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

任何企业扩张总要考虑其中的利弊——对两者进行有效论证。一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让新场所对现有场所的利益造成侵犯。NBA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只有9支球队,所以这一点不是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弱队加入会削弱产品的吸引力,因为较弱的球队不会吸人眼球。尽管如此,NBA还是需要发展,寻找更有吸引力的市场。

扩张NBA有点儿难,因为球队老板必须投票决定是否吸纳新的职业球队加入联盟。新加入球队的加盟费用由NBA现有的球队老板均分,也就是说每支球队都能从NBA的扩张中获利。当然,更多球队加入就意味着更多的分配联盟收入的方式。和大多数企业不同,电视在NBA扩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视收视率对快餐加盟店开业或者银行开新的支行没有什么意义,但专业运动联盟可以从签署电视转播协议中获得大量收入。NBA的球队越多,签的协议就越大。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另外的担忧是,如果人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更多的比赛,就不会花钱买门票去现场看了。这是常有的事,其实一切都在于产品的品质。如果产品是一流的,那么就算有电视转播,人们还是会去现场观看。

20世纪60年代,加盟NBA的第一支球队是一支大球市球队——芝加哥公牛队(Chicago Bulls)。这支球队在1966年以160万美元的费用加入NBA。公牛队是NBA在芝加哥的第三支职业球队,另外两支是主要在20世纪40年代参加比赛的公鹿队(Stags)和包装工队,也就是现在的华盛顿奇才队(Washington Wizards)。

公牛队加入NBA并不容易。在让篮球运动回到芝加哥的愿望的驱动下,迪克·克莱茵(Dick Klein)创立了芝加哥公牛队并成为第一任老板。他的故事已经载入芝加哥公牛队的历史。在西北大学参加篮球队之后,他加入NBL芝加哥美国齿轮队(Chicago American Gears),而后成为一名商人。当他提出让公牛队加入NBA的建议后,遭到其他球队老板的反对,但得到NBA总裁肯尼迪的支持。肯尼迪认为,芝加哥的球队会成为NBA的一笔资产。当时,美国广播公司的鲁尼·阿里基(Roone Arledge)也一边倒(支持芝加哥球队加盟),投票支持公牛队加盟。

1966—1967赛季,公牛队成为大前锋鲍勃·布泽尔(Bob Boozer)和资深助攻王盖伊·罗杰斯(Guy Rodgers,在8年前,张伯伦为勇士队取得100分的比赛中贡献了20次助攻)引领的季后赛中的唯一一支新加盟的球队。最初的球员名单里还有杰里·斯隆,他后来成为这支球队最成功的教练之一。

公牛队初战告捷之后,各球队很快开始在其后的4年里发展壮大。随着两大(转移的)加州球队向西海岸发展取得成功,勇士队和湖人队、圣地亚哥火箭队(San Diego Rockets,如今在休斯敦),以及西雅图超音速队[Seattle Supersonics,如今的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Oklahoma City Thunder)]在1967年加入NBA。密尔沃基雄鹿队(Milwaukee Bucks)和菲尼克斯太阳队(Phoenix Suns)紧随其后,在1968年加盟。克利夫兰骑士队(Cleveland Cavaliers)、波特兰开拓者队(Portland Trailblazers)、布法罗勇士队[Buffalo Braves,如今的洛杉矶快船队(L.A.Clippers)]在1970年加盟。新奥尔良爵士队(New Orleans Jazz,如今的犹他爵士队)在1974年加盟,是肯尼迪任期内加盟的最后一支球队。这时联盟共有18支球队,比20世纪50年代后期收缩之前多一支。与克莱茵交纳的160万美元的加盟费不同,爵士队老板交纳了615万美元的加盟费。

值得注意的是,对全球体育界(四大主要运动:棒球、足球、篮球和曲棍球)来说,20世纪60年代是扩张的有利时机。威廉·约翰逊(William Johnson)在发表于1969年12月的《体育画报》(SportsIllustrated)的文章中指出,四大主要运动的加盟球队从1959年的42支增加到1969年的87支,像国家冰球联盟和NBA这样的联盟的规模翻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