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80,春节_故乡的社火

80,春节_故乡的社火

我的故乡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稀少,但故乡每逢春节,都要耍社火。从初三耍龙开始到正月十五大规模社火比赛。

农历正月初三,村民们把“先人“送到坟上,村里就开始发动组织村里的乡亲们耍龙了。

年初三的早晨,我还在被窝中做着美梦,梦中全是昨晚放炮的热闹场景,“咚咚锵、咚咚锵”有锣鼓声。声音越来越近好像就在屋外,接着,又是一阵阵的呐喊声。我知道是耍龙的来了。一轱辘跳下床跑出屋子,来到村头,眼前出现了一队穿着花花绿绿扭跳着的队伍,有4个人抬着一面大鼓,锣鼓手正卖力的敲打着,两个人在旁边敲着锣,一条黄龙一条红龙在人头顶飞舞,一会儿高高扬起威然的摆动,一会儿低下头从另一条龙身下钻进又钻出,两条龙追逐着、扭动着,随着“咚咚咚”的鼓声,追逐着领头人手中的黄绣球,舞龙的小伙子们手持支棍上下左右翻飞,脚下紧跟鼓点小跑,头上脸上热汗淋漓,舞到精彩处人群便发出叫好和鼓掌声,他们沿着村路舞走,这是耍龙第一站是“夸街“,就是在本村的大小土路上游行,“啪啪啪…..”一个人拿着一串鞭炮向人群的脚底扫去,人群向后退去,场地大了一些后面的另两条龙慢跑着进入了空地舞动起来。车上的人全身黄衣,头扎黄巾,鼓声、锣声、镲声用力的敲着,像是非要把前面的龙队比下去一般,这是要PK呀。前面龙的声音刚一弱下来,一些调皮的男孩便顺势笑着叫着从龙肚下钻过……

耍龙第二站逢家门必进。经过谁家门,谁家就要放火炮,事主家要送喜钱,敬烟,喝水,招待吃饦饹子,以示对耍龙人的欢迎和尊敬,耍龙的人举着旌旗绕院子转一圈,抬着龙进屋,高喊一些好听的祝贺词,以求得新年风调雨顺,家道兴旺!“

耍龙第二站,就是到外村去耍,也叫交流“出庄耍“,到那个村去耍,那个村的社火就到我们村里耍,远远的看耍龙的队伍来了,隐隐约约的能听到鼓声,只要有人喊一嗓子“耍龙的来了”,全村老少爷们就呼啦一下冲出家门,围拢过来。村与村之间互相交流,礼尚往来,两个村的交谊就深了,两村人之间的交情也更密切了,这个活动一结束,媒婆子掂着小脚就忙活起来了,拉纤保媒好几对,正月十五就有定亲和结婚的了。

转眼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那会儿是没有元宵可吃的,见都没见过,但红火热闹真不少。规模最大的就是耍社火。

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一项自演自娱的活动。它来源于人们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农耕文明也发展了农耕文化,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娱人娱节娱会的文艺表演活动。

我的老家中卫沿袭了河套地区的农耕文化。自古以来,逢大年、逢大喜、逢庙会必耍社火。扎草龙,绣麻狮,张船(张:方言指用布做旱船),打高跷(打:方言指制作)、捏面具(用泥巴拍大头娃娃,也叫大头弥乐佛)、张鼓、制作锣鼓钹,等等。有些成了当地出名的文化,如皮影戏,沈桥的狮子,跳端公舞等。

中卫人耍社火,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整个社火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戏曲,杂艺在内的综合性文艺演出。节目繁多,包罗面广,传统排练的社火主要有耍龙、耍狮子、耍毛驴子、跑旱船、推榔头车子、打腰鼓、踩高跷、扭秧歌,耍大头弥乐佛,猪八戒背戏妇,弄拗杆老爷,跳单鼓子舞(巫师的一种舞蹈)等形式。表演精彩,引人入胜。社火内容广泛,还有些文戏,如《张连卖布》、巜绣荷包》、《三娘教子》、《人面桃花》、《华亭相会》、《十二月花》、巜李彦贵卖水》等等。有的社火富有神话传说,有的社火反映民间奇闻和历史故事,有的社火表现社会风尚和人间美景,等等。通过民间彩排社火、耍社火,赋予人们更多的对社会的认识和认可,扬善弃恶、鞭打丑陋;歌颂仁义,遵守孝道;崇尚文明,祁盼福祉;充分展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心愿。

我们村里也组织秧歌队,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敲锣打鼓出来表演,平时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这会儿化了妆,浓妆墨彩,扮起了《西游记》师徒四人,形象是有些夸张,甚至故意做丑,但幽默诙谐,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各公社要举行各村参加的社火大赛,选择好的节目代表公社参加正月十五的县城社火表演。

15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各公社的社火队舞狮队耍龙队纷纷汇聚了县城,东西南北4条大街挤得满满的。路两边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社火一开场,先是引场子,是由举高梁梁伞把式领头,然后各种手持道具的演员依次跟上走圈圈,锣鼓声和火炮声震天响,场子越引越大,队伍越来越多。

“咚……咚……咚…..”龙队刚走,整齐划一的太平鼓队来了。清一色的壮年汉子,他们排着四列纵队,全身黄衣黄巾,腰扎红稠,鼓拉在车上,小鼓挂肩上,鼓身漆面大红,上刻黄龙,伴随着一定的节奏一起敲鼓,场面壮观,鼓声低沉,非常震撼。

秧歌队过来了,挑选的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漂亮的姑娘,清一色的帅男俊女,边走边扭,媚妖动人,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少年轻小伙子和姑娘眼珠子睁的大大的,盯着这支队伍在寻找自己心仪的对象。中卫秧歌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它不同于东北大秧歌和陕北秧歌舞,表演以扭和逗为主,并穿插着人物扮相和故事。

接着是跑旱船、推榔头车子、耍大头弥乐佛,猪八戒背戏妇的队伍过来了,领头的是我们村的杜大肚,人称净坛食者,他人高马大,尤其是那高高的肚子像怀孕了一样,他扮演着猪八戒背媳妇,那肚子真的和猪八戒有一比,倒也惟妙惟肖。崔三光葫芦脑袋上戴了个梳有老太太发髻的假发,耳朵上吊着一红一绿两个尖辣椒,身上穿着一件大褂子,长过膝盖,手拿一根长烟袋,两个肩膀抖着,扭得浑身都是点儿。杜大肚,王队长,蛇狼,邱三扮了一出《西游记》,几个人按角色戴了面具,各拿着金箍棒、钉耙等,杜大肚还做了两个猪耳朵和一个长嘴,最好笑的是猪八戒背媳妇。

“锵锵…..咚咚咚…..”一队五颜六色的巨人队伍也来了,它们身穿各种奇怪又艳丽的古代服装,按各自的角色踩着高跷,衣大袖长的在人们头上舞着,期间有那水平高的小丑高低跳跃,一会围着旁边的姑娘转转,一会有掏出把扇子从后面拍下老头,引得观众们哄堂大笑,他便又像得意、又像不好意思似得颠颠的跑了......

这边高跷的队伍还在演,后面精彩的沈桥舞狮又开始了,沈桥的狮子在整个宁夏都比较出名,这是整个社火的重头戏。

纯朴和憨厚的村民们,在忘情的社火狂欢中,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融汇成了涓涓细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地流淌着,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