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质企业与中国经济升级
- 李锋
- 4665字
- 2022-05-30 18:33:43
序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核心是促进经济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成为新阶段的主要任务。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升级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2014年2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提质增效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要加快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首次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概念,之后又多次对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远近结合,在有效应对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实施好扩大内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等战略,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2014年8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全球研究理事会2014年北京大会开幕式致辞时强调,持续下好中国经济这盘棋,实现升级是方向,这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为此我们要弘扬求真探源的科学精神,尊重个性、宽容失败,支持科研工作者在探索中获得更多原创性、基础性的发现和发明,让创新成为中国发展的强音、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的强大动力。促进中国经济升级,契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重要经济方略。
中国经济升级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考量。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升级是经济发展的体制升级、方式升级、动力升级、福祉升级,放弃唯GDP论,推动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创造产品附加值高、发展质量好、能够支撑人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的发展模式。从中观层面看,中国经济升级是产业升级,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升,从产业的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延伸,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微观层面看,中国经济升级是企业升级,通过提升企业的经营规模、生产率、自主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打造世界级的企业和品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中国经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升级离不开微观层面的升级,微观升级是基础,只有实现企业升级才能更好实现产业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体制升级、方式升级、动力升级、福祉升级,最终实现中国经济升级。
中国缺乏推动经济升级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是全球大型企业的知名榜单,2014年,中国上榜企业数量依然保持增长态势,总数达到100家,仅比美国上榜公司数量少28家,差距进一步缩小。在看到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的数量不断攀升,但与其他国家上榜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多数还不是世界级的企业。中国大陆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的95家企业平均利润为32.2亿美元,低于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利润(39.1亿美元),与美国上榜128家企业的平均利润62.4亿美元相比,差距更大。相比利润,生产率更是需要深远考虑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员工的平均数量是美国的1.5倍,说明中国上榜企业人均盈利能力与美国上榜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与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上屡创新高、跻身世界第二的辉煌,形成巨大反差的是,2001~2013年,世界品牌价值咨询机构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最有价值100个品牌排行榜中,均没有中国品牌入选;直到2014年才有中国企业华为入选,且仅此一家。2013年8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指出,中国出口商品中大约90%是贴牌产品,制造业品牌国际化进程缓慢。世界级企业缺乏,不仅是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经济难以实现升级的根源。此外,《巴伦周刊》评选出2014年度最受尊敬的100家公司,上榜中国企业仅有中国移动、腾讯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移动位居第96,腾讯位居第97,中国建设银行位居第99。《福布斯杂志》列举了中国企业排名靠后的四点原因:一是中国企业还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二是中国企业采用创新的商业模式遇阻;三是中国企业还未发展出现代化的资本运作思维;四是中国企业缺乏透明的会计系统。
中国经济升级的现实要求与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研究主题存在理想的契合点。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在巩固基础、增强底气上,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进入21世纪以来,依托“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国际经济研究突破了原有同质企业假设,以异质企业的视角分析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随着分析对象由产业向企业转变,也把政府治理经济的重点由中观产业转向了微观企业。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比较优势的新来源——异质企业,该理论分析了异质企业如何在对内销售与对外出口、对外出口与对外投资之间进行选择,阐述了异质企业的自我选择如何产生贸易利得。该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升级的抉择难题。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缺乏、资源消耗多和环境成本高等弊端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批评的焦点,中国经济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弊端,中国经济升级的紧迫性空前高涨。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通过价格和收入双重效应使中国出口的外部需求大幅萎缩,倒逼经济升级,长期以来对外贸易采取出口导向、大进大出、低成本和低价格竞争的策略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世界范围不断增强,作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我国也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最大目标,各贸易伙伴屡屡发起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而且,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保护国内市场,也纷纷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调查。贸易保护主义频频针对中国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企业如何升级以及我们的经济如何升级,是困扰当前理论界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引入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的框架,从这一视角给出思路和回答。
中国少数企业发展成异质企业给本书写作带来了启发。异质企业是指具备较高的生产率、较大的规模、较多的人力资本以及较高的技术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等异质性特征的企业。中国部分企业通过创造和提升企业异质性,不仅使企业成为异质企业或竞争力更强的异质企业,还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升级。首先,部分企业通过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成为竞争力更强的异质企业,促进了中国经济升级。2006~2010年,在连续5年对北京纺织服装行业10家自主品牌出口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主动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的企业出口增长较快,利润率增加明显。企业通过品牌经营创造和提升了企业的异质性,成为异质企业,形成了更大的竞争优势,推动了生产要素向异质企业集中,进而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升级。其次,部分企业通过扩大规模,成为异质企业或竞争力更强的异质企业,促进了中国经济升级。对一些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抓住机遇进行投资并购和企业联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向异质企业集中,进而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再次,部分企业通过实施产业链经营,成为异质企业或竞争力更强的异质企业,促进了中国经济升级。在研究北京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积极提升企业产品及配套服务的整体提供能力,成为竞争力更强的异质企业,不仅推动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还推动了经济升级。最后,部分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了中国经济升级。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部分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强了企业的异质性,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为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而主动采取的创造和提升企业异质性的行为虽然数量不多,但代表性很强,使企业成为异质企业或竞争力更强的异质企业,将在促进中国经济升级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的关键在于培育更多的异质企业。中国经济升级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实践,需要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升级。而从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入手研究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对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从动态的角度看,研究我国企业如何创造和提升企业异质性以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的意义就更大了。如果把企业异质性的创造、维持和再创造理解为一个动态过程,即企业的异质化,那么从企业创造和提升异质性角度阐述中国经济升级的路径选择,可以把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理论内在化,增强理论的解释力。本书选取“异质企业与中国经济升级”作为主题,正是试图阐述异质企业与中国经济升级的内在逻辑,研究异质企业促进中国经济升级的行为选择,分析创造和提升企业异质性的资源重置效应,以给出一个异质企业视野下中国经济升级微观机理的综合分析框架。同时,中国经济升级以体制升级为前提,以动力升级为基础,以方式升级为核心,以福祉升级为宗旨,通过释放改革的红利、挖掘内需的潜力、激活创新的活力、深化开放的推力、发挥区域的合力,形成促进经济升级的新动力,培育更多依靠内需拉动、创新驱动、绿色推动、区域互动的经济发展新方式,使经济质量和效益、居民就业和收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有效提升,逐渐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升级。中国经济升级是以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经济量变逐渐发展到经济质变的过程,是对现有经济发展版本的继承与发展。本书将把国际上最新的异质企业理论与中国经济升级实践结合起来,以异质企业这一独特的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升级的微观基础,为中国顺利实现经济升级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