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申义的读法与写法

为了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许多词由本义孳生出若干引申义。多数引申义的读法和写法与本义是相同的。例如,“向”的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诗·豳(bīn)风·七月》:“塞向墐(jǐn)户。”(塞好朝北的窗户,用泥涂好柴门)由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对着,《庄子·秋水》:“(河伯)望洋向若而叹。”(若:海神名。)又如,“道”的本义是道路。《诗·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构成多义,进入句子后多义筛选为单义。交际时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主要靠语境等来分辨。如果语境不能完全分辨就会产生歧义。为了在口语里明确区分本义和引申义,有的引申义要改变读音。例如,“行”的本义是道路。《广韵》胡郎切,读hánɡ。《诗·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jǐn)之。”(尚或墐之:可能还有人把他埋葬)道路是供行走的,由道路引申出行走义。《广韵》户庚切,读xínɡ。《墨子·公输》:“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又如,“食”的本义是吃。《广韵》乘力切,读shí。《战国策·齐策》:“长铗(jiá)归来乎,食无鱼。”(铗:剑把,这里指剑)引申为给吃。《集韵》祥吏切,读sì。《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草具:粗恶的饮食)改变读音可以明确引申义,这是长处;而增加了多音字,会加重学习的负担,这是短处。

为了在书面语里明确区分本义和引申义,有时要为引申义另造新字。例如,“田”的本义是田野。《易·乾》:“见龙在田。”因为打猎要在田野里进行,由田地的本义引申为打猎。《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猎于此。”为了在书面语里显示打猎是与本义不同的引申义,造出了“畋”字。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又如,“胙”的本义是祭祀时求福用的肉。《左传·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引申转指福。为了在书面语里显示福是引申义,造出了“祚”字。《诗·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永锡祚胤:永远赐福给子孙)改写的结果是增加了新字。汉字字数本已很多,再增加字数,不利于学习和应用。

有的引申义读法和写法都有变化。例如,“解”本义是分解。《广韵》佳买切,读jiě。《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引申为懈怠。《广韵》古隘切,读xiè,后造懈字。《吕氏春秋·古乐》:“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又如,“背”的本义指脊背。《广韵》补妹切,读bèi。《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脊背在身体的后面,引申为隐瞒,仍读bèi。元杂剧《倩女离魂》:“王生也,我背者母亲,一径地赶将你来,咱同上京去罢。”脊背的另一引申义为用脊背驮,改读bēi,这个引申义开始也写“背”。李商隐《李贺小传》:“从小奚奴,骑疲驴,背一古破锦囊。”后造“偝”字。《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说罢,宣赞闭了眼,卯奴偝了。”(卯奴:人名)1955年文化部和文改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揹”作为“背”的异体淘汰,有时会遇到麻烦。例如:“一名父亲背着女儿走在北京街头。”不知这个“背”指的是隐瞒还是用脊背驮,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加大语境,增加提供的信息。

引申义的改读或改写,在文言文中经常遇到。了解有关的知识,对于正确阅读古籍会有帮助。

(《语言文字报》,2015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