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哲学:逻辑、概念及其思想体系比较研究
- 张京华
- 2180字
- 2022-07-22 16:40:52
第一章 庄子哲学:认识论
一 小大之辩
先秦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即探求世界万物的根据和规则中建立各自的理想和学说的。什么是天地万物的根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庄子哲学最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庄子哲学的出发点。
《史记·律书》说:“神生于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汉书·律历志》说:“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孔安国《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史记》等书都明确地肯定数,认为数是事物之理的体现,是一切有形事物的真实抽象。对事物数和量的讨论,就是庄子哲学内在逻辑和概念的开端。
在《庄子》著名的《逍遥游》篇中,斥曰:“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1。在这里,庄子提出了斥与鲲鹏、蓬蒿之间与冥海青天、数仞而下与九万里的差别。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物质的存在和统一性表现为物质运动过程和状态的多种多样,表现为量上的无限性,表现为数和量的事物之理。庄子一开始就抓住物质世界的这个最明显的物理特征,首先对具体事物的存在形式给予数和量上的比较。不仅《逍遥游》篇中做了比较,其他篇中也做了比较。
《则阳》2:魏莹(魏惠王)与田侯牟(齐威王)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3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秋水》: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4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在以上三段中,蜗氏之国与魏惠王、坎井与东海、河水与北海的对比,无论在数量的显著差别上,还是在描述的精到上,都足以和《逍遥游》并读。
“辩”通“辨”,判也,别也。辩就是差别。徐铉《说文》注“羊大则美”,美就是大,丑就是小,美丑就是大小,就是大小之别。《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道》:“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庄子曾用许多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事物数量上的大小差别,比如至、端、拘、笃、有穷、无穷,等等。
事物有大有小。个别事物在存在的形式上,即在空间的占有、在时间的延续、在质的内涵上有大有小。将大小不同的事物相互做比较,结论很明显,就是小不及大。“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既然天地万物表现为量上的无限性,那么事物在量的关系上的更充分的占有,也就应该导致这一事物在存在的根据和意义上更充分的占有,或者说更接近“逍遥”的境界。所以,斥的数仞而下就不如鲲鹏的九万里而南,坎井之蛙就不如东海之鳖,河伯就不如北海若,魏王的名位和无穷之境比较起来也就“若存若亡”,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
小大有别,小不及大,这就叫作“小大之辩”(《逍遥游》)。小大之辩的出发点虽只是量的比较,但它的目的则是针对着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意义。“逍遥者,调畅逸豫之意。”(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王瞀夜语)建立“小大之辩”是为了对事物有所区别,有所取舍。“逍遥”是对根据、意义和自由的渴望和要求,它是一个理想,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从“小大之辩”的概念导出“逍遥”的概念,从物理特征的多样性导出“自由”的思想,这就是《庄子》开宗明义第一篇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