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青年人的语言沟通礼仪

23.在职场中应该如何称呼他人?

称呼的原则及其基本要求是礼貌、尊重、恰当。礼貌就是要求在称呼别人时,要讲究礼貌;尊重就是要求面对职位较高、资历较深、年龄较大的同事,在称呼时要体现自己对对方的尊敬;恰当就是要求对对方的称呼,要适合对方的身份,比如对司机、厨师称师傅可以,但是对医生、教师称师傅就不恰当了。

青年人必须懂得称呼礼仪,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及交往中所处的场合、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决定对对方的称呼。得体的称呼可以体现职场人士的个人修养,展现职场人士的礼仪形象。

称呼的技巧

青年人在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大都是因公交往,正确的称呼语体现着文明和尊重。每一位职场人士都应对称呼语的正确使用有所了解,这样既体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又避免在交往中出糗。

称呼要力争附上对方姓氏

在职场交往中能准确地称呼出对方的姓名,会让对方感觉你是一个有心人。有的单位很大,或有时来客众多,以及自己还是新人等原因,要记住每位同事或交往者的姓名不易,可以通过提前做功课达到这样的效果。窍门是面对多人时,记住一两位主要人物的名字,以他们为主,准确地称呼他们,那么接下来的职场交往就会顺畅一些。

另有一种情况是忘记对方的姓名。可以试着从容地、像老朋友般亲切地微笑,伸过手说:“您好,我是××。”这时对方会和你一样:“您好,我是××。”这样做的效果不错。

尽量要称呼对方的职务

对方的职务是其社会地位和荣耀的标志,我们在称呼时应该将之体现出来。否则,对方与普通员工在一起时,你不称呼职务,就体现不出其身份了。称呼职务时最好在前面加上姓氏,如“陈总”“李经理”等。

注意当对方有高级职称或者高级学位,应该以此相称呼。从称呼上将对方的高级职称或者高级学位表达出来,是非常让人受用的,比如“宋教授”“刘博士”等。

当对方是副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称呼。当对方和正职同时在场时,一定要称呼对方副职。

将有职务的同事称呼简化,一定要注意避免可能产生的歧义和不好的联想。比如姓“向”或“项”的男工程师、姓“龚”的工程师、姓“吴”的工程师、姓“范”的局长,等等。

对于从事文化教育、专业技术和艺术工作的同事,称为“×老师”比较妥当。对年长者称呼要恭敬,不能直呼其名,可以把“老”字和其姓倒置,这是一种尊称,如“张老”“王老”。称呼时还可以借助声调、热情的笑容和谦恭的仪态来表示尊敬。

礼仪禁忌:

一是忌讳使用错误的称呼。常见的错误称呼一般是误读或是误会。误读是念错对方的姓氏,这样是很不礼貌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以事先问好别人,或者当面请教。

二是忌讳使用不通行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认为“伙计”是“打工仔”。所以,要入乡随俗,在哪里工作,就遵从哪里的习惯。

三是忌讳使用不当的称呼。对对方的称呼要谨慎、恰当。如果对方是公司的董事长,而你却称他为“经理”,就会贬低对方的地位,这是无礼的行为。

四是忌讳使用庸俗的称呼。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让人觉得亲切,但不适合场合礼仪。

五是忌讳称呼外号。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要避免失礼称呼

把职场当成无所顾忌的私人空间,是职场礼仪大忌。即便是好朋友,在职场中也不能过于随便。在工作场合,即便同事之间亲密无间,也不能在公众场合随便称呼绰号。不管什么时候,以生理特征称呼同事,给人的感觉只能是粗俗、无礼、缺乏教养。

同事之间,对年龄相差不大、关系不错的人,可以称呼其姓名。但年龄相仿的异性之间就要注意,不能随便省略其姓而亲昵地称呼其名,除非所有的异性都这样称呼。

24.与人寒暄要注意哪些内容?

寒暄是指交往初始见面时相互问候、相互致意的应酬语或客套话。在职场中恰当地运用寒暄能营造良好的交谈气氛。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我们要使用适宜的寒暄方式,选择适当的寒暄内容,不能一概而论。

寒暄的不同类型

一是一般问候型寒暄。这种寒暄在用语上较为随意,所谈论的内容既可包括饮食起居,天气冷暖,也可包括普通的问候,它并不表明问话者的真实意图,只是起营造气氛的作用。这种寒暄具有随意、简短的特点。

二是攀认求同型寒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双方能够在诸如出生地、职业活动、日常爱好、生活遭遇等方面寻找到共同点,那么彼此认同达成共识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能够很快地打破呆板、僵滞局面,使交往向着更加密切融洽的方向发展。这种寒暄就是要寻找共同点,如双方在交往伊始从语言、语音中寻觅到共同的“乡音”,马上便进入“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阶段,从而为进一步的交往打下良好基础;又如双方从共同的职业中寻觅出许多共同感兴趣或者都能够发表见解的话题,也会起到很好的营造气氛的作用。

三是仰慕敬重型寒暄。这种寒暄是由于仰慕对方的人品、学识、社会地位而在用语上表现出的谦恭性的客套。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寒暄语可划归为这一类型:“××先生,您的大作我已经拜读,真是受益匪浅”;“××先生,久闻大名,今日见面不胜荣幸”;“××先生,您的风采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这种类型的寒暄显得更加礼貌、正规。

寻找合适的寒暄内容

生活中在正式交谈之前,双方应有一个暖场和过渡,这就是寒暄。恰当的寒暄能为接下来的沟通创造良好氛围,而寒暄的关键在于寒暄内容的选择。

一是选择合适的话题。寒暄,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是核心。基本原则就是选择大家没有异议的、方便共同发表意见的话题,特别是和对方相关的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天气,让对方引以为傲的事或个人兴趣,社会话题,对对方所在行业的探讨,等等。

寒暄中,我们可以聊点自己闹过的无伤大雅的笑话或受益匪浅的经历,这一类的事情多数人都爱听。开适当的玩笑,除了能调节气氛,还会使人觉得你为人随和、容易相处,但要避开涉及对方隐私的话题。像个人收入、婚姻关系等隐私问题,如果不是对方主动提起,就不要涉及这类话题。

二是注意寒暄就是一个开场白,必须点到即止。寒暄时要注意态度的配合。寒暄时,自己面无表情甚至同时在做其他事,会让人感觉你的寒暄是一种机械式的敷衍,没有诚意。同时,要考虑当时的场景选择最佳寒暄内容。有人喜欢以“吃了吗”作为寒暄语,但要注意,如果看见对方刚从卫生间出来,此类寒暄就与情境不符合。

或许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寒暄的实际意义并不明显,它所发挥的情感导入功能,营造气氛功能,导引交谈主题功能都只是人际交往的前奏或铺垫,但是职场中人没有理由忽视它,正是由于它是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起点,才显示出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5.如何把握说话的分寸?

有句俗语,叫作“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生活中讲话,须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对方如果不是可以尽言的人,说三分话即可。孔子曰:“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与对方交往不深、关系浅薄,不明白对方的立场、不清楚对方的主张,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不要贸然与对方什么话都说。高谈阔论,夸夸其谈,都不是初入职场的青年人在职场中的合适的沟通方式。逢人只说三分话,不说不必说、不该说的话,这是职场中语言沟通须知的礼仪。

古语说:“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自己所做的事光明磊落,不怕别人知道,但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在职场中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尤其需要思考,而只说三分话,不是不诚实,更不是狡猾。说话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说三分真话,已是多;得其人,而非其时,说三分话,给对方一个暗示,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

说话不但只应说三分,留有余地,还要慎重选择一些限制性词语。开口“当然”,闭口“绝对”,把“部分”说成“一切”,把“可能”说成“肯定”等,都会令交谈者不适。

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且往往可能相反。所以,在职场工作的人际沟通中,若能自己少说而让别人多说,并适时“制造别人讲话的机会”,则可能会有好的效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调少说话的名言,如“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祸从口出”“言多必失”“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危莫危于多言”等。职场中人可结合古训,在职场语言沟通协调过程中,做到言语谨慎,把握分寸。

26.在倾听时,应该注意哪些礼仪要领?

如果善说是一种本领,那么认真倾听则是一种修养。倾听能体现出职场人士对他人的尊重,它能创造对话双方之间和谐的谈话气氛。

在沟通中倾听时,我们要注意掌握以下几个礼仪要领。

专注有礼

倾听别人谈话时,我们应目视对方,全神贯注。还可以通过点头、微笑及其他体态语言的运用,使对方感觉到这一点,从而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趣,使对话得以进行下去。

呼应配合

倾听者随着讲话内容而呼应配合,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可极大地调动说话人的情绪。

插话适宜

为使信息接受得更准确,对一些重要意见,我们最好能得到对方的认可,比如“你的意思是说……”“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如果符合对方的意图,便会得到首肯。如果不符,对方会给你解释。如此,倾听者还会给对方留下一种听得很认真的印象。

倾听者在沟通时,特别是自己在同他人进行交谈时,应时刻不忘在礼仪上尽量做得中规中矩,需要自己“说”时是如此,需要自己“听”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