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翻译本质遇上钱锺书

钱锺书不曾给翻译直接下过定义,其笔下也不见翻译本质字眼,但从其对古今中外有关翻译概念所做评述来看,他对于翻译的定义及其本质皆心知肚明。笔者注意到,不少学人在讨论钱锺书的译论时往往会涉及翻译的本质又或钱氏之翻译本质观,而激活相关讨论的主要是钱锺书的下段文字:

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polysemy,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注68

如钱锺书所说,许慎关于翻译的那节训诂确乎义蕴丰富,但由于引文比较简洁,一般人要从“囮”字说文解出“译”“诱”“媒”“讹”“化”似乎并不容易。为便于大家理解,兹转引许慎原文及段玉裁相关注解(括号中文字)如下:

囮,译也。(译、疑当作诱。一说周礼貉隶掌与兽言。夷隶掌与鸟言。是其事也。)从囗。化声。(今小徐本有声字。是。五禾切。十七部。)率鸟者系生鸟来之名曰囮。(率、捕鸟畢也。将欲畢之。必先诱致之。潘安仁曰。暇而习媒翳之事。徐爰曰。媒者少养雉子,至长狎人,能招引野雉,因名曰媒。)读若譌。(囮者、误之也。故读若譌。)注69

用今天的话说,上段话的意思大致如下:囮即译。译疑为诱。有一种说法,据《周礼》:貉隶掌握兽语且能与兽交流;夷隶掌握鸟语且能与鸟交流。囮指的是貉隶夷隶所行之事,以诱兽鸟。率鸟者(以网捕鸟者)拴活鸟诱惑招来同类鸟,此种人称之为囮,也叫鸟媒。从口化声,今盛行的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有“声”字。的确如此。五禾切。十七部。以网捕鸟者要想网住鸟儿,必先诱惑鸟儿过来。潘安仁说,闲暇之时,练习射猎之事。徐爰说,鸟媒培养幼雉,等其长大可近人,也可招诱野雉到来,因此可以称这些人为媒。囮字若读为譌(讹),则有误的含义。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释“囮”以“译”,原为人之误传,误写。但囮与译确有异曲同工之处。鸟媒懂鸟兽之言而可诱鸟兽。译者懂外语而可诱不懂外语之人。欲诱国人,必施以譌言,譌言即讹言;欲讹言惑众,必先化外语诱然如己出;既为讹言,必有真谬,真中有谬,谬中有真。可见译事难免有谬。所谓化外语诱然己出,使其美善貌,自然而不做作,此为化境。是故,舌人译事如鸟媒,鸟媒者,囮也,诱也,譌也,讹也,化也。

回到上文钱锺书的那段引文,它都触动了什么样的翻译本质(及钱氏翻译本质观)思考呢?从引文末尾一句,有人得出意见如下:“这段陈述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即翻译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代表不同文化的文字间的相互转换。”注70钱氏相关原文谈的是“化境”,也即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将其解读为对翻译本质的揭示,或许还有商榷的余地。笔者发现,将钱锺书的“化境”译论与翻译本质进行关联者不在少数。有人说:“在‘化境’论中,讹与译不可分割,讹是译之本质。”注71也有人认为:“从钱锺书的‘化境’论,我们能够窥探到翻译‘失本成译,讹化相生’的本质。”注72还有人指出:“就钱锺书的‘化境’论而言,它涉及文学翻译的作用(‘诱’和‘媒’)、难以避免的毛病(‘讹’)和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厘清了文学翻译‘诱’‘媒’与‘讹’‘化’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文学翻译的本质。”注73值得注意的是,末一论者同时认为:“翻译的本质就是‘失本成译’,失于原文而得于译文,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对等。”注74同一论者还表示:“‘媒’和‘诱’体现了‘译即通’的翻译本质和功能观。”注75如此看来,不仅不同的论者对于翻译本质(或钱锺书的翻译本质观)看法不一,就是同一论者,其意见也往往不统一。导致此一情况的原因或许主要有二:一是大家对究竟什么才是事物的本质意见不一;二是认为翻译本质并不确定。说到翻译本质的不确定,以下一说较具代表性:“翻译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矛盾体,它就在‘化’‘诱’‘媒’‘讹’的对立统一中求生存,在意义的相反相成中体现出翻译的存在。”注76上段钱氏引文中有“虚涵数意”一说,有论者认为该表达有着“极为丰富的哲学含义”,“能够捕捉到‘翻译’在中国传统译论中显现出来的特质”注77。所谓“翻译”在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特质,实际是指中国传统译论中“寄”“象”“狄鞮”“译”以及“出”“释”“易”“翻”等表达对翻译性质的揭示,其结论为“虚涵数意是翻译”注78。此一结论也表明,在一些学人心目中,翻译的本质(特质、性质)并非有且只有一个。顺便补充一句,同样是“诱”“化”“讹”三个字,有人透过他们看到的却是翻译过程之实质:“一言以蔽之,翻译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引诱、求化、避讹的过程。”注79而关于翻译过程,又有人认为:“翻译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失本成译,讹化相生’。”注80

从上文来看,他人对钱锺书翻译本质观的归结可谓林林总总,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解人?从有关引文可知,钱锺书本人对“诱”“讹”“化”三字所贴标签分别为“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笔者以为,在“媒”“讹”“化”三者之中,“媒”与“化”不大适合用以形容翻译本质,说“讹”及与其相关的“失”与“逆”是翻译的本质大致说得过去,但并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