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看改革开放新时代
- 国家信息中心
- 2567字
- 2022-07-22 16:28:50
五、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日趋强化的四十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试到成熟的转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更是用前所未有的制度出台频度、监管执法尺度,打响了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通过对2013年以来网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情绪分析发现,十八大以来,网民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满意度持续上升,自2013年的77.20提升至2018年的81.65(见图25),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让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图25 2013年以来网民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但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国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在此背景下,我国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环境监管机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生态文明”概念相继提出。尤其是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共十九大也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中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心之一,环保事业也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图2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一)环境防治综合治理水平逐步提升
一是组织架构日趋完善,监管职能逐步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管理机构实现了从临时机构到国家编制序列的转变,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后,原环保部正式更名为“生态环境部”,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机构体系更趋于完善,未来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功效逐渐显现。截至2016年底,有效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达1,732项,成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制度保障。整体来看,当前我国以新《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三是环境防治措施不断更新,力度不断加大。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时期,生态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以环保税代替排污费,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新措施开始施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新的政绩观、发展观,我国环境防治综合治理水平从组织上、制度上、方法上都实现了逐步提升。
(二)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修订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大气监测经历了从重点监测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到如今严控PM2.5、PM10和O3的转变。前者,我国防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胜利:2010年8数据显示(见图27),当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829.10万吨,较1989年减少了40%多;而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1,102.86万吨,较历史最高的2,549.40万吨(2005年数据)减少量超过50%。面对新出现的大气问题,环境管理机构重拳出击,打响“蓝天保卫战”,也取得了突出成绩。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99个城市达标,占29.3%;全年优良天数比例7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2.5%;全国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40.28%,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75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年均浓度均达标;全国酸雨城市比例为18.8%,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了6.4%,并且不仅仅是面积下来了,污染的程度也有所下降(见图28)。
图27 1989年至2010年我国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生态环境部。
图28 2013年至2017年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重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
(三)水生生态修复成效日益突出
我国一直施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饮用水水源、重点流域和湖泊、海域开展持续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实施水专项行动并取得了卓著的阶段性成果。21世纪初,我国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就已达到94.7%。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废水中各类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见表2)。根据201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我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67.9%,劣Ⅴ类水体比例8.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点位)中,平均达标率90.5%;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水质优良比例达到67.8%,水生态治理成果令人欣喜。
表2 2011年至2016年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由于以上多数指标的排放量数据从2011年开始发布,故为保持数据统一,本表从2011年开始展示。
(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优化
2017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优良县域共1,458个,占国土面积42%。森林保护方面,经过近20年的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作,以及组合建立国有林场、林权管理等森林治理措施,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12.98%提高到2017年的21.66%(见图29),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见图30),截至2017年末,我国自然保护区已达到2,750个,占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达到14.86%。2014年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重要的制度创新,2015年我国耕地保有量达到18.6亿亩,成功确保了18亿亩耕地红线。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生态环境部,我国从1989年开始发布环境状况公报,故数据从1989年开始。
图29 1989年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
图30 1989年以来我国自然区保护变化情况
(五)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我国不断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单位产出能耗水平呈阶梯式下降(见图31),“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19.06%和18.20%,预计“十三五”期间实现降耗15%。与此同时,我国为全球减排事业也作出突出贡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增长0.1%,而中国碳排放同比下降了0.7%。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于2000年开始发布能源消费数据,故数据从2000年开始。
图31 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治理投入,强化公民生态保护意识。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多时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十九大伊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继续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