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象形语言的特点

4.1 象形语言概述

通过第二章的论述分析我们知道,人的五种不同感知得到的经历通过像音关联、音音关联、味音关联、嗅音关联和触音关联使相应的发音能被“理解”而成为语言的词汇。并且,为了通过不同感觉来认识同一个事物,感觉之间的存在着联通即“感联”。在感联的过程中,视觉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被作为确认事物存在的依据,而其它感觉通常用于确认基于视觉确定的事物的属性。因此,在语言的上述关联中,像音关联是各种关联的核心。像音关联的词汇还经常用来修饰其它关联词汇所对应的感觉。因为感觉之间感联的存在,不同关联的词汇之间串联或排列起来,形成了可以被理解的句子。由此,“语言”得以形成。而当我们需要把很多语句概括成一个名称时,我们实际是把一个复杂的“景观”与一个“概念”对应起来而获得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在人快速理解语言的过程中,各种感觉与语音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类”的观念允许了图像记忆的模糊性,语音能被理解为语言仍然是由于这些关联特别是“像音关联”所起着的作用。作为概括,我们把语言主要表示为“像音关联”。

另一方面,语言的语音所对应的文字经过了“象→形”的不断抽象演变逐渐成了今天的样子,由最初类似图画的形式发展成现在脱离图画的形式。文字的形成过程可被理解为由“象”之“像”到“形”的抽象过程。我们把“像”用它们的来源“象”概括,将文字的字形与语音的音形用“形”来概括,从而可以将广义的语言内的关系理解为事物对象与语音文字之间的象形关系,即“象形语言”所表达的涵义。

很多时候,我们将语言文字分开看待,这时的语言是指狭义上的语言。语言和文字都是基于“象形”关系而成为可能,即被人理解而有意义。文字作为一种形式,需要先与语言联系起来,再通过语言与事物联系起来。只不过,当人们默读理解文字时,语言这个中间环节是在头脑中完成而看似被省略了。实际上,语言仍然在文字与其对应的事物之间充当着必不可少的桥梁。从人主体感受来说,语言的语音并非是一种必须基于视觉的抽象才能有的“形”。毕竟,当我们说“形”时,它也是基于视觉的。语言由两部分构成:语言的语音部分由声音构成,语言的语义部分则对应着相应的事物。如果我们从第二个主体的角度观测第一个主体即使用语言的人,即从“相”的角度,TA可以通过现代的探测手段将第一个主体的语言之语音以波形的可见形式呈现出来。因而,语音部分就可以被认为也是某种形式,即“形”。而语义所对应的事物则是“象”。由此,我们也可以说语言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象形关系。

通过“象形”关系的归纳,语言和文字或者说广义语言的内在关系得到简化,使我们便于分析和看待语言的特点以及它与知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