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称未卜先知,为何赔得一无所有?

另一个严重的情感及心理误区,则是行为科学家所说的“事后诸葛”(hindsight bias)。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对于某些事情,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未卜先知。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今天,每个人都声称自己当初已经预见到这一天的到来。他们知道,市场已经达到不可维持的高点,泡沫行将破裂,所有高风险投资者和短线交易者将赔得精光。既然每个人都声称自己能未卜先知,为什么还会让自己赔得一无所有呢?尽管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也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紧紧抓住这些曾经大跌的股票,不愿撒手,最终在股市彻底崩溃的时候一赔到底。事实表明,在这段时间里,几百万股民的累计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承认这一天已经到来,但数字的力量是我们不可否认的。由于技术股的波动日趋激烈,风险与日俱增,基于对基本面和量化因素的判断,我们开始卖出这些股票,并投资于规模更大、经营更稳定的公司。

此外,投资者还很容易成为沃伦·巴菲特所称“后视镜效应”(rearview-mirror e ff ect)的牺牲者。我们总是倾向于受近期事件的影响,而忽视当前正在发生的现实。

随着市场日渐走强,个人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开始越来越乐观,他们对市场的预期也日益高涨;相反,在市场抛售延续一段时间之后,投资者越来越不愿意买进股票。这种交易行为一直是股市的主流。1987年8月,纽约证券交易所创造了历史上的单月最高交易量。这种交易量强势增长的趋势并未就此罢休,我们在2000年目睹了新的历史交易量。

2000年9月,在创造了新的单月最高交易量纪录之后,股市迎来了连续几年的大跌,股票市场承受着空前的卖压。事实上,在市场经历了大跌之后,其交易量持续萎缩到最高点时的一半。正如我们在抛掷硬币的例子中所看到的,市场不能仅停留在过去,还要面向未来。

依赖后见之明很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结果。2002年,当投资者惊恐失措而缩减投资的时候,我们则依赖于数字和量化研究带来的启示,开始大量买进。2003年,网络股票泡沫已破灭两年,巴格达的战事尘埃落定、利率大幅削减,以及免除红利税提案行将在全国实施的时候,投资者才最终把恐惧抛在脑后,大张旗鼓地买进我们依据量化分析已经选择的股票。

我们总是难免要受到情感和心理偏见的左右。某些思维模式似乎在出生时就已经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我们也总是喜欢人云亦云,永远也不可能摆脱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当别人被市场折磨得伤痕累累时,我们自己也无法幸免。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即都认为自己比其他人聪明。很多研究都会提到这样一个例子:在对一个班级全体学生进行的调查中,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应该属于前50%。

在投资领域,如果你问一位基金经理,也就是那些非指数化基金的经理,他们的投资业绩是否能超过市场大盘,他们肯定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你:“当然。”不管他们总是声称自己有多么出类拔萃,还是在投资领域无所不能,我们都知道,在任何一个既定年份,只有不到一半的基金经理能超过市场大盘,而且随着周期的延长,这一数字还将进一步减小。我们还喜欢通过别人的嘴,尤其是所谓的专家,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地搜寻那些支持自身观点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如果想把这些偏见放大成现实,那么只需要告诉那些对股价更悲观失望的人。

因为他们最擅长把那些和自己同样悲观、失望的专栏作家所说过的每一句话当成至理名言,至于用表格、图形和幻灯片告诉大家何以如此,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但这些主张都需要由别人来予以验证。他们对任何与此相悖的证据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