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初始条件与既定目标之间设置障碍

故事逻辑与生活逻辑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思维具有自洽的游戏规则。当你听《老虎怕漏》故事的时候,你不会质疑“老虎怎么能听懂人说话”,因为故事逻辑不是生活逻辑,不能用单纯的生活逻辑来考量。那么,故事需要遵循什么逻辑或规则呢?

答案是,故事既有共通的故事逻辑,也有属于“这一个故事”所特有的,但又容易为听众所理解的逻辑。以《求好运》为例,很少有听众会在听故事的时候追问:“佛祖为什么不让问第四个问题?”因为听众很容易默认这就是故事的游戏规则。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一个故事”的游戏规则如何设置?

(一)在既有条件与既定目标之间设置“障碍”。

情节之所以发生转折,是因为主人公现有的状态和轨迹发生了变化。在民间故事中,引起变化的原因一定是外在因素的变化,具体地说,就是故事发展到了这里,在既有条件和主人公希望达成的目标之间,出现了新的障碍。障碍是打破主人公现有状态,诱发或促成情节发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障碍可以是系统性、分层级的,一级障碍之下可以设置二级障碍,二级障碍之下可以设置三级障碍。正如唐僧去西天取经,命中注定一路上必须经受九九八十一难(一级障碍),每一个妖怪都有各自的手段(二级障碍),除妖的过程中,猪八戒可能还会误听误信把事情弄糟(三级障碍)。

(二)每一个障碍都必须同时包括“系铃方案”和“解铃方案”。

在故事中,障碍的设置必须同时包括出题和解题两个方面,我们称之为“系铃方案”和“解铃方案”。比如,当米格被德拉库斯投入水牢之后,必须出现一个解救者,这个解救者就是高祖母派来跟踪他的亡灵兽。

(三)为“解铃方案”设计一套巧妙的游戏规则。

无论系铃还是解铃,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利用规则来推进情节,实施解铃步骤。在《求好运》中,穷小伙范丹问完佛祖,在回程的最后一站路上——“范丹又来到员外家,女儿见了他立刻开口告知父亲:‘客人回来了!’范丹将佛祖的话转告员外:‘哑巴女儿见了亲丈夫自然会开口说话。’于是员外让范丹做了上门女婿。”[10]其中,“哑巴女儿见了亲丈夫自然会开口说话”的规则设置,配合女儿告诉父亲“客人回来了”的细节,顺理成章地让故事奔向了“大团圆”结局。这就比单纯的“范丹帮助了员外,员外很感激,决定把女儿嫁给他”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