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体会

张仲景治喘有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等方,这些方子如果稍有辨证错误,就会带来不良反应,所以中医向有“内不治喘、外不治癣”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喘证很难治疗,咳嗽同样如此。笔者认为,哮喘的主要病因为痰,加上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环境等各种诱因而致病,伏痰遇感而发,痰随气动,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通畅不利,肺失宣降,引动停积之痰,导致痰鸣气促,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对此,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反复探索,结合个人的用药经验及用药习惯,总结出一首治疗咳喘的通用方。

1.方名

一二三四五六汤。

2.组成

葶苈子15g,陈皮15g,法半夏15g,茯苓15g,莱菔子15g,白芥子15g,苏子 15g,炙麻黄 6~10g,杏仁 15g,党参 15g,白术 15g,炙甘草 6~10g。

3.方歌

一二三四五六汤,葶苈二陈三拗上,三子养亲四君入,寒热虚实喘哮康。

4.功效

健脾化痰,止咳平喘。

5.主治

各种咳嗽喘息,包括寒热、虚实、内伤、外感、有痰或无痰所致的咳喘。

6.用法

上方水煎服,若病程长,年老体弱者,则做成膏剂内服。此方一般无严格的禁忌证。

7.加减

咳喘日久可以加白果,肾不纳气者加沉香。体虚在原方中加入大枣,取葶苈大枣泻肺汤之义,防葶苈子伤正气,也可以合人参蛤蚧散同用。治疗咳喘适当通便有助于肺气通畅,所谓肺与大肠相表里,可加当归、桃仁,正气虚加黄芪,体虚甚党参改为人参,一般多用生晒参。

8.使用注意

应用此方一般无严格的禁忌证,若临床见到咳喘病证均可以选用,只是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灵活把握剂量。

9.体会

本方由一味葶苈子、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三拗汤、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组成,故名一二三四五六汤。此方是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的验方,可以用于多种咳喘病证。

笔者体会葶苈子泻肺祛饮,尤对于痰涎壅盛,饮邪为患的喘息咳嗽效果良好,乃治疗痰涎壅盛的要药,凡是咳喘应为首选。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之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三子养亲汤(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理气消食,主治痰壅气逆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宣肺祛痰,止咳平喘,主治咳喘痰多;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含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二陈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之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全方12味药,有补有泻,健脾祛痰,调养身体。方中将寒温性质不同的药物熔于一炉,达到协调阴阳的作用。诸药合用,兼顾寒热、虚实,补泻,止咳、平喘、化痰,基本可以不需要辨证,或适当增损方中药物,有的放矢,就能达到良好效果。为防止麻黄辛散,一般将其蜜炙用。

咳久可以致喘,喘亦可由咳引起,脏腑功能的失调均可能导致咳喘的发生,治咳不离乎肺,又不限于肺,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实证治肺,虚证治脾肾。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临床治疗咳喘,不善化痰,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外邪袭肺不论是寒是热,必然聚湿酿痰,经热灼蒸,则更胶结,阻气机之肃化,碍治节之下行,气不得降,必然为咳为喘,所以治疗咳喘,当予祛痰。

笔者体会,人参与莱菔子同用,对于体虚又有腹胀者作用更佳,不存在莱菔子降低人参作用的问题,临床上笔者经常如此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