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奇心的秘密
- (美)马里奥·利维奥
- 2515字
- 2022-06-10 14:22:53
第二章
一个好奇的人——达·芬奇
今天,达·芬奇留给我们的印象可能在乔尔乔·瓦萨里的两个简短的句子里得到了最好的概括。瓦萨里是非常出名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的作者,在达·芬奇去世时,他只有8岁。瓦萨里满怀敬意地写道:“除了怎么称赞也不为过的形体之美,他的举手投足间有着一种无尽的优雅。他拥有如此伟大的天赋,且使之臻于化境,因此,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他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对此,我只能稍加修正为:“他拥有如此伟大的天赋和好奇心,且使之臻于化境。”
当瓦萨里开始详述那些杰出的品质时,他特别强调了达·芬奇的伟大才能,即能够在异常广泛的诸多学科中迅速地学会新的东西。“在算术领域,他在学习了仅仅几个月之后就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他不断地向教他的老师提出各种疑惑和难题,常常使其手足无措。他只稍稍留意了一下音乐,就下定决心要学会演奏竖琴。因为他天生有着高贵且优雅的灵魂,所以伴着那些乐器,他即兴创作,唱起歌来如同仙乐。”在这些赞誉之下,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很多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达·芬奇的数学笔记中实际上包含着不少令人尴尬的错误和疏忽,比如求根方面的知识。此外,达·芬奇不懂希腊文,甚至读拉丁文也很费劲,往往需要知识渊博的朋友相助。表面看来,这样两个特征,即令人难以置信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令人困惑的基础教育方面的缺陷,似乎很难和谐并存。不过,我至少要从两点出发对此加以解释。第一,达·芬奇接受的早期教育是相当初步的,而当他在佛罗伦萨进入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的画室做学徒时,他接受的是成为艺术家的训练,而不是成为科学家、数学家或工程师的训练。在那里,他学会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辅之以绘画和雕塑方面的技巧,还有某些几何学和力学的实用规则,以及脑力劳动所需要的那些训练。没有人会预见到,以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开端为基础,达·芬奇会成长为文艺复兴时期通才的理想典范。他最终获得的所有学识,看起来几乎无所不包,那都是他通过自学或者从生命后期不懈的实验与观察中获得的。事实上,正是因为他没能掌握古典学术,达·芬奇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们会屈尊俯就地用他自己的话把他描述为“一个没文化的人”或者是“不怎么会阅读的人”。不过,达·芬奇自己倒是很快补充道:“那些只会学习古人的作品,不会学习自然的作品的人只是自然的继子,而不是她的亲生儿子;自然才是所有伟大作家的母亲。”作为对批评的公然藐视,他继续说道:“虽然我不像他们那样,可以引经据典,但我的依据是更伟大、更有价值的东西,即经验,她是那些大师们的女主人。”毫无疑问,达·芬奇是“经验之门徒”的典型代表。
此外,瓦萨里还给我们提供了第二条线索,或许可以解释达·芬奇的教育中相互矛盾的方面。“他下定决心要学习许多东西,不过,开始学习之后,他又放弃了。”换句话说,在他学习的许多领域,达·芬奇并没有坚持下去。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困惑:为什么达·芬奇会放弃那些他一开始表现出极大兴趣的主题?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能够使我们洞察达·芬奇那由好奇心驱动的大脑是怎么运作的,后面我还会提及这一话题。
简单地说,达·芬奇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在1503—1504年的部分藏书目录就包括了不少于116本书,涵盖主题之广泛令人震惊。它们包括解剖学、医学、自然史,还有算术、几何学、地理学、天文学,以及哲学、语言学、文学,甚至还有宗教方面的文章。据说,他看重经验远甚于阅读——事实上,科学史学家、达·芬奇研究专家乔其奥·德·桑蒂拉纳就有一篇名为《达·芬奇和他没读过的那些书》的演讲。
在达·芬奇的个性中最令人迷惑的方面之一就是,在分析大自然的秘密时,他充满同情的审美感受和冷静的、超人类的敏锐目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1527年(距达·芬奇去世仅8年),物理学家、历史学家保罗·乔维奥使我们得以一窥达·芬奇所持的非常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科学和艺术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联系。乔维奥写道:“达·芬奇……为绘画艺术增添了无上的光彩。他认为,对学习绘画的学徒来说,掌握高贵科学和自由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展示达·芬奇独特的方法,乔维奥连着讲述了这位大师从事的许多科学活动,它们都和绘画联系在一起。“光的科学对他来说是极度重要的。为了能够符合自然规律地画出由脊椎神经活动支配的四肢关节的变化……他在医学院解剖罪犯的尸体。”
乔维奥的报道很正确地抓住了重要的事实,在其早期的工作中,达·芬奇把自然当作他的艺术的仆人:为了使他的艺术表现尽可能地准确,他观察自然世界。不过,在他的晚年,艺术则成了他从事科学调查的得力助手:他使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能力去观察自然现象,试图找出它们产生的原因。
比瓦萨里早20年,乔维奥也提到达·芬奇明显没有能力完成预定的工作,或者说他缺乏兴趣来做完他的某些项目:“不过,虽然他花了很多时间对他的艺术的附属分支进行细致的研究,但是他只能完成很少的一部分工作。”即使是在他生前,达·芬奇喜欢中途撒手不干的特点就已经广为人知。当教皇利奥十世听说达·芬奇还在纠结于清漆的各种配方,而没有动手画画时,他抱怨说:“唉!这个人干不完任何事情,因为在开始工作之前,他就已经在想着结束的事情了。”
对达·芬奇来说,每一幅画都是一次科学实验,无论是在正确地表现绘画的主题方面,还是在实际的绘画过程方面。同时,这也是一种好奇心的练习。“学习艺术的科学,学习科学的艺术,学会观察。”他这样说。就绘画技术的实际表现而言,他的许多作品,比如《最后的晚餐》,都没有完好地保存下来。很可能在达·芬奇生前,这幅画就开始从墙面剥落了。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说,《最后的晚餐》是一次彻底的成功,一幅出类拔萃的杰作。它体现了他对视角的出色研究,以及对光影的有效运用。人们甚至能够观察到耶稣的话带来的情绪波动正在扩散。他说的是:“你们当中的某个人将要背叛我。”通过仔细观察水中波浪的扩散,达·芬奇学到了这一点。
不过这里又出现了另一个矛盾。同样是这个人,他有能力巧妙地捕捉人类最微妙的心情和情绪(还可参见《圣母子与圣安妮》和著名的《蒙娜丽莎》),却几乎从未在其浩繁的写作中透露半点个人感受。如果达·芬奇像对外部世界感到好奇一样,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感到好奇,那么他选择的是把世人挡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