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佩饰用动物材质

人类创造佩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辟邪祈福。在人类无力抵御自然灾害、无法战胜野兽时,便寄希望于神灵,用一些兽骨、兽牙、石头穿成项链、胸饰等当作护身符来保佑平安。

在古老的东方,人类创造佩饰时,首先以本地区能够利用、便于获取的物品为主要原料,如居住在山区的人们常选用动物的牙齿、骨骼、羽毛等物品为佩饰原料,居住在海边的人们则选用鱼骨、贝壳、珍珠以及珊瑚等物品为原材料。随着人类文明和生产逐渐发展与成熟,以及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佩饰不断被发明、创造,同时,人们更加注重对佩饰的审美追求,尤其是对动物材质的发现、利用,使其不断完善且趋于精美。

一、泰国象牙

象牙是自然界特有的动物牙齿类材质,有广义和狭义之解。狭义上讲是指大象的獠牙,广义上讲,则指其他哺乳动物如河马、野猪、海象、鲸等动物的獠牙或骨头。以质地细密且有光泽者为佳。这些动物牙齿,尤其是象牙,以其特有的魅力得到人类的喜爱,多用以雕制艺术品或首饰,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原材料。

象牙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牙髓、牙髓腔、牙本质、牙骨质和珐琅质。象牙雕刻品主要由牙本质组成。象牙多呈牛角状,弧形弯曲,一半为空心状。很薄的外层主要由珐琅质组成。象牙内部被油脂溶液填充,因此呈现出油脂蜡状的光泽,呈透明至不透明状,这与象的品种、年龄及生长环境有关。

象牙在世界上品种很少,仅有非洲象牙和亚洲象牙。亚洲象牙区别于非洲象牙,主要是象种不同,颜色不同,都是取自公象和母象的长牙和小牙。亚洲象牙颜色多呈白色、带有淡玫瑰的白色,质地较疏松、柔软,容易变黄。非洲象牙颜色则呈白色、绿色等,质地细腻,截面上带有纹理。亚洲象主要生活在泰国、斯里兰卡、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中国西双版纳、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丛林茂密,适宜大象生长,大象也是这一地区必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泰国是世界上的产象大国,素有“象之国”之称。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是泰国一年一度的象节,盛大的象节也是泰国特色的传统宗教节日。

佩饰类的象牙主要用于雕刻象牙佩、象牙环、象牙璧、象牙璜、象牙梳、象牙带钩、象牙管、象牙胸针、象牙嵌件等。中国商代象牙饰品如牙雕发笄等饰件,打磨光亮,雕镂细腻。《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10至汉代,象牙佩饰使用更广泛,例如带钩在汉代极为流行,象牙也是制作带钩的主要材料。象牙带钩一端刻出弯钩、一端钻孔,钩身雕刻纹饰,造型简练古朴,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唐代以后,象牙梳的制作与插戴,愈发别出心裁。宋代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西南一带的妇女:“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11到了明代,牙雕种类繁复,象牙佩饰达到前所未有的繁盛,如象牙佩上雕刻有花鸟、动物和人物等精美图案,或被嵌入朝服腰带以象征品级。发展到清代,达到鼎盛,花样繁多,雕工精湛。有用象牙雕刻的香囊、扳指、带扣等,均雕有精细的龙纹、花鸟纹等花纹图案。故宫藏有一件清代中期的牙丝扇,用细如发丝的象牙丝编织而成,极为精细别致。

二、中国与日本珍珠

珍珠也被称为“真珠”“真朱”“蚌珠”。从神话而来的称谓是“鲛人泪”,鲛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美人鱼”。自古以来,珍珠以其独特的圆润造型以及难得的祥和光泽,无须人工修饰就可直接使用。戴在身上显得雍容华贵,自古便受到人类的喜爱,成为帝王嫔妃占有的宝物。

珍珠的形成是由于微小的物体侵入贝或其他几种海洋软体动物的套膜和某片壳之间,套膜经受刺激,便产生分泌物将其包围,分泌物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便结成珍珠质,产生珍珠。珍珠的大小不同,价值差异很大,越大的珍珠越名贵。珍珠具有各种形状,有精圆形、普通圆形、扁形、梨形、泪滴形、馒头形和任意形,其中以精圆形为最佳。珍珠颜色有白色、粉色、淡黄色、淡绿色、淡蓝色、淡紫色、青色、灰色、褐色、黑色等。以白色为好,淡黄、淡红次之,青、灰等色为劣。没有瑕疵的珍珠极为稀有,非常昂贵。普通的珍珠一般都会带有很小的瑕疵,但不影响美观。珍珠表面反射的光泽越亮,珍珠质量越好。(见图3)

图3 珍珠佩饰(华梅摄)

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已开始使用珍珠,在淮河流域一带采得珍珠向宫廷进贡。西汉诸侯也广泛使用珍珠,以其能显示尊贵为荣。中国成语中有很多典故,都与珍珠有关,如“珠圆玉润”“珠联璧合”“掌上明珠”“鱼目混珠”等,至今仍脍炙人口。

印度从公元前1世纪以后,不同类型的首饰大量出现。在印度人民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是装饰在发髻上的珠宝。印度著名诗人迦梨陀娑诗里的女主人公戴有成串的珍珠项链。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珍珠半径约14厘米,重达6350克,是在菲律宾巴拉旺湾的大海蚌中发现的,现保存于美国旧金山银行的保险库中,据说这枚珍珠价值达408万美元。

珍珠分为天然珍珠和人工养殖珍珠,天然珍珠产量极少,每40个蚌中含有一颗珍珠,甚至更少,再加上环境的破坏,天然珍珠产量进一步减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始养殖珍珠。最早发明人工养殖珍珠的国家是中国,宋代就有关于人工养殖珍珠的记载。人工养殖珍珠又分为海水珠和淡水珠,海水珠较淡水珠珠身圆、重量大,更为名贵。在东方,养殖珍珠的国家有中国、日本、缅甸、泰国、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韩国等。根据地域的不同,所产珍珠也有区别,东珠产于日本,南珠产于中国合浦一带,西珠产于中国南海以西,北珠产于中国黑龙江、松花江一带,辽金以来一直作为贡品。孟买珠产于印度。南洋珠主要产于缅甸、菲律宾等地,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所产南洋珠粒大形圆,晶莹光润,多为上品。世界淡水珍珠85%产于中国,海水珍珠90%产于日本。

日本培养珍珠,最早是受到中国明朝养殖珍珠的启发,于1888年开始研究。特别是二战之后,日本集中了大量科技人员,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对珍珠的形成进行全面研究,珍珠养殖业发展迅猛,后来由于珠贝资源缺乏及水质污染,产量和质量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不断往外输出“养珠技术”,与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国家合作,形成了完整的生产工艺,并一度垄断世界珍珠市场。

三、日本与中国台湾珊瑚

珊瑚是指由珊瑚群及其分泌物和骨骼化石构成的组合体,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一块珊瑚往往由几万亿个珊瑚虫聚合而成,形状像树枝,素有“海底之花”“海底玉树”的美誉。颜色鲜艳,有红色、粉色、橙色、白色、蓝色、紫色、黑色等,其中以艳红为上。主要生长在温度高于20℃的赤道附近阳光充足、水质平静而清澈的浅海区。

珊瑚玲珑剔透,姿态优雅高贵,极具自然美感,多被用来制作佩饰。因为有着火一样的鲜艳色彩,所以常用来象征人的勇气、果敢和沉稳。在中国珊瑚被视为吉祥富有的象征。中国是最早认识并佩戴珊瑚的国家之一。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珊瑚都被赋予了美好的象征意义。在东方,珊瑚是古老的珠宝护身符之一。在印度和中国西藏,红色珊瑚被视为如来佛祖的化身,因此珊瑚成为祭佛的吉祥物,被大量运用于宗教仪式的装饰和制作佛珠或装饰神像,为珍贵的佩饰宝石品种。在清代皇帝的行朝礼仪中,官员经常佩戴红珊瑚制成的朝珠。官帽上佩戴珊瑚制成的“顶子”,嵌在帽顶端,即表示官至一品或二品高位。

在东方,出产红珊瑚和白珊瑚较多,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海域、台湾基隆和澎湖列岛、琉球群岛海域、菲律宾海域。其中以日本红珊瑚最为名贵。日本红珊瑚主要生长在太平洋100—400米深处。由于世界上对红珊瑚的开发较早,目前产量极少,很多国家需由日本进口。台湾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北回归线横穿其中,具有热带气候特点,海水温度、盐度年际变化极小,非常适合珊瑚的生长。中国台湾被称为“珊瑚王国”,其出产的硬珊瑚主要用来制作高级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