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脊柱手法医学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不仅在医疗机构中的中医骨伤科、推拿科、康复医学科被广泛应用,而且其作用原理也引起非手术的临床工作者、生物力学研究者以及骨科手术医务人员的兴趣和关注。
各类脊柱手法医学的学习班、继续教育进修班接踵开办,相关书籍在医学类书架上随处可见。这既反映了广大患者的需要,又显示了推广者的热情,同时也暴露了学术上的些许浮躁。
而今,我拜读了詹红生、程英武两位教授主编的《脊柱手法医学》一书后,感到耳目一新,获益良多。
人是从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是具有头颅和脊椎骨的一类动物。有了头颅,人的大脑才能在严密的保护下不断增大,产生思想和智慧;有了脊椎,人在生存实践中,才能支撑直立行走,解放上肢,发展双手,进行有目的的生产劳动。脊椎,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同时,由于脊椎负重及大量的多向活动而产生的疼痛损伤,又深深困扰着人类。人类从婴儿到成年,脊椎的运动及其发生的疾病和损伤一直是医疗关注的重点,以脊椎及相关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的脊柱医学也就应运而生。脊柱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治疗方法中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脊柱病的运动及手法防治等,形成了脊柱医学丰富的门类和亚学科。顾名思义,脊柱手法医学即通过手法及运动的方法防治脊柱疾病。经循证医学的大数据统计,及经治患者的直接反映,其效果是正面且有价值的。因此,脊柱手法医学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不息。当然,脊柱手法医学也与所有医学疗法一样,若诊断不明、操作不当,则会产生副反应,甚至发生意外。
詹红生、程英武两位主编及其编写团队成员,都是长期从事手法医学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工作者。詹红生是上海市名中医、石氏伤科现代传承人,他精通中医骨伤疾病,尤擅长手法及功法对脊椎病的防治,在石氏伤科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程英武生前是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所长,不仅是丁氏推拿脊柱手法的传承者,而且作为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交流东西方手法医疗期间,考察了西方的脊骨神经医学,对按脊疗法做了深入研究。回国后,他主译了《世界卫生组织脊骨神经医学基础培训和安全性指南》,作为国际按脊疗法在中国推行普及的教学标准。
中国传统手法防治脊柱病,依循于“筋骨失衡”的理论;西方手法防治脊柱病,是以脊椎“半脱位”的病理特点为依据,两者有异有同。詹、程两位教授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从临床实际到建立动物实验模型,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这本《脊柱手法医学》的编撰反映了他们的临床经验和部分研究成果。我感到,这部著作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临床与基础的结合、评估与治疗的结合、主动锻炼与被动操作的结合。在我与他们团队的接触与交流中,深深为他们的科学态度所感动。他们为了建立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的病理模型的金标准,坚持研究的伦理原则,不惜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最后取得了基本成功。
我的专业涉及传统手法与功法的临床应用,以生物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手法和功法动力学、运动学的解析,并结合神经生物学,进行生物效应的探索。但我从自己的工作中体会到,把一些退行性病变出现的脊柱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归结为脊椎“半脱位”“棘突偏歪”的说法,有失偏颇。针对此临床表现,与其用手法去矫正,不如用关节松动技术去操作治疗。詹红生、程英武主编的《脊柱手法医学》一书,对此不仅做了科学的探索,而且也提供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技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疗技术,随着人们对疾病发病原因和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医疗技术才会不断改善、提高,脊柱手法医学也不例外。
本书是詹红生、程英武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对脊柱手法医学所做的贡献。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惜英武教授不幸英年早逝,现《脊柱手法医学》一书付梓发行,也可告慰程英武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
2018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