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0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根源上分析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源与流

百科全书式学者——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人,20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他通晓欧洲多种语言,在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宗教学、教育学、文艺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建树,是公认的百科全书式学者。毫不夸张地说,西方的社会学家几乎是言必称韦伯,韦伯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的引用率,一直处在最前列。

他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运动,曾随德国代表团参加凡尔赛会议,反对签订《凡尔赛和约》,并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此外,他还有专门研究亚洲文化的论著,如《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等,这让亚洲的学者们也逐渐关注到了韦伯,尤其是现代新儒家,在寻求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掀起了一股“韦伯热”,对韦伯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及再研究。

马克斯·韦伯

一、作者生平

马克斯·韦伯1864年出生于爱尔福特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韦伯的父亲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律师,他的母亲信仰基督新教,开明而有教养。在韦伯5岁的时候,韦伯全家移居到柏林,他的父亲开始活跃于政坛,参与了柏林市议会、普鲁士邦议会、帝国新国会等,和他来往交游的,都是政界和学术界的有名人物。这让韦伯从小就受到了高于同龄人的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增加了他的见识,为他一生的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岁的韦伯就读于海德堡大学,和他的父亲一样,专业是法律。后来,韦伯在柏林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从法律史、经济史的交叉点切入,研究了中世纪的贸易公司史,方法是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社会现象与社会发展。这种研究方法一直被韦伯所用,成为他的一种特色。

二、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根源上分析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源与流,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这位百科全书式学者曾患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导致他无论说话、阅读、写字、走路,还是睡觉,都有着极大的痛苦感,使得他的生活和工作都脱离了正常轨道。在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后,他一边使用药物治疗,一边四处游历放松,以缓解身体的病痛。在患病期间,韦伯几乎游历遍了欧洲各国。

病情逐渐好转后在美国的经历对他的思想触动最大。也正是这段经历促使他开始思考新问题,并试图回应这些问题。

当时的美国还是新大陆,曼哈顿夜生活的繁华,让韦伯着迷;芝加哥贫民窟的暴力,也让韦伯震惊。在韦伯看来,美国一方面有着旺盛的经济生命力,熔各种巨大的差异于一炉;另一方面又好像毫不在意那些乱象,政府对铜臭和血腥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这样的美国,是和欧洲不同的社会模式。

韦伯开始思考很多新问题。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冲击了欧洲人作为精神寄托的基督教;在美国兴起的现代资本主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剥离了宗教的伦理意义。西方社会遭遇了宗教危机,人们的精神空洞无着,进而造成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那么,究竟该如何面对这些危机呢?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试图回应这些问题。书中,韦伯没有妄自菲薄、盲目批判,只看眼前的缺陷和不足,而是从根源上挖掘,分析了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源与流。韦伯采用了全新的视角,以基督新教来解释资本主义精神,认为经过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将会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良性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或者说,新教伦理才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第一原动力。

三、研究的核心:哪些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了影响

韦伯通过讨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想要解决怎样的核心问题呢?韦伯在引言中提出了两个疑问,并且自问自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一问:为什么西方社会率先发展出了资本主义精神,而不是在同样有着物质基础的东方社会呢?因为西方文化有独特的理性主义。

第二问: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印度、中国也走上理性化的道路呢?因为西方经过了宗教改革,新教伦理就是去除神秘主义且理性化后的产物。

由此,便引出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最核心的问题:理性化的新教伦理,到底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新教伦理的预定论,塑造了资产阶级的典型人格。

预定论是加尔文派的观点。关于预定论,加尔文曾说:“我们把上帝的永恒教导称为预定,他以此预定他愿意为每个人所做的事。因为他不是在同等条件下创造他们的,所以令一些人得永生,另一些人受永恒诅咒。”意思就是说,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握之中,都是出于上帝无可测度的、绝对的旨意,人绝对不能离开上帝而独立有所作为。作为新教教徒必须做的,就是依靠内心,保持纯洁的情操,勤勉工作,过节欲的生活,从而增加上帝的荣耀,获得上帝的恩宠,最终使灵魂得救。

根据这种解释,韦伯认为,预定论不会引起人的内心焦虑,恰恰相反的是,它还会促进人们积极地工作和生活,把认真的世俗生活推崇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这正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典型人格。

第二方面,新教伦理的天职观,促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态度。

我们现在常说的是职业,在韦伯当时的语境下,带有宗教意味的职业,就是天职。加尔文派认为,上帝赋予了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就要通过忠于职守来保证。或者说,每个人承担自己在世俗中应有的责任,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这就是他责无旁贷的天职。

人们合理地追求经济利益,也是天职。而且,天职没有优劣之分,上帝的神意已毫无例外地替每个人都安排了天职,人们必须各司其业、辛勤劳作,如果好逸恶劳、贪图享受,那是在逃避世俗的责任,就是对上帝的不敬。韦伯认为,正是这样的观念,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中勤勉进取的积极态度。

第三方面,新教伦理的入世禁欲主义,推动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发展。

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是一种入世的禁欲主义,它与传统的、出世的禁欲主义不同。新教伦理反对苦修的自我折磨,主张把追求财富当作人生目的。但积累财富的过程,并不等于追求人生享乐的过程。

当人为了以后穷奢极欲、可以过高枕无忧的生活,而盲目追求财富时,他是不正当的;当人因拥有大量财富而无所事事,沉溺于人生享乐时,他是不道德的。只有通过勤奋工作获得应当的财富,一方面使自己避免经济窘迫;一方面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和他人奉献,才是真正的禁欲。这就塑造了资本主义理性的生活方式,既集中精力于经济活动,又摒弃了过度的经济欲望。

四、研究的对象:新教、资本主义精神、宗教三者与经济的关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对象,一是主张世俗化、合理化、入世禁欲主义的新教伦理,二是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精神气质的资本主义精神。前者侧重于宗教伦理,后者侧重于经济伦理。在资本主义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宗教伦理启发了经济伦理。

第一组关键词:基督教与新教。

韦伯在第一章提出了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讨论了传统基督教与新教在社会中的不同影响。韦伯指出,商界领袖、资本所有者和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工、职员等,大部分都是新教教徒。这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新教教徒比传统基督教教徒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大。

传统基督教是西方社会深层文化积淀的反映,在极长的时间内,传统基督教的教义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在中世纪的欧洲,随处都有传统基督教的痕迹,城镇乡村、街头巷尾,都有耶稣受难像和供着烛光的圣母像,教会更是无处不在。但当具有绝对权威的教会开始腐化膨胀,在巨大的权力之上,就滋生了满足无尽私欲的土壤,罪恶的勾当被堂而皇之地使用。传统基督教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教会与教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终于在16世纪爆发了一场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试图将神秘的宗教世俗化。在这场宗教改革之后,产生了以马丁·路德和让·加尔文为代表的新教,进而有了新教伦理。

韦伯集中分析的对象,正是新教伦理。在韦伯看来,新教伦理有机结合了宗教信仰与市民文化,强调人们要科学、理性地追求金钱,并以宗教情怀,给了人们心灵深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灵归属感。从这个角度说,新教与传统基督教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新教是对传统基督教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新教伦理有三大主张:一是世俗化,将世俗的职业视为上帝赋予的天职,肯定了人们劳动的意义;二是合理化,认为通过正当劳动获得经济利益是合理的,肯定了经济的价值;三是禁欲主义,职业是要理性而非感性的,获得利益是要适度而非过度的,否则便会过犹不及。

第二组关键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韦伯看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构成了资本主义,如劳动分工、货币体系、信用制度、证券交易、官僚机构等制度,在这些制度的影响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生产的方式也更加合理化。在书中,韦伯笃定地说,“贪得无厌绝对不等于资本主义”“相反,资本主义倒是可以等同于节制,或至少可以等同于合理缓和这种不合理的冲动”。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不是贬义词。在这一点上,韦伯与我们更熟悉的、撰写了《资本论》及《共产党宣言》的卡尔·马克思是不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韦伯集中讨论的是资本主义精神,并不是资本主义。从第二章开始,韦伯就说,“资本主义精神”的这种说法,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玄乎,他自己也很难给“资本主义精神”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资本主义精神”是在历史与现实中互相关联的各种因素的复合体。

韦伯将“资本主义精神”定位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精神气质,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目标、生活态度等。韦伯借用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段话,描述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很多特质,如勤奋、节俭、诚实、正义、珍惜时间、讲究信用、行为谨慎、合理谋利等。这些特质不仅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手段,更是社会所必需的伦理。在这些精神特质的影响下,社会组织是合理的,管理模式是合理的,科学技术是合理的,宗教文化是合理的,社会才会有序发展。可以说,正是资本主义精神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使得资本主义有别于以往的那些经济制度,抵制了利用各种特权、以不合理的投机,甚至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的弊端。

第三组关键词:宗教伦理与经济伦理。

韦伯分析了基督教与新教、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在这两组概念中,后者与前者都是递进关系。与之相比,韦伯继续分析了宗教伦理与经济伦理,后者和前者则是并列关系,在韦伯肯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伦理与经济伦理是同等重要的。

韦伯讨论的宗教伦理,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侧重新教伦理。此外,韦伯还关注过中国的儒教、印度的佛教以及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等。宗教伦理只是宗教学的一个侧面,指宗教对人和社会的内在作用,韦伯尤其强调它在西方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中的作用。韦伯讨论的经济伦理,从字面意思看,指的是社会经济生活和经济组织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伦理;从深层内涵看,指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驱力,也就是社会特有的精神气质。

韦伯把经济伦理和宗教伦理合而论之,关键的连接点就是新教伦理。打个比方来说,以新教伦理为代表的宗教伦理和以资本主义精神为代表的经济伦理,就像两个元素一样,原本是分开的,但在历史的机缘下,两者选择性地亲和到了一起,共同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

韦伯对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的关注,以及对宗教与经济关系的讨论,在当时是极具创见的。正是有对研究对象的精准选择,才使得韦伯在解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问题时,能以最大的力度直接切入。

五、研究的思路:假设问题—构建概念—追溯因果—展望未来

韦伯将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以方便研究思路的展开。第一部分,韦伯明确了宗教派别和社会分层、资本主义精神、天职观;第二部分,韦伯探讨了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分析了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这两部分都是论据、论证兼具,最后共同确定了韦伯的论点,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因果关系。

韦伯的研究思路还有着深层的逻辑。他曾在一篇名为《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中,总结自己的四步研究法,即假设问题、构建概念、追溯因果、展望未来。

  • 第一步是假设问题。在第一章,韦伯大胆假设,指明了资本主义精神、天职观、禁欲等关键概念点。
  • 第二步是构建概念,在第二章,明确了何为资本主义精神。在界定的过程中,韦伯使用了对比法,在多方面将自己认可的资本主义与旧的经济制度相互比较,以评判优劣,突出了资本主义精神的特质。
  • 第三步是追溯因果,在第三章到第五章,韦伯以历时性的考察,分析了新教多个分支的发展脉络。韦伯把研究焦点集中于新教伦理对社会的影响,认为加尔文派更系统化、理性化,也更容易擦出资本主义精神的火花。
  • 第四步是展望未来,韦伯希望自己的研究更有启发意义,但他确实也没有说过,未来的资本主义精神究竟会走向什么方向,会变好还是会变坏。后来有学者批评韦伯的摇摆不定,其实这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韦伯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言之凿凿地预言未来。

六、拓展阅读

(1)《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著

(2)《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著

(3)《法律社会学:非正当性的支配》/马克斯·韦伯著

扫码获取附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