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了解而停止思考

时光回到1976年。那个时候,谷歌还没有包揽我们查询的所有问题,一个名叫范·菲利普斯(Van Phillips)的年轻人就提出了一个用谷歌搜不到答案的问题:“如果他们能让一个人登上月球,为什么不能制作一只体面的假肢?”这个念头在他的脑中形成后便不断被放大。菲利普斯觉得,他的未来就指望着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而对此似乎还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菲利普斯21岁,是一名运动员,也是一个帅气聪明的大学生,一直过着令人陶醉的生活。但在那年夏天的某一天,他的命运改变了。当时,他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湖中滑水,拉着他滑水的船突然着火了,紧接着一片混乱。这位驾驶员并没有看到另一艘摩托艇开过来,而那艘摩托艇径直撞向了菲利普斯。

第二天早上,躺在医院的菲利普斯慢慢苏醒了。他回忆道:“我做了所有人都会做的事——‘我不想看,但还是忍不住看了’。”他掀开盖在身上的毯子却发现“自己的左脚没有了”,他膝盖以下的肢体被另一艘摩托艇的螺旋桨切断了。

医院给菲利普斯配备了“一只固定在铅管上的粉色假肢”。这只假肢比一块木头强不了多少,但这就是当时的假肢。菲利普斯拿着使用说明离开了医院,说明书上这样写道:“慢慢习惯你的‘新朋友’,每天用它走两次,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壮,逐渐成为你最好的朋友。”菲利普斯回忆称,当他第一次试着用这只假肢走路时,他被“一块豌豆大小的鹅卵石”绊倒了。那时,他明白了,自己不能适应这只假肢。他还回忆起在那段时间拜访女朋友父母的事情,他女朋友的父亲曾把他叫到一边说:“菲利普斯,你一定要学会接受这个事实。”菲利普斯回忆道:“我当时咬着舌头,我知道他是对的。在某种程度上,我确实必须承认,自己是一个被截肢的人。但是,我不会接受必须用这只假肢的事实。”

那一刻,菲利普斯表现出一个创新提问者具有的特征:拒绝接受现实。实际上,在孩童时期,他就已经有了与此类似的迹象。比如,他曾经把屋子里所有的门把手都卸掉了。当时,他想:“如果把门把手和门分开,那会怎样?”提问者往往有很多淘气的童年故事。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他此时正处在一个关键的“为什么”时刻,比如他会想:“为什么我要勉强自己接受这只讨厌的假肢?”

对于菲利普斯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问题。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任何人在这时候都会这样想),科技世界里正在上演着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尤其是在美国的太空计划项目中。所以,他自然想知道,为什么人们有办法让一个人在月球上行走,却想不出办法来解决地球上的现实问题?

菲利普斯当时没有想到,美国政府和大型企业并不着急去解决这些问题。之后,随着他对肢体修复领域的逐渐了解,他才慢慢清楚这一点,而他对这一领域了解得越多,他就越坚信这一点。菲利普斯回忆说:“数十年来,肢体修复行业一直停滞不前。”没有人对这个行业投资,因为这一行业的客户群,即截肢者对这个诱人的商业市场没什么想法。“而我就可以借此占得先机了”,几年后,菲利普斯这样告诉我。由于这个行业长久以来止步不前,所以它留下了大量空间,不仅允许人们质疑那些过时的理念以及维持现状的做法,还可以让人们向这个行业注入许多急需的新理念。

作为一个天真的提问者,菲利普斯很快发现,在处处都要求答案的王国里,他的“为什么”和“如果”一类的问题并不受欢迎。在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场合中,基础性、根本性问题经常会让人变得没有耐心,甚至感觉不舒服。比如,在医院或医生的办公室、商业会议室,甚至教室等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菲利普斯提出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市面上没有更好的假肢”以及“这种局面是否可以改变”等都可能会被人们视为对某些专家的挑战,比如对医生、肢体修复工程师和其他知道潜在答案的人的挑战。因为在肢体修复领域,这些专家可要比菲利普斯懂得多得多。

提问的力量

A More Beautiful Question

作为这个领域的门外汉,菲利普斯拥有极大的优势,因为他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提问。提问的最大乐趣和吸引力就在于提问者的意见经常与专家的意见相反,所以专家们一般很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发问。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给出过形象的解释——专家“因为‘了解’而停止思考”,如果你“了解”了,你可能也就没有了提问的理由。然而,如果不提问,你就只能依赖“专家”的知识。而他们的知识必定是有局限性的,可能还过时了,也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菲利普斯并不是想让专家相信他能更好地了解肢体修复领域的专业知识,他也确实没有非常透彻地“了解”相关知识,只是对此有所怀疑而已。在提问的道路上,作为一个迎接挑战的提问者,菲利普斯迈出了关键一步,把“为什么他们不能制作一只更好的假肢”变成了自己的问题。因此,他不得不替换代名词——将“他们”换成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