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我们今天的华夏应该感谢当年的巫族
听说过狐死首丘的故事吧!
巫族老一辈们始终思念故土,立下誓言,巫氏必须强大,后世子孙必须回归故里,从岭族手里夺回失去的地盘。
这种强烈的归宿使命深深地影响了第三代领军人物强良同志。
强良可不是一般的角色,十三岁从军,十八岁为将,二十三岁跨入政坛,二十八岁被族人推举为大首领。
执政之后,做了很多氏族不敢做无法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凭一己之实力,迫使劳亚洲保持中立,坐观望之态。
第一个可以挺直了腰板代表赤县神州出现在瞻部洲公认的政治舞台苏迷卢山与诸州各族平起平坐。
站在今天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感谢改变赤县神州大地附属命运的巫族。
是它的存在,迫使岭族失去了侵略赤县神州的能力,忌之三分,不敢越雷池半步。
让一直处于奴性的赤县神州认清了自身的弱势,有了崛起与世界接轨的勇气。
遗憾的是,做了一件利于千秋万代事业的巫族用行动方式唤醒了赤县神州上的百族千氏,却没有收获到大家的感恩,反而把自己陷入了无限战争的困境。
诸氏诸族不仅不感激巫族,还想方设法地针锋相对,置巫族于亡途,除之而后快。
先祖们对待这种现象的态度则是虚化事实,竟用了“巫族霸道无德诸族替天而行道”的理由来糊弄后世子孙,我的第一反应,原来古人也不诚实,也喜欢玩忽悠。
这种行为只能说明是欲盖弥彰。
巫族霸道肯定是真实的,至于诸族的行为是不是替天行道那有待定论。
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不过是大家不愿意去承认罢了,就好比日后会讲到的舜夺尧位,禹造舜反一样。
人们对待真相的态度往往是心知肚明而嘴上不敢承认罢了。
当时的赤县神州混乱到什么地步,百族千氏并立,战火纷飞从无消停,民不聊生水深火热。各大氏族更一心一意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而置异族存亡于不顾。
巫族的崛起之路用脚子头想想都觉得何其难哉。
能够在如此环境下打败无数竞争对手,成为众族之首,没点强硬措施,霸道主义,能震得住场面吗?
能开启今天的局面吗?
不要指责巫族霸什么道了,谁强大了不霸道呢?
生存竞争太激烈,为了活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发出以上感慨,只是一时兴起,个人觉着,今人对前人所书之历史,不可偏见而要多面理解,我只能这么说,现在我们所读的《史记》不再是当年司马公所写的。
巫族的历史也未必是被抹黑的,出于某种目的,虚假宣传或许的确存在,我也承认,空穴来风不一定白起的。
巫族在赤县神州一超独大而志不在此,他始终牢记先人遗志,落叶归根,荣归故里。
巫族历经三代之辛苦,在强良执政时期,终于可达先人之愿了。
可是南赡部州与赤县神州之间隔了一个昆仑墟,巫族和岭族之间还隔了一个越族。
话句话说,只要越过昆仑墟,就可以打回老家,定居故土了,只要消灭越族就可以与岭族一决生死,取代岭族成为赡部洲第一主族了。
赤县神州这个小地方巫族压根儿就没看上,也没放在心上,强良的志向远大,野心勃勃,他只是为以后的子孙称霸赡部洲,三大古陆四大海洋而奠定基础,扫除内障,打造强硬的后盾。
在军事上,过于迷信武力,在政治上,权力专治,在民生上,鼓励征服下的各氏各族放下武器致力于发展。
遗憾的是,没一个氏族愿意放下屠刀立地发展,没一个氏族愿意和解,巫族的强势并没有改变赤县神州大地上氏族斗的局面,反而越打越多,越发难以控制。
好不容易打压了这个,那个又反叛了起来,强良率领下的巫族军团疲于战争,不是在打战就是在打战的路上。
好不容易掌控住了赤县神州,准备集中精力向外扩张一下的,越族却在这个时候强势入局,成了巫族战略上一大难关。
这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打,逢战必胜的强良却遇到了第一个劲敌,第一次交手,竟无法占据上风。
打了这么多年的战,赤县神州都打下来了,连个越族都拿不下,你说窝不窝火?!
强良偏不信这个邪,再战,结果是再败。
这时罗睺站出来认为不能这样打下去了,不然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威慑力会消失,引起众大氏族的反叛。
性格偏执的强良哪受得了这等窝囊气,完全听不进好兄弟的联合建议,执意要用拳头定胜负。
第二次巫越之战还是谁都没有打过谁,最终局面是,越族在巫族眼里成了鸡肋,巫族在越族眼里成了头疼的问题。
岭族一看越族和巫族打的热火朝天,认为干得漂亮,蠢蠢欲动,也准备加入其中。
正准备整军出发,却收到了附属小弟达弗拉族的请求,恰中下怀之意,这种出师有名的正义之战不打白不打,当当即集结四州兵力,来了个五族联盟,向昆仑墟的越族发起了总攻。
然而事难愿为,处于兵力优势却打不了弱势的越族。
达弗拉族失望之后又秘密地联系了巫族,准备来个双面夹击灭越族,强良也觉得也是个机遇,答应出兵。
达弗拉族的两大盟友岭族和巫族却没有达成共识,一见面就掐了起来,还没合作一起去打越族,两族首先干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