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便用方传世

周有光先生说:“一种文化工具,只要易学便用,适合时代需要,它本身就会自动传播,不胫而走。”(《汉语拼音 文化津梁·序言》)相反,如果它难学难用,不适合时代需要,它就会逐渐萎缩,以致消亡。即使有行政力量的支持,也难以改变命运。古今中外有大量的例证证明这个道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国。为了改变“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推行书同文政策,用秦小篆代替与秦小篆不合的六国文字,取得了成功。秦小篆继承了西周以来汉字的传统,基础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表形符号,学习和书写十分不便。因为公文繁忙,实际应用的是书写方便快捷的隶书。文字学家指出与其说秦国是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如说是用隶书统一了文字。隶书为什么能战胜小篆?因为隶书易学便用。

再说国外的例子。5500年前,西亚创造了丁头字,北非创造了圣书字。为什么丁头字扩展成为从地中海到波斯湾许多民族的国际文字,而圣书字只能局限于尼罗河一隅呢?原因之一是:泥板虽然笨重而容易制造,簪笔压写在当时是比较方便的书写方法。可是后来为什么丁头字又消亡了呢?原因之一是:阿拉马字母在丁头字区域内流行开来,简便的字母排斥了繁难的丁头字。

在距今3300前的地中海东岸,古代称“叙利亚·巴勒斯坦”,就是现在的黎巴嫩一带地方产生了字母。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字母是比拨罗字母。字母的创造非常困难。但是一旦诞生以后,由于它易学便用,不断扩散,受到一切需要字母的民族的欢迎。字母产生后向东的一支叫作阿拉马字母,后来演变为印度字母。阿拉马字母以叙利亚基督教为支柱,来到两河流域的丁头字分布地。经过1000多年的竞争,阿拉马字母简易、经济、效率高,而丁头字十分繁难,泥板太笨重,人们在用了纸草、羊皮和其他新的书写材料以后,不愿意再用泥板了。流传3000年以上的丁头字成为无人知晓的古文字。

再举汉字的例子。传统汉字许多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民间一早就有笔画简省的简体字流传,但由于统治阶级努力维护繁体字的地位,简体字被称作俗字,未能取得正统地位。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化,1949年建立了人民政权,开始推行简化字并取得成功。据2004年发布的调查数据,平时主要写简化字的人占被调查人口的92.52%,写繁体字的人占0.92%。目前如果再调查,平时写简化字的人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近年来虽不断有人呼吁恢复繁体字,但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简化字的地位十分稳定,因为它易学便用。

(《语言文字报》,2016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