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对大健康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健康产业的界定、大健康产业的现状、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和问题等方面,下面将分别具体阐述。

一、关于大健康产业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大健康产业的研究现状

1.关于大健康产业的研究

对健康产业进行研究,必须先对健康进行定义,国际上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目前最理想的健康定义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健康指的是生理上的、精神上的健康以及能良好地适应社会,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其健康的内涵包括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友好相处。国外关于健康产业的研究文献很少,大多从某一狭隘的角度进行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Mueller和Kaufmann将“健康旅游”定义为人们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去寻找能使精神压力得到缓解、身体得以放松的健康的综合服务。(1)Davis对健康产业的定义为:健康产业是指为没有疾病缠身的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使他们更健康、更健美,并延缓衰老现象或者防患疾病于未然。(2)贝恩德·埃贝勒在其著作《健康产业的商机》中将“健康市场”定义为顾客购买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健康因素的市场,并且从产业趋势研究和个人获得健康与舒适的角度,认为有七大领域代表着健康产业的趋势,它们分别是饮食(天然食品、功能型食品)、保健药物和自用药物、身体保养品和化妆品、运动和保持身材、旅游、健康咨询和信息、住房及其他消费品。(3)

2.大健康产业相关产业研究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其相关产业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国外关于医药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药行业的监管方面,例如,Iriart等研究了制药行业的监管面临的主要困境,认为疾病治疗费用可以由雇主、社会福利和私人共同承担,同时提出要积极促进卫生监管部门的发展。(4)关于健康食品产业,Carriquiry和Babcock基于消费者无法确定昂贵食品的质量问题,通过构建一个重复购买模型,探索质量发现性、市场结构、声誉、市场溢价和折扣如何促使企业提高质量以获得消费者信任。(5)Lobo等为调查维多利亚时代的消费者关于有机食品的认知,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将消费者分为支持者、不情愿者和怀疑者三类,其研究结果对小型有机食品生产者实施差异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6)关于健康旅游的研究,Alén等通过对老年人闲暇时间的调查,发现旅游业正在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且老年人的购买力较年轻的群体要高。(7)

3.关于大健康数据的相关研究

Pickard等认为共享个人健康信息对于创建下一代医疗服务至关重要,而为了实现预防性和个性化的医疗,大量的消费者必须收集健康信息来创建可以分析健康和疾病趋势的数据集。出于各种原因,消费者并不愿分享个人健康信息,不过他们的态度正在转变,一项在线调查的结果显示,人们有强烈意愿分享健康信息以供研究之用。基于这项调查,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信任、动机、社区和知情同意的健康信息共享框架。(8)Staa等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决定关闭其医疗服务,数据共享项目的实施失败削弱了公众的信任之后,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大规模的健康数据。(9)Goli-Malekabadi等考虑到医疗保健数据的量(包括不同和可变的文本类型、声音和图像)每天都在增加,这些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是一个必要的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他提出基于NoSQL数据库的医疗数据存储模型,并通过实践证明,所提出的模型在“读”查询上与SQL Server大致相同,而在“写”查询上则比SQL Server更有效。此外,在灵活性、数据准备和可扩展性方面,所提模型的性能也优于SQL Server。(10)Ma等根据世界面临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慢性病增多、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考虑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合到医疗系统中,将极大地缓解这些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健康的大健康应用系统,并详细介绍了大型医疗系统的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11)Ola和Seding认为健康数据往往是大数据,它体积大、准确性低、种类多、速度快的特点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因此从人口结构可视化、年表可视化、地理可视化及最后的可视化总结四个方面,用超级简单的图表提出大健康数据可视化设计。(12)

(二)国内关于大健康产业的研究现状

1.大健康产业内涵界定

国内学者关于大健康产业的含义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段晓梅认为大健康产业是相对狭义的健康产业而言的,它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还关注环境健康,并认为环境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基础。(13)王秀华认为大健康产业是指以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和预防疾病为目的,提供产学研产品和相关健康服务的行业总称。(14)雷顺群提出大健康的核心思想和中心内容是以人类的生存、健康、长寿为宗旨,以“自然—生物—人体—社会—思维大健康模式”为核心,以大健康产业为根基。其宗旨蕴含大健康属于全人类、高质量生存、高水平健康、高标准长寿四方面含义;其核心指从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不同角度研究人类的生存、健康和长寿,建立“自然—生物—人体—社会—思维大健康模式”;而大健康产业则通过物化的产品直接为广大民众的生存、健康、长寿服务,并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15)段志光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大健康人文比医学人文和健康人文有更好的概念阐释,更富有包容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是一个本土化概念,一个中国特色概念,可以打造成“健康中国”的标识。(16)

2.关于大健康各产业的综述

大健康产业包含医药、健康食品、健康管理、健康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

(1)医药产业

国内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研究大健康产业,即大中药产业发展、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蒋东旭等分析了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思想,归纳和总结了构建大中药健康产业链中各环节有机连接和协同发展的举措,并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数字化领域多年探索实践的案例分析,提出要促进大中药走向国际,广东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医药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17)兰青山针对新兴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品牌产品滞胀、普药产品利润下降、处方药频频降价等发展困境,通过对中国式大健康产业的概念、范畴、分类以及各中药企业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18)肖远平和王伟杰认为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为民族医药民俗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加快民族医药单一类项目的申报及审批步伐,建立梯队合理、结构完善、层次分明的民族医药传承人队伍,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快民族医药的市场化发展步伐,并创新民族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是未来传承民族医药的可行之策。(19)王智民等指出,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国家制定了大力发展健康服务的规划和目标,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药食两用对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贡献自然成为新的亮点。他还介绍了新食品原料的申报、已批准药食两用中药的情况等,以期为大家提供一条发展中医药的新路径和新思路。(20)陈淑娇和李灿东通过分析国际采用的健康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我国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呈“井喷”趋势的阶段,探索一种在“大健康、大数据”背景下能够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面向基层、具有中国特色、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人群的健康管理模式势在必行,而发展这一健康管理模式的前提是正确把握健康状态。(21)

(2)健康食品产业

国内学者关于健康食品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健康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例如,王德章和吕金莲依据产业经济发展等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国绿色食品的产业结构特点、问题及原因,构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型,认为优化绿色食品产业结构,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实施政策创新。(22)张贵祥和胡愈认为特色健康食品是用以调节人体机能的绿色消费食品。贵州山地的特色农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原生态无污染环境、低廉的劳动力生产成本等多种优势。但由于长期以来思想观念落后、现代经营理念缺乏,科研投入不足、创新意识不强、产品创新能力低,生产营销方式简单粗放、互联网运用能力低等问题的存在,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23)赵大珍对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中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提出了解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24)李俊和李焱基于抗生素残留的问题,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监管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可以从更新监管观念,完善召回、机构改革制度,提高监管效率;完善溯源制度,实施全产业链监管;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几个方面进行完善。(25)

(3)健康管理产业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了健康管理的产业发展和健康管理体系等问题。杨迎春等通过分析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了以社区、医院和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为依托的健康管理发展模式,提倡通过推行健康管理,平衡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医患关系和谐。(26)黄奕祥基于健康的特性和健康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提出建立适合未来健康服务体系工作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27)杜鹏和王雪辉基于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概况、政策及实践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建设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整合性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促进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28)

(4)健康旅游产业

国内学者近几年关于健康旅游的研究较多,白鸥通过对近几年关于健康旅游的概念、分类、产品类型、旅游市场、实践状况等的研究进行分析,指出其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健康旅游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29)吴之杰和郭清综合国内外关于健康旅游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健康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缺乏权威的行业统计标准、资源整合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复合型人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议应当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与统计标准、整合相关资源、明确自身优势、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自身宣传、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30)单亚琴和姚国荣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健康旅游的不足之处,通过对比中国和欧洲及美洲健康旅游产业,提出促进中国健康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措施。(31)袁珍等通过对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分析,重点阐述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建议。(32)

(5)健康养老产业

随着世界文明程度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健康养老产业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国内学者主要从养老产业的需求、养老产业的政策和探索新的养老模式等方面对健康养老产业进行研究。张再生和邵辉认为我国老年健康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视角出发,对健康养老产业进行了定义,呼吁确立财税倾斜、健全立法、纳入国民经济规划等发展思路,提出我国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老年健康产业发展。(33)马剑平和戴艳平选取环境优美独特且拥有最大的“候鸟式”养老人群的有“中国长寿之乡”称号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典型研究对象,着重从健康养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劣势、挑战及构想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打造健康养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34)张晓刚等针对传统养老产业硬件设施不齐全、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运用媒体技术将互联网思维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融合,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35)

3.关于大健康产业模式的综述

王锋和杨政水通过对国内外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了美国医疗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丹麦—瑞典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辉瑞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中国燕达国际健康城投资驱动发展模式,提出我国要发展大健康产业,应以科技创新为大健康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以龙头企业带动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推手、以投资驱动为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的引擎、以政府引导为大健康产业规范发展的保障。(36)黄惠勇在我国大健康产业资源配置不足,大健康产业未能较好服务国家的背景下,就中医药如何在我国大健康产业中创新发展模式,最终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进行了探究。(37)汪敏敏首次将地方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结合起来,提出依托地方产业培育大健康产业既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创新的生产方式。在当地产业进入瓶颈期,没有大的突破时,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的结合就显得非常必要。(38)苏汝劼和张寰宇探讨健康产业和互联网金融模式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了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实现健康产业的发展。(39)

4.关于大健康产业的困境与问题

张伯礼等介绍了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中药大健康产业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和区域规划、缺乏合理的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中药大健康产业链存在薄弱环节、中药大健康产品科技薄弱、低质发展和中药大健康产品国际竞争力薄弱的问题。(40)汤浒和苏红键从医疗服务、康复保健、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健康支撑行业等方面阐述了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存在医疗服务及康复保健供需矛盾突出、健康管理能力薄弱、健康保险覆盖范围有限且发展还不成熟、健康支撑行业自主创新不强、健康产业链不完善且结构不合理的问题。(41)彭玮通过文献分析法归纳出中医药产业在制度体系、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制度体系和产业体系、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提供全方位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医务工作人员的管理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等建议。(42)王印和张兆龙指出了全民健身在“大健康”中的重要价值,认为我国的全民健身科学水平不高、全民健身产业滞后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43)

(三)相关研究述评

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大健康产业的研究及相关实践情况,发现目前关于大健康产业方面的研究和内涵都是在不断拓展的,且前景广阔。现有研究对本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国内现有文献研究仍存在三点不足。

一是大健康产业定义差异明显,缺乏统一界定。不同学者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大健康产业定义的侧重点不同,且由于研究视角差异较大,导致无法对大健康产业进行统一完整的定义。

二是关于大健康产业的研究内容并不完整,无法形成一个完备的大健康产业理论体系。虽然各学者除了对大健康产业本身进行研究外,还针对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进行研究,但是各相关产业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不一致,例如关于医药产业的研究内容就比较少。

三是缺乏关于大健康产业实证方面的研究。现有研究中大多是理论性研究,研究方法也以定性分析研究为主,其中大多数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的缺乏导致大健康产业无法参考现实数据来反映真实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问题。另外,现有研究中多主张借鉴国外经验,缺乏关于国内外对比性的研究。同时,在研究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某些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深入细致,但是某些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关于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居家养老的研究现状

1.居家养老的内涵界定

居家养老首先是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般被称为“社区照顾”。英国是最先施行社区照顾的国家,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1989年,英国政府颁布的白皮书中对社区照顾进行了定义:“社区照顾是指提供适当程度的干预和支持,通过团体之间和临时收容场所,为给老人提供暂托、喘息照顾和日间照顾服务。”(44)Jamieson也针对社区照顾的服务内容进行定义,认为老年人社区照顾是针对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根据其需要提供长期照顾服务。(45)Clarke提出对老年人的社区照顾是一种制度化的形式,其照顾服务的内容包括饮食、卫生和贴身护理等。(46)

2.关于老年人日常照料需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Bass等认为人口结构的变化会改变人口抚养赡养比例,造成人均赡养负担的增加,进而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47)Moody和Stull指出长期的身心失调会导致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会增加。(48)Barrow通过对美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接近一半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存在问题,这会增加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49)Meinow等认为高龄老人受身体健康、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会增加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50)Gomi等研究发现,有近四成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帮助,其中一部分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存在问题,如洗澡、穿衣、吃饭等,另一部分人则需要辅助性的日常生活照顾服务,如做饭、理财、持家。(51)Lewis基于2002年瑞典国家研究衰老和保健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需求的因素,发现老年人认知障碍、日常生活活动的依赖会增加其对养老服务的需求(52)。Valkila等采用面板数据法收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期望和需要数据,然后研究发现他们期望在清洁工作、户外活动和个人食物方面得到帮助。(53)

3.关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的相关研究

在很多西方社会福利国家,养老服务的购买支出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承担,而养老产业则是为老年人提供有形或者无形的养老服务商品,以营利为目的发展起来的,因此学者们针对由谁提供具体的养老服务进行相关研究。Stone对20世纪90年代的养老压力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以委托的形式将老年人托付给社区进行照顾,能够有效减轻社会上承担养老压力人员的负担。(54)Soulet等同样认为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工作交给家政公司或者非营利组织,不仅可以减轻社会中承担家庭养老压力子女的负担,而且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生活。(55)Chappell认为社区可以自愿原则组织自愿服务人员,并对志愿者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培训,然后由他们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56)

4.关于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相关研究

Meredith指出居家养老除了需要提供老年人日常活动所需场所外,还需要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提供照料服务。尤其是针对某些患病或者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年人,还应该提供医疗保健、康复理疗服务等,在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57)Cioutier-Fisher和Joseph提出应该推行老年人服务全面计划,除了服务内容的全方面外,还包括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时间等,应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状况提供相应的服务。(58)

5.关于居家护理的相关研究

Zimmer和Yang认为随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日益增加,越来越需要以家庭为基础的初级保健(HBPC),因此在概述HBPC的优点以及HBPC在当前健康支付结构中的设置障碍的基础上,综述了今后国家战略的概况和改进HBPC的建议(59)。Dainty等认为家庭护理需求的增加与各国政府需要控制卫生保健费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适当的资源和对病人在何处接受护理的偏好做出的反应是一致的,但通过对政府资助综合客户护理项目(ICCP)的评估,表明参与者组织的自主性,执行团队内部缺乏推动变革的权力,项目目标的不透明,以及对家庭护理部门复杂的历史关系的影响的漠视,加剧了对预期结果的破坏。(60)Stuck等认为美国的急诊科(EDs)在医院的入院治疗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尤其是针对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群体。因此,对于那些有更大的不良事件风险的老年人(如医院获得性感染、跌倒和精神错乱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而不是急诊室的住院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选择。(61)

(二)国内关于居家养老的研究现状

1.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关于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并没有统一的口径,最先涉及居家养老内涵研究的是袁缉辉(1995年),他认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必然结果,其内涵在社会发展变革中不断丰富。鞠秋锦和邓卫华认为居家养老是随着中国社区的不断成熟而发展起来的,相比养老院养老,其优势在于居家养老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且费用更低。(62)向征指出居家养老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据社区,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公共服务形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的补充。(63)陶恩也指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64)王轲对现有文献中关于居家养老概念的不同认识角度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学者们对居家养老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视角: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养老场所的视角、养老体系的视角。同时,从一个新的视角将居家养老定义为: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由家人或者专业的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务的一种半社会化养老方式。(65)

2.居家养老模式

乔志龙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城市养老的新模式,它的优势在于服务体系的人性化;能有效利用社区闲置资源,节约养老成本;符合国人的心理。(66)徐聪在对社区居家养老和传统养老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结合,但是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养老相关设施不完善、日常生活照顾服务不规范、养老服务财力不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社区养老服务人力不足,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67)刘婷婷同样认为我国城镇社区居家养老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主要优势在于养老成本低、提供就业、缓解子女压力、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68)陈静和赵新光分析了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了我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创新和路径选择。(69)宋雪等认为将PPP模式引入社区居家养老以解决养老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能助推养老服务产业向前发展。(70)迟晓华等为探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随机抽取了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各210人,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进行测评,研究发现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抑郁程度较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严重。(71)

3.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李梅等认为在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转型存在的难题主要有服务供需不平衡问题、服务资源分散化问题、管理格局碎片化问题、“银色数字鸿沟”的跨越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以平台化运作为载体,以跨界合作为基础,以多主体参与为保障,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核心。(72)韩济阳认为现阶段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老年群体对政府养老责任认知不充分、养老群体的困难与社区提供服务存在明显差异、老年群体养老需求多样化且层次感分明等。(73)刘存和董斌通过比较中国和日本在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方面的发展历程、服务理念和功能应用,总结了日本先进的养老经验,指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在设计理念、无障碍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74)王延涛和王媛杰认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十多年来,主要形成了三种组织运行模式,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差异巨大,面临不同挑战。在具体居家养老中,老年人迫切需要的精神慰藉、文化娱乐、起居照料类服务不够突出,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诉求,并认为完善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与社区双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层面的着力点在于建立基本法规制度、加强监管、扶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介入,社区层面的着力点在于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整合设施资源、探索个性化服务等。(75)

4.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

解芳芳认为借鉴日本等国家的先进居家养老模式,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实现老年人再社会化,防止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使其继续成为参加经济活动的、有用的公民。(76)刘璟莹等结合SQL评价方法与顾客体验理论,构建了专门测量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满意度的量表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编制的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满意度量表内容符合理论要求,区分度良好,并在天津市抽取738位老年人进行量表内容的问卷调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量表条目筛选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的量表包括预防保健、就诊环境、诊疗能力、医患信任、专业技能、服务态度、诊疗效率、诊疗设备8个维度,共34个条目的满意度量表。(77)陈杏子等认为在养老问题上,我国大陆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存在制度及政策缺失、居家养老运行及评估体系有待完善、养护队伍数量及素质有待提升、社会整体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而我国台湾地区推行的护养制度恰好可以解决我国大陆居家养老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且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拥有相同的文化脉络与传统,推行起来比较容易。(78)陈旭从老龄化问题现状出发,引出智慧养老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阐述了一种智慧养老系统框架和实现手段,再进一步深入阐述了传感器、大容量多接口、适老化、老年健康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及其在智慧养老系统构建中的主要意义和实现方式。(79)

5.居家养老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涉及居家养老数据实证分析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分析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许琳和唐丽娜在西部六省区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描述性分析、交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残障老年人个人及群体基本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等与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健康状况、残障类型、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经济收入、是否领取残疾证、社区服务完善程度等成为影响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80)郭斌以上海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研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软件得出老年人的年龄、退休前的职业、居住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81)孙欣跃为研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接受者——老年人的主观感受,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以及社区照顾理论出发,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重点探究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对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必要的总结。(82)吕德才选取合肥市市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为切入点研究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效果,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模型,探讨影响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83)

(三)相关研究述评

总体来看,国内外关于居家养老(社区照顾)服务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本书的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研究视角、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等的局限,现有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研究视角多以政府部门、社区和第三方组织机构等外部因素为核心,没有抓住居家养老服务享受者即老年人的主观感受评价。其研究视角过于狭隘,既没有全局观念,也没有考虑到时代和现阶段社会产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相关问题研究时,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对改善现存的问题帮助不大。

二是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居家养老的模式、居家养老的内容及其发展建议和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方面,并且多是以某一地区为例进行研究,并借以国外相关先进经验给出改进建议,缺乏系统性研究。目前,我国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由于经济、文化、地理等环境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环境和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别,所以在借鉴国外经验时,应该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大多从单一角度研究大健康产业及居家养老,即只从大健康产业方面进行研究,或是只从居家养老方面进行研究。极少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二者的契合与互相促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