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初期的朝局
英宗8岁即位,无法亲政,这对朱元璋确立的皇帝独裁朝政体制构成了严重冲击。当时群臣提出的首个方案是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这一提案也符合张太皇太后在仁宣时期的政治地位。张氏十分精干,甚至仁宗得继帝位,也与她的扶助有很大关系。朱棣一直对太子很不满意,多次想将他废黜,最终未改易储君,与张氏十分贤惠,甚得成祖夫妇喜爱有很大关系。“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太子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仁宗即位以后,张氏虽不干政,但在朝廷舆论中,威望甚高,“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仁宗暴卒后,张氏居中筹措,保持了政权的稳定过渡,不仅严防汉王朱高煦夺位,为宣宗登基铺平了道路;而且在宣宗即位之初,张氏仍参与政务,“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5]待宣宗熟悉朝政后,张氏才退居后宫,不过仍洞察朝政。
但朱元璋在开国之初,便颁布了严禁后宫干政的祖训:“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6]因此张太皇太后以“非祖宗家法”为由,明确拒绝了垂帘听政这一建议。但由于英宗年幼无法亲政,皇族之中势必要有人代理皇权,张太皇太后于是采取了间接干政方式,即通过将中枢决策从之前的皇帝与官僚集团共商国政的方式,转变为内阁票拟、宦官批红相结合的方式。而重大事务,由她和孙太后一起裁决,“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7],从而在后宫掌控朝政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