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舆论期盼“供需两侧”协同推进,将改革进行到底

(一)坚持促进供与需协同发力

专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中长期的制度构建,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新陈代谢,也强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有效协同。在认识层面,应避免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在操作层面,短期经济发展中,应着力化解短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或矛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拓展空间、赢得时间、营造环境。比如,着力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降低房地产业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冲击等。中长期来看,可通过有效的需求侧管理,实现经济增长的适度扩张,确保经济运行、就业环境的总体稳定,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战略机遇。比如,通过完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使得新消费需求得以有效释放,从而拉动供给创新,使得新需求与新供给有效匹配等。2

(二)着力解决“国企改革”“房地产去库存”“‘僵尸企业’出清”等“牛鼻子”问题

业内普遍认为,“混合所有制”是供给侧改革中有效制度供给的重大创新实践,期待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切实激发企业活力和市场活力。舆论认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任务艰巨,不仅需要政府出台有效措施,改善户籍制度,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减少商品房土地供应量,还需要当地开发商提高住房质量,加大房地产行业集中程度,满足居民住房需求,通过共同努力,达到房地产去库存的目标,缓解住房压力。此外,从实践看,当前依法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有启动破产难、协调破产难、审理破产难等“三难”,建议尽量避免直接破产,避免运用激进的手段制造人为的社会冲突,重视运用兼并重组手段实现优胜劣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利用市场资源,调整市场劳动力结构。此外,要改革和完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考核制度,防止简单地用GDP、财政收入增长等考核指标评价官员政绩。

(三)继续简政放权,破除行政垄断

舆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当前改革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和长效性机制建立裹足不前的现状,网民集中呼吁政府继续加强简政放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破除行政垄断,政府搞好环境“守正”,市场才能创新“出奇”。

(四)加快推进基础性配套改革,充分发挥民生政策社会托底作用

一方面,舆论普遍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非单一的经济问题,而是与多项基础改革相衔接、相配套的结构性问题。当前改革要啃的“硬骨头”,是加大深层次的制度供给,如价格、监管、司法、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的基础性配套改革。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尤其是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部分社会群体利益。面对这些改革“阵痛”,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监测指标体系”,由国家信息中心开发,借鉴系统动力学的“动力—状态—响应”模型,设计了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及56个四级指标,其中“改革动力指数”从政府贯彻党中央指导精神角度反映政府工作响应的积极性和贯彻力度,“改革成效指数”以改革结果的状态评估政府措施的效用性和工作的落实度;“改革评价指数”通过社会各主体的满意度反映改革的成果性。

2 肖林《供给侧改革应“供需两侧”协同发力》,《解放日报》2016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