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我的1949(“城市红色记忆”丛书)
- 刘未鸣 韩淑芳主编
- 3527字
- 2022-06-23 11:15:23
吴有恒、欧初:战斗在广东腹地的粤中纵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战斗在广东腹地——粤中区的一支游击部队。粤中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划分的七个战略游击区之一,位于广东中南部,面积约27000平方公里,在乡人口约468万。其中东南部的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等县是全国著名的侨乡,西部和中部有云雾山脉、天露山脉,东北部有皂幕山,北靠西江水道,中有广(州)湛(江)公路贯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高举红旗坚持斗争
粤中区人民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1924年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粤中区特委又建立了抗日武装,领导粤中区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6月,粤中人民抗日武装,遵照“双十协定”和东江纵队“北撤协议”精神,抽调部分团以上干部参加东江纵队北撤,大部分指战员复员,留下140多名武装骨干,分散在新兴、恩平、阳春和高明、鹤山等山区及台山、阳江沿海隐蔽。
随着全国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在华南地区大肆推行“绥靖政策”。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我分散坚持斗争的人员,以三五人、十多人为单位,组成短枪武工小分队,做群众工作,“惩奸特、打坏蛋”。到1946年底,粤中区坚持斗争的武装人员依然保存110多人,为后来粤中区恢复武装斗争准备了骨干力量。
1947年2月,中共粤中区特派员谢永宽根据中共中央及中共广东区党委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通知及决定,做出了恢复粤中区武装斗争,“实行小搞,准备大搞”的具体部署:立即动员原复员的部队人员归队,组建新的武装部队,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开展以“反三征”(反征兵、反征粮、反征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斗争。与此同时,从各地抽调武装骨干组成了两支基干队,挺进三罗(罗定、云浮、郁南三县统称)的南部和北部山区,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国民党反动派害怕粤中区的革命烈火猛烈燃烧起来,赶忙扩充省县保警和地方反动武装,并于11月底,指派国民党军二十六师师长余程万,率领1600余人,对我滨海游击区进行为时一个多月的连续“扫荡”。粤中区人民武装,采取机动灵活战术,利用山区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敌周旋,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并恢复和扩大了一批游击区,建立了一批活动的点和线。
抓住时机放手发展
194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不断取得胜利,中共香港分局指示“应该迅速抓住有利时机,大胆放手发展”。并决定,将粤中区与南路地区合并,成立粤桂边区党委和临时军委,粤中区成立广南分委和军分委。分委书记冯燊,常委吴有恒、谢创、欧初;军分委以冯燊为主席,吴有恒为第一副主席,欧初为第二副主席。广南分委既在组织上属粤桂边区党委领导,同时又直接向香港分局负责。粤桂边人民解放军遵照香港分局的部署,组成东征支队800余人,在粤桂边地委常委兼政治部主任欧初率领下,进军粤中。历时一个月,穿过11个县,行程1000多里,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冲破敌人的围堵追截,于5月3日胜利到达恩平县的螂底圩,壮大了粤中区武装斗争的力量和声势。
1948年4月18日,三罗地区党组织,在民主人士郁南县参议长李光汉的支持下,发动了郁南武装起义,起义部队200多人与我“云浮人民自卫大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三罗总队,紧接着广阳地区、新高鹤地区、滨海地区都相继扩编了人民武装。
粤中区人民武装的迅猛发展,在敌人后方扩张一军,使国民党广东的反动头子宋子文大为惊恐,匆忙调兵遣将,将粤中区内的敌人兵力由原来的3000余人猛增至近万人。并依仗其兵力优势,实行“重点驻扎,穿梭扫荡,乡乡钉点,配合重点进攻”, “围剿”我粤中部队。中共广南分委和军分委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方针,深入发动群众,选择有利时机集中兵力打袭击战、伏击战。在粉碎敌人的第一期“清剿”计划之后,又粉碎了第二期“清剿”计划,使游击区逐渐向平原地区伸展,作战水平也不断提高。1948年8月26日,我广阳支队第七团与三罗支队主力连共150多人,协同作战,夜袭新兴县船岗圩守敌,全歼该县一个自卫中队,俘敌正副分队长以下40多人,缴获机枪两挺。9月30日,军分委又集中300多人,于新兴、高明县交界的布辰岭伏击前来“扫荡”的省保安十四团一个加强连,全歼该敌121人,缴获机枪9挺,取得重大胜利。粤中区人民武装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1948年10月,军分委所辖的部队已增至2300多人,建立大小游击区10多块,在领导群众斗争中,组织民兵队伍近1500人,建立乡、村农会100多个,会员5万余人,为建立和扩大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扩大主力部队,建立广南根据地
1948年10月中共广南分委根据全国胜利发展的形势及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精神,提出了建立广南根据地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军分委积极扩大主力部队,并将主力部队由内线作战逐渐转到外线作战,“拔钉子”,清除敌据点。12月,香港分局决定将广南分委、军分委改为粤中分委、军分委,直属香港分局领导,1949年初,粤中军分委率领新组建的独立一团和三罗支队共1500余人,进军三罗。经过两个月的战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解放云浮、罗定县边界的一批据点,摧毁敌乡公所38个。特别是连州之战,挫败敌保安十四团、十九团和三县地方团队共1700多人的进攻,给敌军以重创。这次进军,打出了我军的威风,扩大了我党的政治影响。当我军进驻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的家乡罗镜镇时,其亲属遵照蔡将军的口信,将收藏在家的轻重机枪8挺,长枪近100支,手榴弹4000多枚,子弹5万余发等一批武器捐献出来,加强了我军的装备。此次进军,还建立了粤中区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罗定县人民政府,使三罗地区相隔近百里的桂墟、富林两个游击区连成一片。
同年4月,军分委回师广阳,将独立一团兵分两路,由欧初率领的一部,南下滨海,与滨海总队相配合,捣毁敌据点二三十处,缴获轻重机枪21挺,步短枪2600多支,使大隆洞、葵田山、紫罗山等根据地连接成片。由冯燊、吴有恒率领的另一部与新高鹤总队联合行动,取得了奔袭金岗墟,歼敌一个地方营的胜利,巩固和扩展了新高鹤纵横百里的皂幕山区游击根据地,实现了“饮马西江”的目标,部队扩大到5个独立营。广阳支队与上述军事行动互相呼应,在本区内向敌人发动了“春季攻势”,使天露山周围的游击区连成一片。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在4月1日的贺电中特别嘉奖“粤中健儿驰战西江南岸,三罗频捷,高鹤扩张,顿使敌伪胆寒,兵民振奋,我军机敏英勇,至足嘉许……”
到1949年6月,粤中区各地游击根据地已经形成,并加快向以天露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发展相连接。同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粤中临时区党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区党委由冯燊、谢创、吴有恒、欧初等八人组成,冯燊为书记。粤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政委冯燊,副司令员欧初,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谢创。纵队下辖三个支队、一个总队和一个独立团,共6871人。这个时期,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即不失时机地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做好以团结华侨为重点的团结各阶层人民的统战工作;发动群众,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从而使广南根据地的建设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为迎接南下大军解放广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解放全粤中
1949年夏,渡江南下的野战大军,以破竹之势直指华南。粤中纵队在7、8、9三个月中,对敌作战86次,消灭了区内大部分地方反动武装,解放人口240万,控制了广大农村,形成了对县城和较大城镇的包围态势,做好了配合野战军进入粤中作战的准备。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我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即兵分数路进入粤中,追歼向粤西方向逃窜的刘安祺兵团。粤中纵队,一面率领部队配合堵截、围歼逃敌,一面动员党政军民投入支前工作。
10月17日,粤中纵队在鹤山县宅梧堵截并迫使敌九十一师3000余人向我投诚。19日我纵队在鹤山县金岗圩,与四兵团第十五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吴有恒司令员率领第二支队于10月25、26日,配合四兵团子阳江平岗、白沙一带对刘安祺兵团发起围歼战,全歼该敌4万余人。我粤中纵队还策动了敌广东省保安司令部暂编第二纵队1000余人,于10月22日在江(门)会(城)起义。11月初,粤中纵队在三罗地区击败敌二二四师及当地反动武装对郁南县都城镇的反扑, 11月下旬,粤中全区获得解放。
在四年的解放战争中,粤中纵队由100多人发展到16000多人,对敌作战共360多次,毙伤俘敌近3000人,争取敌军起义20多起,1000余人,迫使敌军投诚30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最后配合南下野战军完成了解放粤中区的光荣使命。二野四兵团首长陈赓、郭天明等在给吴有恒、冯燊等党政军负责人的致谢电中说:“此次围歼白匪战役中,粤中、粤桂边军民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全力支援前线,自动缴献粮草、抢修桥梁……抢运伤员……主动配合战斗,充满手足情谊,大大减少了我们作战的困难,有力地保证了前线的胜利……”对粤中纵队协同作战和支前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文选自《敌远后方游击战争·粤桂湘地区》,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