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案例选编
- 中华女子学院MSW教育中心主编
- 3401字
- 2022-08-02 15:01:42
三、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与训练
1.理论知识
(1)社区、社区工作的内涵。
(2)社区工作的方法。
(3)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
(4)地区发展模式。
(5)信任理论。
2.能力训练
(1)学会如何根据社区具体问题,灵活设计介入策略和服务方案。
(2)学习如何在服务方案中融入社会工作价值观念。
(3)学习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社区资源、优势以及问题等。
(4)学习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方法有机整合,灵活运用。
(5)学会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反思。
(6)提高文化理解力和敏感性,有效回应社区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3.价值观讨论
(1)社区发展最终要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与资源,而不是仅依靠外部力量与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2)社区工作者不是专家,不是仅给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而是与社区居民同行,共同商议解决社区问题。
(3)社区的点滴改变是一个过程,需要运用社会工作的多种专业方法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信任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性?
2.如何对蒙汉杂居社区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3.如何针对社区信任现状,设计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案。
4.本案例采用了什么样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5.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成功的方面及原因。
6.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暂时失败的方面及原因。
7.结合本土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地区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三)讨论与分析
1.分析与知识点梳理过程
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将案例相关的材料,通过教师实现设计的提问逻辑引导和控制案例讨论过程。该案例分析的基本逻辑是:
(1)社区的信任状况不仅影响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邻里交往状况、社区建设和发展情况,还直接关系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社区,信任显得更为重要,这关系到该地区的民族和谐和社会发展。
调研发现,社区居民普遍认识到信任的重要性。但存在以下问题:本民族间信任度高,不同民族间信任度低;人际信任浅层化;以工具性信任为主。C社区作为典型的蒙汉杂居社区,蒙古族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是社区文化的独特之处,但增加了汉族居民与蒙古族居民间的交往距离,阻碍了两个民族居民间的沟通交流和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居民间的人际互动频率较低,人际信任水平低。邻里交往和社区参与是影响信任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邻里交往和提高社区参与度能够增加信任。此外,居民对社区公约的认同和遵守也能提高其信任水平。
(2)制定社会工作干预目标时,运用了地区发展模式。此模式主要适用于社会变迁过程中社区存在的归属感、认同感较差,社区参与不足、社区组织欠缺等问题。C社区居民普遍认识到信任的重要性,并期待未来社区的信任水平相较于现在有所提高。提高社区信任度是居民普遍的诉求和期望。在分析C社区信任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地区发展模式,通过促进汉族和蒙古族居民间互动,增加居民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知,鼓励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活动和讨论解决社区问题,进而增加C社区的信任水平。
(3)运用何种具体的社会工作手法达到上述目标?是否有针对上述社区的现成的可资借鉴的经验?社区究竟应该发生怎样的改变?改变如何能够实现?这是我们讨论任何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评估工作的核心目标。
2.理论依据
(1)信任理论
西美尔在《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和《货币哲学》中对信任的研究,开创了社会学领域研究信任的先河。他在《货币哲学》一书中阐述了他的社会学思想:强调社会交换和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产生于人的社会化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交换创造了社会关系,是最简单、最纯粹的社会化形式之一。人们的交换方式由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逐步发展为经济社会的货币交换。与此同时,也产生一种用以保证交换价值的具有过渡性质的媒介——货币,它的出现是人们对经济社会的信任。经济社会中只有买方和卖方的双重信任,才能保证交换行为的顺利进行(周治伟,2006)。
而交换不仅仅存在于有货币出现的经济领域,西美尔认为社会交往本身也是一种交换,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互动可看作一次交换。只是互动中交换的不仅是相对价值,而且还有互惠。互惠是人类关系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信任也是发展人类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社会互动中缺乏一般信任,那么社会交往和社会就不能形成。因此,他在著作中这样描述信任的价值:“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
但社会中很少有关系能建立在对他人的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准确认知他人,就不需要信任(他人);如果对他人没有任何认知,从理性角度上讲,根本不可能产生信任。西美尔认为,信任是根据过去事物,对未来行为举止的假设,建立在对一个人的知与不知之间(西美尔,2002)。因此,个体对他人产生信任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非理性。缺少理性证据和个人经验,信任也不能得到维系。
西美尔还认为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社会中的信任类型也从人格信任转向以系统信任为主(周治伟,2006)。在较为原始、传统的关系中,人们对置信对象在个人人格方面有较高程度的了解后才会产生信任。但随着社会发展,各种传统制度、环境、文化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变得十分稳固和牢靠。人们对他人只需要知道他所在的系统的、制度的、环境的和文化的某些外在特点,就能判断出是否能够产生信任。
在有关城市社区信任研究中,学者从社区居民间信任、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信任和社区居民对组织的信任三个方面对城市社区的信任现状进行研究。对社区居民间信任研究从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两个维度进行(李彧钦,2010)。学者用13个指标对城市居民的信任度进行测量,将城市社区居民的信任分为普遍信任、一般信任和特殊信任(胡荣,2006)。有学者对城乡接合部的信任状况从特殊信任、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高敏,2011)。
有关城市社区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户籍身份对居民信任水平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没有本地户籍的居民的一般信任、普遍信任和政治信任水平低于拥有本地户籍的居民(汪汇、陈钊、陆铭,2009)。在对嘉兴市城市社区信任的研究中,发现人际密切程度与信任程度存在正相关。促进信任途径单一、封闭式住宅阻碍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不到位是导致居民信任度不高的原因(余新蕾、朱海伦,2017)。在社区信任建构中,各类社区组织、群体和个人发挥重要作用,社区工作人员是建构的主体(朱伟,2011),社区工作人员角色和行为的转变有助于社区信任的建构。社区形象和社区服务质量推动了社区公众形成信任(易婧等,2016)。社区信任建立在社区关系网络之上,社区空间特征、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居民对社区的熟悉程度都会对社区信任产生影响。同时,也与个人观念、经历,社区声望及社区集体记忆有关(方亚琴,2015)。
(2)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作为一种专门的社区工作方法,源于1947年美国印第安纳厄尔翰学院威廉·毕都(William Biddle)教授的“社区活动”(community dynamics)项目(夏建中,2009)。联合国在1955年出版的《通过地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一书将其定文为:“地区发展可认为是一种经由全社会居民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创造力量,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同时进步的工作过程。米尼克莱尔也认为:“社区发展是一种社会行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区居民首先要自己组织起来,找出他们的共同需要与问题,拟订他们的共同计划以演足需要与解决同题,在运作这一计划时,尽量运用当地社区的资源,必要时,由政府或其他社团协助(Louis Miniclier,1956)。
地区发展模式强调过程目标,旨在社区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注重居民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马慧,2017)。促进社会网络的建立、增加居民间的互动和交往、改善邻里关系、居民和团体间重建紧密联系、使居民认识到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居民对社区更加信任和投入(王思斌,2011)。社区工作者为促进社区发展,一方面,应多组织一些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居民参与积极性高的公益活动,以此加强居民间的联系,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社区人才的挖掘;另一方面,应在社区中成立兴趣小组或互助小组,使更多居民参与社区生活中就要借助社区中的特定事件,把广大居民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采取行动解决社区问题(徐永祥,2004)。
地区发展模式以社区居民参与团体讨论的方式研究社区问题,特别重视发动社区内不同团体及人士进行广泛参与,希望社区居民通过互动的方式获得社区能力提升和整合,改善社区关系,增加社区归属感。社区工作者通过推动社区内居民的广泛参与、互助合作来协助社区居民获得社区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