和传播,指出这种觉察对减轻压力有很好的效果。半个世纪来,心理学家在这两方面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元认知思维养育法的坚实基础。在实践中,我们将“元认知”的概念与“正念”进行了结合,并上升至思维方式的层面,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具体行为。

同时,元认知思维运用在亲子关系中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特征的研究。20世纪初期,儿童精神分析先驱温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对客体心理学在母婴关系中的使用作了详细分析,并且提出“抱持性环境”是母亲适应孩子的需求,发挥母性本能,给予孩子完全照料和成长自由的温暖环境,是最利于孩子真实心理自体成长的外部环境。关于真实自体和假性自体的区分,对我们建立元认知思维养育法中构建自我内核的方法提供了启示。同时期,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课题分离”理论,有力地帮助我们拨开了人际关系中情感纠缠的迷雾,清晰地看到每个个体在当下所感受到的真实状态。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焦点解决技术与非暴力沟通的实践指导,也对元认知思维养育法起了重要作用。

母亲和我在此衷心感谢所有给予我们启迪与指导的导师、研究者和践行者们,使我们得以一窥心理学殿堂的瑰丽,并且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其添砖加瓦。

03这本书中您将看到什么

这本书诞生于深圳漫卷心理中心的沙发上。多年来,无数家庭在这里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烦恼,也在我们的陪伴中渐渐打开心扉,从沉郁、封闭的内心世界走出来,将家庭关系从冲突、逼仄的状态转向积极和温暖。感谢每一位曾对我们投以信任的来访者,共同见证了元认知思维养育法的诞生,是大家的故事共同描绘出书中一张张可爱面孔(书中来访者的名字均为化名)。

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更清晰地向大家传递元认知思维养育法的理念和使用,本书所描述的场景在心理咨询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加工。我们发起了一项“思维挑战”,并且向大家详细讲述了5个家庭每次在咨询室发生的故事和对话,共同走过一段意义非凡的成长之路。

每个家庭都在某一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元认知思维养育法也在故事当中从自我内核思维、流动思维、软性外沿思维、心域思维和平等思维5个层面展开,帮助家庭成员摘掉对真实状态的种种扭曲和偏离,回归到自然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本书中,咨询师在言语的使用上与真实的心理咨询场景有一些差异,在倾听与疏导的同时,更多地承担了讲述和引导的责任,提出观点并给予建议。甚至有时,我们会向参与思维挑战的家庭成员抛出新的问题来引发思考。真诚地希望这种形式的分享会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04致谢与祝福

在此,母亲与我满怀感恩之情,感恩我们的来访者;感恩大家与我们一起践行元认知思维养育法,并验证了这套思维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感恩大力支持本书出版的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尤其是为本书的出版在各环节竭尽心力的何瑶琴、宣佳丽、傅雅昕和其他工作人员,是大家的努力才有这本书的面世;感恩给予我们爱和关怀的同事和朋友;感恩一直支持我们的家庭成员,他们给了我们最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最温暖的港湾。向所有曾经为了本书辛勤付出的人致敬!

放眼全球,我们生活的时代并不安宁。一方面,灾害级的海啸、地震、台风频频出现,新冠病毒横行全球,很多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生活节奏被打乱,社会扰动不安。另一方面,都市生活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焦虑和烦躁广泛地埋藏在现代人的内心,随时准备伺机而动。借由这本书发行的契机,献上我们衷心的祝福,诚挚祝愿各位家庭和睦,祝愿我们共同的家园无灾无难,人皆平安。

明淙

2022年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