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案例选编
- 中华女子学院MSW教育中心主编
- 3608字
- 2022-08-02 15:01:40
三、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与训练
1.理论知识
(1)社区、社区工作的内涵。
(2)社区工作的方法。
(3)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
(4)地区发展模式。
(5)社会资本理论。
(6)社会工作评估。
2.能力训练
(1)学会如何根据社区具体问题,灵活设计介入策略和服务方案。
(2)学习如何在服务方案中融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3)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技能方法的运用。
(4)学习如何对服务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服务方案。
(5)学习如何对服务效果进行过程评估及结果评估。
(6)学习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全面分析社区资源、优势以及问题等。
(7)学习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方法有机整合,灵活运用。
(8)学会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反思。
3.价值观讨论
(1)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是在实践—反思—实践中不断提升的。
(2)社区工作者不是专家,不是仅给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而是与社区居民同行,共同商议解决社区问题。
(3)社区的点滴改变是一个过程,需要运用社会工作的多种专业方法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4)社区发展最终要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与资源,而不是仅依靠外部力量与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生人社会、熟人社区?
2.如何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超大城市商品房社区进行全面分析?
3.如何针对社区的发展现状及需求,设计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案?
4.本案例采用了何种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5.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成功的方面及原因。
6.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暂时失败的方面及原因。
7.结合本土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地区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三)讨论与分析
1.分析与知识点梳理过程
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将案例相关的材料,通过教师实现设计的提问逻辑引导和控制案例讨论过程。该案例分析的基本逻辑是:
(1)S社区的社会资本水平较低,在关系网络方面具体表现为邻里熟识度不高,居民之间陌生感较强,且居民职业对邻里熟识程度的影响较大,在外工作的居民熟识程度较家庭主妇处于更低水平。同时,社区组织尚需进一步发展,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参与行为较少,居民社区自治意识不强,自治意识的提高需外力推动。S社区的居民间及居民与社区组织间的信任程度均较低,在问卷的五个维度中,绝大多数居民选择中间偏低维度,呈现出社区信任状况的不尽如人意。社区居民间的交往程度较浅,大多选择社区中的公共领域进行交往,小区广场和公园为首选,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仍有上升空间。该社区居民的互助意识较强,但较少居民将想法付诸实践,互助行为不频繁,说明社区规范的建立缺乏契机和动力,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思路。S社区大多数居民没有社区自治意识,但认为应建立一定的社区公约,以此规范居民行为从而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
(2)制定社会工作干预目标时,在社会资本理论的指导下,梳理社区工作诸多模式后发现,地区发展模式与社会资本理论可适用于熟人社区构建:社会资本理论、熟人社区及地区发展模式都注重社区中良好关系网络的建立,其中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包括社区网络的形成、居民参与程度的提升、增强信任等。这与提高社区社会资本、构建熟人社区的理念十分契合。将主要采用地区发展模式,从促进社区关系网络形成、社区规范建立及社区信任提高方面进行项目设计。
首先,S社区邻里熟识程度较差,所以从公共空间交往入手开展社区活动,计划开展社区消夏晚会类活动。设计一系列家庭亲子活动。一方面可促进家庭乃至社区居民良好沟通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增强居民间相互熟识,促进熟人社区的构建。
其次,为促进社区规范的建立,从提高居民自治和互助行为入手设计活动。主要开展科技手工制作和环保制作类活动,帮助居民在制作中与他人交流,遇到困难时鼓励居民相互帮助。社区组织是形成规范的良好平台,将在挖掘和培养社区精英方面努力,在项目中设计部分技能提高类活动,从而培养居民的社区参与能力,为社区组织建立储备人力资源。
最后,社区信任感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居民建立起较好的关系网络和互助规范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更加深入,人与组织间的互动也会更加频繁。一方面在项目中设计提高居民沟通能力的讲座类活动,以此提高居民交往中行为的可预见性;另一方面在项目即将结束时为居民长期交往创造条件,将项目的最后一场活动确定为睦邻卡的发放,为居民提供联系的纽带,以便在项目结束后为社区信任感的提升提供良好平台,维持项目介入效果。
通过以上社区活动,社区社会资本将不断积累,邻里间的熟识程度、互助水平、自治能力和信任程度将不断提高,居民的关系网络和规范不断形成,而熟人社区在这一过程中也将逐步构建。
(3)运用何种评估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在社区工作介入后对居民进行资料收集,获得居民对项目活动的真实感受,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并发掘更具新意的资料。访谈集中在介入后期进行,不仅可了解社区社会资本的真实情况,还可了解居民对熟人社区构建的真实需求。在服务实施阶段,积极同居民交流沟通,访谈是贯穿整个社区工作介入过程的,因为从访谈中可得到居民对社区活动的真实反馈,根据访谈结果社会工作者还可不断改进工作方案,不断优化介入效果。
2.理论依据
(1)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最初由布迪厄在1980年正式引入社会学,他认为社会资本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资源,个人从这种资源中可以受益的大小取决于实践者能力的强弱。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所组成的网络有关,且具有制度化的特点。布迪厄的观点通常被看作对微观层面社会资本的解读(石磊,2014)。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不是单一体,根据功能可将其分为许多种,但它们彼此之间拥有两个共同之处,其一是包括社会结构中的许多方面,且对结构中人们的行为是有利的;其二是生产性的,可协助某些目标的实现(Bourdieu,1986)。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的功能有两种,一是可促进个人和集体实现行动目标,二是在促进某些活动效果的同时会对其他活动产生损害(Coleman,1990)。学者认为科尔曼是从中观层面对社会资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石磊,2014)。普特南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到民主政治的研究中,指出社会资本的特征包括信任、规范和网络(Putnam,1993),他的研究使社会资本理论得到学者的广泛重视。
社区比国家、市场更能培育与利用人们传统上形成的共同行为的激励机制,如信任、团结、互惠、名誉、尊敬等(萨缪尔·伯勒斯、赫伯特·金迪斯,2003)。社会资本在促进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是增大居民之间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使社区居民的互动更加频繁,其三是避免居民低水平“搭便车”式合作,促进高水平合作行为的产生(杨晓寅,2014)。这与熟人社区构建目的十分契合。社会资本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很大关联性。社区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不仅包括居住在此地的居民,还包括其中的公共设施以及富有信任和共同价值取向的人际关系,社会资本理论恰好可以支撑上述社区发展的要素。一方面,社区社会资本存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社区治理的效率和社区凝聚力;另一方面,社区作为社会资本的载体也对社会资本的增减起决定性作用,所以社区与社会资本间呈现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作用效果(马文静、布仁吉日嘎拉,2012)。
(2)地区发展模式
社区工作模式是经过大量社区工作实践之后进行经验总结,将社区工作各个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和组织,进而形成较稳定的模型和样式。中国内地学者较为提倡的是杰克·罗斯曼的三种社区工作模式。1979年他提出了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三大工作模式。罗斯曼强调,这三种工作模式并不是独立使用的,具有综合运用、相辅相成的特点(周婧飏,2013)。
地区发展模式强调过程目标,旨在社区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注重居民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社会策划模式注重专业人员的参与,通过专业的策划,为社区中某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方案,是问题导向型模式,强调问题的解决。社会行动模式则是西方广泛运用的社区工作模式,它主要是通过游行、静坐、罢工等形式开展,此模式常被美国的下层被压迫者使用(马慧,2017)。
在地区发展模式中,英国学者托马斯将活动目标分为六种:促进社会网络的建立、增加居民间的互动和交往、改善邻里关系、居民和团体间重建紧密联系、使居民认识到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居民对社区更加信任和投入(王思斌,2011)。本研究立足于地区发展模式的过程目标,通过过程目标的不断实现从而增强社区社会资本,为熟人社区的构建奠定基础。
学者将地区发展模式下的工作方法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对社区居民进行发动、组织、行动的方法,其二是对社区的经济和项目进行策划、筹资、管理的方法。社会工作者为促进社区发展,一方面,应当多组织一些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居民参与积极性高的公益活动,以此来加强居民之间的联系,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社区人才的挖掘。另一方面,应当在社区中成立兴趣小组或互助小组,要使更多居民参与社区生活中就要借助社区中的特定事件,把广大居民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采取行动解决社区问题(徐永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