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指事号和记号

汉字里的指事号与记号是两个不同的术语,容易相混,要加以区别。区别这两类符号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很有好处。指事号来自传统汉字学,用于指事字;记号是现代的汉字学里的概念,用于造字法领域。

指事字是六书里的一类,是在象形符号上加注指事号构成的。指事号指示字义的所在,产生新字,兼起区别字形的作用。指事号不独立使用,是指事字的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不少指事字的指事号与象形符号融合为一体。下列带指事号的字都是指事字:

甘。甲骨文“甘”字是在口内加一短横指事号,表示口含着甘美的东西,演变为后世的“甘”字。

刃。金文“刃”字是在“刀”的刃部加一短横指事号,指明刀刃之所在,演变为后世的“刃”字。

勺。小篆包裹的“包”字作“勹”,在“勹”内加一短横指事号成为“勺”,指勺中有舀取的东西,演变为后世的“勺”字。

亦。小篆的“大”字像正面站立的人形,在人的两腋处各加一短横指事号,成为“腋”的初文,后来演变为“亦”字。“亦”假借为副词,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的“亦”,于是另造从月(肉)夜声的“腋”字。

本。小篆“本”字是在“木”字的下部加一短横指事号,指树根。“本”字后来转指树干,于是另造“根”字表示树根。

末。小篆“末”字是在“木”字的上部加一短横指事号,指树梢。

朱。小篆“朱”字是在“木”字的中腰部加一短横指事号,指赤心的树,后来演变为“朱”字。

玉。小篆“王”字和“玉”字相似,中间的横画靠上是“王”,中间的横画居中是“玉”。到了隶书两个字的中间横画位置都居中。为了显示区别,就在“王”的右下加一点的指事号成为“玉”。

义。“义”字是“義”字的简化字,与“乂”字相似。“乂”读yì,意思是治理、安定。二者的区别只在“义”字有一点的指事号。

旧。“旧”字是“舊”字的简化字,与“日”字相似。二者的区别只在“旧”字的左边有一竖画的指事号。

下列象形字里的指事号只起区别字形的作用,不产生新字,仍是象形字:

日。甲骨文的“日”字是象形字。因为刀刻的缘故,圆形的“日”常刻成四边形。甲骨文的“丁”字是个方块,“日”与“丁”容易相混。为了区别这两个字,于是在“日”中加一横画的指事号,逐渐演变为后世的“日”。

月。甲骨文里的“月”和“夕”形体相同,都是半月形。为了区别“月”和“夕”,其中有一个字加上了一竖画的指事号,另一个字不加。后来,带指事号的是“月”,不带指事号的是“夕”,逐渐演变为后世的“月”和“夕”。

下面再说记号。汉字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字符,字符有三种,就是意符、音符和记号。和整字的意义有联系的是意符,和整字的读音有联系的是音符,和整字的意义和读音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例如,“休”字指人在树下休息,其中的“木”是意符;“沐”字指洗头,其中的“木”是音符;“样”是“樣”的简化字,本指橡树的果实,假借为式样的“样”,其中的“木”是记号。记号有的成字,有的不成字,记号独立成字就是记号字。裘锡圭指出:“在文字形成过程的开始阶段,可能有少量长期沿用的记号吸收到文字里来,古汉字里×、∧、+、(相当于后世的五、六、七、八——作者注)等数字大概就来自这种记号。除此之外,用记号造字的情况就很难找到了。但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由于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却有不少意符和音符失去了表意和表音的作用,变成了记号。”例如:

異。杨树达著《积微居金文说》:“甲文異字作人头上戴物,两手奉(捧)之之形。異盖戴之初字。”甲骨文“異”字是会意字。隶变以后头上戴的物件变成“田”,两手捧着变为“共”,合起来成为“異”字。“田”和“共”两个字符既不表意也不表音变成记号,“異”字成为记号字。“異”简化为“异”,“异”也是记号字。

年。小篆“年”字是从禾千声的形声字,隶变后意符“禾”和音符“千”融合在一起成为“年”字,“年”是记号字。

春。小篆“春”字是从艹、从日、屯声的形声字。隶变后“艹”和“日”讹变为“”。“”既不表意又不表音,变成记号。“春”字是半意符半记号字。

香。小篆“香”字是从黍、从甘的会意字,指气味芬芳。隶变后“黍”省变为“禾”,“甘”讹变为“日”,成为“香”字。“香”里的“禾”是意符,“日”是记号,“香”字是半意符半记号字。

意符和音符分别具有表意和表音的功能,自然很重要,而既不表意又不表音的记号似乎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不然,记号在构字里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与相关的字的区别。

(《咬文嚼字》,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