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嘉鱼县志卷上

进士湖广武昌府嘉鱼县知县,姑苏莫震重修

湖广武昌府嘉鱼县儒学教谕,滁州孙允恭校正

●建置沿革

嘉鱼县,《禹贡》隶荆州,属汉之沙羡。晋太康元年改为沙阳县,梁升为沙州。隋废,入蒲圻,改置鲶渎镇,而即沙羡为鄂州。五季南唐改镇为场,升元六年,升场为县。保大十一年,以水多鱼,又有鱼岳山,取诗“南有嘉鱼”之义,因名嘉鱼。

在今鱼岳山东,继罹兵患,徙居白面山前。宋平江南,百姓桉堵,复还旧治。元大德五年,改鄂州为武昌路,后为陈友谅所据,甲辰年归附国朝,改路为府,县仍属焉。

●分野

分野,古人所重,江汉之南皆荆楚分野。湖广,荆楚之域,县居湖广上游,当天文翼轸之次,鹑尾之度也。

疆域

东西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袤七十里。

里至

南京水路一千九百七十里,陆路一千九百五十五里。

北京水路四千八百三十里,陆路四千三百一十九里。

四至

东至咸宁县界八十里

南至蒲圻县界茗山五十五里

西至临湘县界新店一百三十五里

北至汉阳县界潦水夹一百里

八到

东到咸宁县治一百四十里

南到蒲圻县治七十五里

西到沔阳州治二百五十里

北到汉阳县治二百四十里

东南到咸宁县治一百四十里

东北到江夏县治二百五十五里

西南到临湘县治一百六十里

西北到沔阳州治三百里

●风俗

风俗淳漓,系乎教化,有不可以执一论,嘉鱼为武昌属邑,古称劲悍,决烈逮入。圣朝涵濡德化,变而为温柔朴实,水耕火耨,以务农力本为业,不远行商,有茶鱼之利,为士者皆知读书好礼,以仕进为贵。楚词《九歌》小序云:“其俗信鬼而好祀,疾病罕迎医药,丧祭全用浮屠。”云。

●形势

县治东南多湖,西控大江,北枕龙潭山,据其冈脊,形若长蛇赴水。水涨西、南、北三面,皆通舟楫,惟东则蜿蜒而为驿路焉。邑人李玑有云:“白面前迎似书卓,龙潭后涨如蛇脊,西北青螺鱼岳山,西南翠岫龟湖石。春夏巴湘万派来,石山尽是龟蛇迹,惟东陆路到尊川,正值明时无络绎。”

●山川

震昔见御史王懋德题嘉鱼县诗,云:“堪羡嘉鱼邑,江山如尽图。”又云:“僧寺临清濑,人家住翠微。”则知嘉鱼山水之胜,未获身即其地。正统六年,授知斯邑。每修祀事,登龙潭山,极目之顷,则江山宛如图画,王公之言,信是征矣。因取其山水之显著者,详录于后。至如岩洞泉池之有足称者,亦间附焉,庶观者有可考云。

龙潭山在县治北,山有潭渊,深不可竭,世传有龙潜焉,故名。宋淳熙戊申,知县姜偃建文庙于山阳之麓,而山之名始显。自县门行二里余,至文庙坊,乔松夹道,左右泮池。沿池而行,至灵星门,由门百步许,登戟门。门□之内,历级而上即大成殿,殿左右有碑亭。由殿而后,高丈余,登加封碑亭。亭东西有落星、采芳二亭,由此陟山腰,入远尘。径径之上,垒石为山,山之前分二径。抵山□入仰高亭,四望豁然,万景呈露,俯裩龙潭,莹然澄澈,可鉴毛发。亭之内有诗文刻于石,并见文类。

鱼岳山在县西不二里,《水经》云在大江中,杨子洲南,今距江三里许,盖水势决彼填此而然也。山皆石,独西一面峭壁高耸,崖洞奇险,以其临江,又名江岛山。

灌矶山在县西北半里许,上有五岳庙,今废而为社稷坛。旧临江,因水冲激矶石,故名灌矶山。

青山在龙潭山东北二里。

百疋山在县北五里,环接东北,最为深秀,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山。

白面山在县南十里,山皆白石,世传人祷于山,生三子,皆白面,死而为神,曰一郎、二郎、三郎,即今祀之。见□泽大降,则必有云气,豫发山□。

穿石山在县西南十里。

唐帽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树木葱郁,远近望之,俨如唐帽,故名。

望夫山在县东三十里,石有足迹。(详见古迹)

牛头山在县东南七里,势回向县,若牛之昂头,故名。

梅山距县南五十里,山多梅树,故名。下有洞。

龟湖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九垅山在龟湖之东,九垅四合,故名。其石岩高大,又名大岩山。

石头山在县南八十里,《隋志》云蒲圻有石头山,即此。

赤壁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大江之滨,西界乌林。沔阳州,汉建安十三年,周瑜败曹操于此,上有“赤壁”二字,并名人赋诗刻石,见存。

蒲圻山,按《方舆胜览》云在嘉鱼境,即此。

阴山在县东南,其上产茶。

横山在县南十里,有□书案,人多异之。

蜀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先主与孙吴会征曹操,驻骅驆于此,故名。

西保山在县东北二十里,西湖之上。宋季,李氏保障乡闾于此。

连洲山在县东二十三里,其脉与前湖诸峰相连,势若伏而又起,水涨则四围皆水,水落则孤峙如卓笔,故名连洲。

大江合邑,蜀洞庭,二水而下。左经乌林,右从石头口赤壁山过六口八十里抵治,历灌矶山杨家洲入江夏界,近世沙涨,故灌矶去江仅七里。

●坊乡

坊市

乡都

●户口

洪武二十四年:户二千六百一十八户,口二万二百九十六口。男子一万二百四十四口,妇女一万五千口。

永乐十年:户二千四百一十三户,口一万五千五百一十四口。男子七千五百五十五口,妇女七千九百五十九口。

永乐二十年:户二千四百二十四户,口一万四千六百七十六口。男子六千九百二十七口,妇女七千七百四十九口。

宣德七年:户二千二百二十五户,口一万四千六百八十三口。男子六千九百七十二口,妇女七千七百一十一口。

正统七年:户二千七十二户,口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二口。男子六千七百九十一口,妇女七千一百六十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