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伴“糖” 健康生活:糖尿病防控心语
- 邹宇华 郑文丰主编
- 1601字
- 2022-04-22 17:11:25
前言
如果要在“五味”当中选择一种最喜爱的味道,“甜”肯定是大多数人的首选,甜让舌尖愉悦,让心情放松,并创造一种浪漫美妙的氛围,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过度的“甜”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节节攀升,当前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64亿,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三分之一,并且患者人数还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因糖尿病造成的每千人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损失为19.12人年,其中45~60岁人群最高。然而,我国糖尿病的治疗率仅为25.8%,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15.8%。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易伴随多种并发症。据统计,并发症的医疗及处理支出占到了全部糖尿病相关治疗费用的95%以上,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32%的患者有视网膜病变,约30%的患者合并肾病,此外,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冠心病的患者也很常见。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必须严格控制血糖,血糖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血糖越早达标获益也越多。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下降1%,因周围血管病变导致截肢而死亡的风险下降43%;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和失明等风险下降37%;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心肌梗死和卒中风险都有明显下降。
在我国,血糖不达标的患者通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有些刚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首先会选择靠运动、节食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降糖,当血糖依然无法达标而需要药物治疗降糖时,很多患者依然坚持不服药。长此以往,不仅可能会营养不良,还有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治疗起来更复杂;还有些已经在服用降糖药物,尤其是糖尿病早期患者,如果血糖检测时发现虽然血糖没达标,但也不是太高,就对此并不在意,更不会去调整治疗方案。其实,长期血糖不达标也可能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有些糖尿病患者直到视力模糊,并发症已经出来了才开始着急寻求治疗用药或者调整治疗方案,此时的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因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多是2型糖尿病,这是可防可控的。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控制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
第一,健康教育。要让糖尿病患者明白“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健康应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缓解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到“与病为友”,和睦相处。
第二,自我监测血糖。一是随时了解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血糖波动水平,评估自己血糖控制的优劣,预防发生并发症;二是以血糖为尺度,随时掌握自己饮食、运动和药物的控制情况,并根据血糖水平积极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饮食治疗。在诱发糖尿病的诸多因素中,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主要根源,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糖尿病是一种“吃”出来的疾病。中医也很早就认识到了饮食和糖尿病的重要关系,认为饮食不节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把消渴归为一种“富贵病”。
第四,运动治疗。运动治疗是与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并重,且又相互配合的必须措施,尤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选择简单、方便、不需要特殊设备和大投入,有利于长期坚持的项目。
第五,药物治疗。合理用药是治疗的关键,也是控制糖尿病的主要手段。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由于糖尿病患者并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病情又千差万别,所以必须谨遵医嘱用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检测手段的进步,直到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才被查出来的患者大幅减少。因为通过常规体检,通常在无症状期或有血糖异常时,患者就可被确诊。如果能尽早介入治疗,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就可将糖尿病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本书旨在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更多人了解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懂得如何预防;让糖友们掌握如何自我管理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科学地伴“糖”生活,过好“甜蜜”人生。
邹宇华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