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东方服饰设计的色彩倾向

第一节 尊贵的皇室服色——黄

在世界色彩文化中,黄色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象征,一种是与太阳有密切的联系,象征着阳光和光明,同时也表达一种欢快、愉悦的情绪。而在西方,黄色却具有一定的负面意义,如嫉妒、吝啬、猜忌,这与文化背景有关。

最为有趣的是,在东方文化中黄色最为高贵,长时期作为皇室的象征,在亚洲国家中影响广泛的佛教也以黄色作为最尊贵的颜色。

一、五色观与尚黄心理

黄帝相传是中国氏族部落时期的著名首领,他统一了华夏部落,经过代代相传,不断地被美化和神化,成为中华文明的始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司马贞《索隐》:“按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22《白虎通·号篇》说,黄帝因位在五方之中,故号黄帝。显然,后人对黄帝的关于色相的记述更多是和五行、五方与五色观念相结合,并赋予更多的内涵加以诠释的。

《尚书·益稷》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23炎黄时期的古人观察天地万物,将自然界中的色彩施加于服饰之上。这五色便是青、黄、赤、白、黑,反映出先民对自然美的理解和对服饰美的追求。这五种颜色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色彩,成为承载中国人哲学观、宇宙观的重要载体。

《淮南子》:“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24这里所说的“五色”也是源于《尚书》中的五色。《尚书》中有些篇章为秦汉时期所作,虽写上古之事,但肯定反映了一定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五色”与阴阳五行一系列学说相融合后,体现了封建社会早期具有的礼制性质的色彩意识。《淮南子》把这五种颜色定为正色,同时也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东青龙,属木,色青;西白虎,属金,色白;南朱雀,属火,色赤;北玄武,属水,色黑;黄色方位居中,属土。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朝代更替也依此关系形成了“五德始终说”——五行之德周而复始。因此颜色上也就有了白克青、青克黄、黄克黑、黑克赤、赤克白、白生黑、黑生青、青生赤、赤生黄、黄生白的关系。故后来有“土德承火,赤帝是灭”之说。炎帝属火,尚赤色;火生土,黄帝得土德,统治天下,颜色尚黄。同时,炎黄之说又因随五行之意呈赤黄色,更能体现黄色在先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这种说法为后人所述,“五行”学说色彩观至少在战国齐人邹衍时才开始出现,但是从黄色居中的五行方位、所代表的至高权力以及五色观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可以确定黄色在华夏色彩审美文化中很早便被赋予了神圣并尊贵的地位。

二、皇权色彩与民间禁黄

黄色真正成为帝王的朝服用色是在隋朝。如前所述,黄色对华夏民族的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又因汉朝统治根基深厚,在几百年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汉”文化,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五行之说凸显了黄色在五色中的重要性,尚黄心理已成为一种民族习惯,故而隋朝将黄色定为帝王之色也就不难理解了。《唐六典》中记载隋文帝穿柘黄袍上朝。柘黄,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黄色。此时民间还不禁黄色,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穿黄衣。唐朝沿袭隋朝贯制,唐代帝王、皇后都着赤黄袍。唐高祖时沿用隋制,天子常服为黄袍,所以士庶不能服黄色,对服装的黄色禁令由此开始。《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惟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25尽管士庶不得服赤黄,但是官员还可以穿。初唐时,四品宦官可以穿黄服,到唐中宗时,七品以上都可穿黄色衣服。至唐玄宗,三品官衔即赏黄色官服。高宗初年,流外官员和平民也可以穿普通的黄色,但在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所禁忌,开始出现民间禁黄服的规定。《新唐书·车服志》:“至唐高祖,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26在这里,对民间禁黄的记录非常明确。如果说隋朝帝王服黄尚未说明黄色和皇权之间必然的联系,但到唐朝,黄色已成为皇室贵族的法定专属服色。至此,黄色的尊贵地位得以确定,并且在中国此后的封建社会时期都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

黄色因其在早期就有尊贵、神圣的内在含义,进而成为了权力的象征。并且,伴随着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加强,黄色的尊贵血统就更加被强化。直至赵匡胤的“黄袍加身”,进一步明确了黄色作为皇权的象征。黄色成为帝王服饰的专用色后,官员也不能随意穿黄衣了。宋仁宗时又规定臣民连穿在里面的衣裳也不许用黄色。而至清代,明黄色不仅是皇权的象征,也是皇帝对于有功之臣的一种奖赏,成为一种荣誉,这种黄色特权加深了人们对黄色的敬畏,认为高不可攀。

三、宗教服饰中黄色的尊贵地位

在宗教文化中,黄色也拥有很高的地位。东南亚各国佛教中,黄色有超凡脱俗之义,神佛头上的光圈代表着神圣。黄色被视为佛教信仰的象征,僧侣的黄色袈裟、佛陀的橙黄色长袍、藏传佛教中的“黄教”,都显示出黄色在佛教中的地位。

中国佛教僧人出家是为了断除一切和世俗相关的欲念,故而僧人选择的服装颜色是世俗所摒弃的颜色。黄、赤、青、黑、白为正色,是僧侣不可穿着之色。僧侣的法衣大多为铜青色、皂色和木兰色,即类似于青褐色、苍褐色和赤黑色,这三种颜色就是袈裟的如法之色。这种因染色破坏色彩纯度统一的方法,名为“点净”或“坏色”。佛教在中国传播逐渐深入,又因不同于印度的文化背景,所以对僧侣的服饰用色规范也更加严苛。后周时期忌讳“黑衣之谶”,释家着黄色衣起于此时。按照戒律,僧侣不能着正色衣,而后周时的改制,就和统治者的推动有关。李唐以后,很多佛像都以黄金为饰,其辉煌的身姿更显现出超于凡人的距离感,金黄色的佛像在推动佛教的教化作用时效果尤为明显。故而,统治者将这种佛像中的色彩移植到僧侣的服色上。但黄色毕竟是出家人所避讳的颜色,所以在有的教派中也有所禁忌。

明朝时期规定僧道服色,只有方丈穿杏黄袍,还可穿杏黄色的袜子和黄色福字履。普通僧侣只能穿灰、白及豆青色袜和黑色镶黄口或黄色镶黑口的罗汉鞋。

喇嘛原为藏传佛教对高僧的尊称,意为“上师”。格鲁派僧人将黄色看作“像金子一样没掺杂其他的颜色”。藏传佛教的袈裟有红、紫、黄三种颜色,普通喇嘛穿紫色袈裟,大喇嘛穿红色袈裟,只有活佛才能穿黄色袈裟。在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黄色象征宝生佛,也是宗教的象征。藏戏中的黄色面具则代表高僧大德。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更是崇尚黄色。据传道教崇拜黄帝,又与五行学说联系紧密,在五行五色学说中,土色为黄,土德最厚,故道教崇尚黄色。因喜欢使用黄色头饰,道士也被称为“黄巾”“黄冠”。虽然道士的常服多采用蓝色,但在重要场合和仪式上穿着的服装大多采用黄色。道士平日穿蓝色长袍,但是在受戒时穿黄色“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