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在创业的路上,有无数为梦想而努力的“拼二代”,孙林就是其中的一员。

孙林的父亲是镇中学的一名普通校工,母亲则是家庭主妇。父母对孙林的期望很高,一直希望他能够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再找个好工作。不过孙林并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发展下去。在读高二的时候,孙林就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当他的同学为了高考心甘情愿地将头埋在高高的书堆和卷子里时,孙林连坐都坐不住,他对学习真的是一点都不感兴趣。本想混到毕业,但是他认为那样纯粹是浪费时间,与其毕业后托人找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如早点走出校门到社会上,通过努力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打定主意的孙林不顾父母的反对,高二还没有读完就跑出去自谋生路了。他去煤场打工,发现不但累而且危险;又去理发店做学徒,但没坚持多久就不想干了;他尝试其他工作,也总是半途而废。闲暇时,孙林总是在想:什么工作不累呢?别看书读得不好,这个问题孙林倒是很快就想明白了:自己有兴趣的工作不累。为了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他跑去和别人学起了汽车维修。他泡在汽车堆里,每天把自己整得脏兮兮的,但奇怪的是孙林并没有感到累,反而越干越起劲。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为了干好这一行,孙林报名参加了一个培训班,从培训班出来后他又去大汽修店、4S店等做学徒,这一学就是五年。在这五年里,他不仅学习了许多汽车维修技术和汽车美容知识,还学会了如何管理员工。尽管每天只能啃馒头、吃白菜,但他却甘之如饴。偶有休息的时间,他还会跑到新华书店去看相关的专业书……孙林自己都不敢相信曾经那么不爱学习的他现在竟然能如此沉得住气,静下心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磨炼了一段时间、积攒了一些钱之后,孙林终于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汽车美容店。孙林很激动,看着小小的店面,他生平第一次有了强烈的成就感。后来,他开店的地方因为要修高架桥,不得不搬迁,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他重整旗鼓,选好新址又开张了。这次的店比上一次又大了一些,孙林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凭着他这些年积攒下来的技术和人脉,孙林的汽车美容店很快就顺风顺水地做了起来,他肯吃苦、技术又好,顾客们都很喜欢他,并且不断地介绍新客户到他店里去。三年后,孙林开了第二家汽车美容店。

孙林现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板,员工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30多个,月收入平均十万元左右,父母也被他接到了城里。面对他人的羡慕和称赞,孙林明白这一切都是兴趣带给自己的。对于成功,孙林朴实地说道: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仅不会感到累,还能重新认识自己。这就是一个普通青年的成功之道。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为我们做好一件事情提供充足的动力。但正如最好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却不一定个个出类拔萃一样,许多事情人们即使有兴趣也不一定能做得好,同样地,能够做好的事情也并一定是因为人们兴趣所在。兴趣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兴趣本身,而在于它的存在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哈佛商业评论》中有一篇广受欢迎的文章《你事业的上限究竟在哪里?》,其中提到要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所成就,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

兴趣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呢?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兴趣的好处在于激发我们的热情。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是在生活中面临世俗的干扰和诱惑时,因为有了兴趣的存在,我们才有了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动力。这个时候,我们能更清楚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声音让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兴趣就是这样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

在了解了兴趣的好处之后,我们只需要付诸实践——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可以了。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得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是一个真正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存在一定的误区,还有些人压根儿就不明白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在此,有专家提出三点建议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

1.多尝试,积极把握各种机会。只有尝试得多了,我们才可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最爱,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2.把兴趣和才华分开。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也不要因为做得不好,就觉得它不应该成为自己的兴趣。兴趣之所以能够成为兴趣,纯粹是因为我们从心里由衷地喜爱它,它能够让我们产生满足感,为我们带来快乐,即使做得不好,我们依然十分渴望重复做这件事情——这也可以是我们衡量自己对某件事情是否有“兴趣”的一个标准。

3.客观。在确定自己的兴趣时不要将社会价值观、父母的期望、朋友的影响带入判断。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只有亲身体验后才知道是兴趣还是憧憬,不要将他人的兴趣当作自己的兴趣。

还是那句话,兴趣不一定是自己的职业,它与天赋也没有关系。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不是为了取得某种成就,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丰富自己。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吧,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而那个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