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爱情结婚:用爱滋养关系的幸福心理学
- 曾少芬
- 2545字
- 2022-07-22 17:21:39
梦中情人:理想父母的投射
很多伴侣抱怨对方婚前婚后不一样:“感觉自己被骗了。我现在才算看清楚了对方,当初我是沙子入眼了。”哈哈,有没有说出你的心声呢?我经常会半开玩笑说你们没有被骗,只是现在才回到“常态”—正常的状态,因为之前都是“变态”—变成跟平时不一样的状态。
一段关系的推进会经历五个时期:浪漫期、权力争斗期、稳定期、承诺期和共同创造期。试问哪一个进入热恋中(浪漫期)的人没有体验过激情,这种感觉源于体内一系列激素的变化,这是人类的生理规律。多巴胺和血清素是影响爱情最重要的物质,令人处于浪漫的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相爱的两个人身体由内而外散发出热情与光芒,处处关心对方,想为对方付出,因此两个人卿卿我我,你侬我侬,朝思暮想。这个阶段让人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把对方投射为自己梦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完全看不清对方的缺点。但这些高涨的激素一般只能维持两年,最长不过四年。接下来爱情则进入最有挑战性的权力争斗期。这个阶段的两个人往往冲突不断,甚至常常愈演愈烈。
爱情浪漫期与权力争斗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是因为双方爱的是自己的梦中情人,而不是在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浪漫期在激素的驱动下双方都很在乎彼此,并为了吸引对方而尽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从而满足双方爱的心理需求,但从“变态”回到“常态”时,才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的“梦中情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成年人的一生都在寻觅童年的情感和体验。童年的情感主要是指童年的亲情和童年对父母的依恋之情,尤其是童年对异性父母的依恋情感是构成日后爱情婚姻的基础。
明月在事业上是位非常杰出的女性,但在婚姻中却碰得头破血流。在前两段婚姻里,她投入了所有的爱,换来的却是伴侣的出轨。在第三段婚姻里,她认为自己已经很用心地在呵护这段关系,生怕出错,但这段关系依然很糟糕,丈夫已经多次提出离婚,明月发现自己抑郁了。
丈夫杰说,妻子太小气了,只要他和别的女性聊得欢一点儿,太太就会很不高兴,因此自己也会有所顾忌。他发现自己在这段婚姻里很不快乐,自己在事业上也算是个有成就的人,却没有得到妻子的欣赏。跟她出去,别人总是赞叹太太的才华,而自己只是“明月的丈夫”。
我让他们画出自己的原生家庭图,用形容词写下小时候对爸爸妈妈的印象。
杰写下:“妈妈:聪明,能干,负责任,抱怨;爸爸:老实,付出,话不多,能力不够。”
明月写下:“爸爸:有才华,帅,能力强,暴躁,花心,不负责任;妈妈:委屈,善良,付出,任劳任怨。”
然后我问他们:“小时候你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杰说两个都喜欢,虽然爸爸能力不如妈妈,但是觉得妈妈有时太强了,所以觉得爸爸也不容易;明月说心里一直很恨父亲,因为他很花心,对家里不负责任,她从小看到妈妈太劳累,长大一点点就会主动帮妈妈分担家务。
我把话题一转,说:请你们写出心中理想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
杰:善解人意,善良,体贴,有能力,顾家。
明月:不能太帅,老实,专一,爱我,有能力。
大家仔细分析会有什么发现呢?你会很震惊地发现每个人都是以爸爸妈妈的婚姻为参照——他们潜意识里会希望伴侣对于自己父母的优点加以传承,不好的地方加以改进。这就形成了我们长大以后婚姻的投影源,什么意思呢?在明月眼里,父亲不值一提,是个负心汉的形象,长大以后见到跟父亲的特质有点儿像的人会有什么反应呢?接近还是保持距离?有句话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明月的内心对父亲的形象是恨的,这是她的投射源,所以见到有才华、长得帅一点儿的男人无意识会排斥或保持距离,这种无意识的反应就是投射。心理学家马斯洛这样形容投射:对于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他遇到的每样东西看起来都像一颗钉子。
苏东坡年轻时与佛印一起坐禅。苏东坡说:“大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佛印说:“看来像一尊佛。”苏东坡讥笑着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佛印微微一笑。回家后,苏东坡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完说:“因为自己是佛,看别人也会像佛;若自己是大便,看别人也会像大便。”
我们的生活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思想的投射。我爱的人、我不爱的人,都反映了我自己的思想。你看到什么,说明你内心有什么。这就是投射。
经过后面层层剖析,明月和杰都有如梦初醒的感觉。明月感慨地说:“怪不得我看见他跟异性,特别是漂亮的异性接触时,我就会愤怒,我现在也知道为什么会无意识压制我丈夫的才华,原来父亲对我影响这么深,虽然我有意识地不找帅的男人,但我依然把父亲带给我的影响投射给我的爱人。过去我认为是我母亲没有能力才会被父亲欺负,所以我一直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再重复父母不幸的婚姻,没想到我内心的剧本一直在左右着我。”
杰说:“我也才发现我不知不觉中把她投射成我母亲了,我把母亲和父亲之间的不公平的感觉带进了我的婚姻,所以一直希望我的能力和付出能被她看见和欣赏。”
在大量的婚姻个案里,我真切看到每个人心中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的形象都是在原生家庭父母的特质和互动方式的模板下做的修改标准。爱之所以变得那么难,是因为我们爱的并不是眼前人,而是我们的“梦中情人”,我们自己定义的好妻子或好丈夫,只是理想父母的投射。潜意识里要么是想重温与父母的高度亲密,要么是想填补儿时与父母关系的匮乏。而“梦中情人”就是“理想父母”的完形。
什么是完形?简单说就是愿望的满足。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港囧》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徐峥扮演的男主角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大学时每次想与初恋接吻都被打断。直到婚后再遇初恋,那股未被完形的动力便强烈地推动他完成与初恋“一个完整的吻”的心愿。历经各种“囧事”,男主角最后终于有机会可以如愿,可是尽管初恋没有反抗,他却没有吻下去,因为他猛然发现自己内心爱的是现在的妻子。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把完形的动力总结得很到位:
“越是禁止的,人们越想去尝试;越是得不到的,人们越是想去拥有。”
探索练习
你理想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
现实中父母在你心中又是什么样子的?
你内心希望在伴侣身上获得哪些满足?
你是否把理想父母的标准投射到伴侣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