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记》写本
写本即手抄的书本,这是古籍早期流传的图书形式。从《史记》版本产生发展来考察,汉魏唐时代,《史记》以写本为主。从宋代开始,随着雕版印刷兴起,《史记》刻本渐为兴盛。《史记》书成之后,“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可知《史记》起始有正、副两个本子。“藏在京师的副本并不是藏在家里,而是被收入汉皇家书府。”1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云:“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杨恽宣布的《史记》,即藏于家里的正本。可知,汉代《史记》流传,“副本在先,正本在后”。《史记》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期,是以手抄的单篇形式流传的。据《后汉书·窦融传》记载:“融乃与五郡太守共砥厉兵马,上疏请师期。帝深嘉美之,乃赐融以外属图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汉代出现了褚少孙等补《史记》、诸家续《史记》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得以广泛流传,出现了谯周《古史考》、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等,但这些写本大都没有流传下来,仅有两件残本存世:一为《史记集解·张丞相列传》,一为《史记集解·郦生陆贾列传》。这两件《史记》残本现藏于日本石山寺。1918年罗振玉曾影印,收入《古写本〈史记〉残卷》刊出。2
到了唐代,学习研究《史记》的人越来越多,传抄《史记》盛行,于是《史记》写本繁盛起来。这一时期的《史记》写本,是在自然传抄状态下进行的,无人为的随意窜改现象。张玉春认为,唐代写本更接近《史记》原貌。3唐代写本有顾柳言《史记音解》、刘伯庄《史记音义》、许子儒《注史记》《史记音》、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等著作。可惜这些《史记》写本大多已经亡佚,现仅存九件残卷,即敦煌石窟写本和传世唐写本。敦煌石窟写本共三件:《史记集解·燕召王世家》残卷、《史记集解·管蔡世家》残卷、《史记集解·伯夷列传》残卷。这三件写本目前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1947年,收入经陆志鸿整理的《敦煌秘籍留真新编》,由台湾大学影印出版。”传世唐写本共有六件,分别是:《史记集解·夏本纪》一卷,东洋文库藏(高山寺旧藏);《史记集解·殷本纪》一卷,高山寺藏(1894年由罗振玉影印,收入《吉石庵丛书》第四集);《史记集解·周本纪》残卷,高山寺藏;《史记集解·秦本纪》一卷,东洋文库藏(高山寺旧藏);《史记集解·高祖本纪》一卷,宫内厅书陵部藏;《史记集解·河渠书》残卷,神田文库藏(罗振玉于1918年影印,收入《古写本〈史记〉残卷》中)。4
可见,现存《史记》古代写本都是残本。写本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到了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从此,《史记》基本告别了写本,有了刻本。此后,写本仅为个别人书抄,存赠阅赏。可以说,刻本的产生,标志《史记》版本定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