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病例4——高分化鳞癌,浸润黏膜下层(免疫组化)

患者信息

男,75岁。

主要病史

患者因上腹部疼痛就诊,外院胃镜均提示食管上段癌可能,为进一步诊治入院就诊。

辅助检查

1.胃镜及病理

胃镜示食管距门齿约22cm可见一白色片状颗粒样隆起,伴糜烂。病理:(食管距门齿22cm)少许黏膜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癌变可疑。

2.胸部CT

胸部未见异常表现;食管病变请结合胃镜检查。

3.肿瘤指标

癌胚抗原5.45ng/ml↑,其他指标均正常。

内镜检查

食管中上段距门齿22cm气管食管压迹处9点方向见有黏膜异常,沿压迹处局部增厚,表面粗糙充血,局部轻度糜烂状,伴有白色异常角化颗粒物质。病变远端躲在压迹后方,因此范围不好估计(图2-4-1)。

图2-4-1 食管病变白光内镜表现

A、B、C、D.分别为由远及近观察

白光内镜诊断:黏膜增厚明显,考虑早期食管癌或表浅型食管癌,浸润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

NBI+ME弱放大观察见病变区呈棕色状,弱放大时见有增粗的血管。强放大观察时可见多处可见蛇形、直径不同、形状不均一的IPCL,较粗的微血管直径预测为30~60μm,考虑为B2型血管。严重区可见白色物质附着,黏膜增厚,透视度明显下降,黏膜下微血管显示模糊不清,黏膜下较深位置隐约可见较B2型明显增粗的微血管,表面结构模糊,显示不清,这些血管考虑为可疑B3型IPCL(图2-4-2)。

图2-4-2 食管病变NBI+ME内镜下表现

A.病变NBI观察;B.病变NBI+ME弱放大观察;C.NBI+ME观察见B1型IPCL;D.NBI+ME观察见B2型IPCL;E.NBI+ME观察见B2型IPCL;E、F、G.三图见白色物质附着,黏膜增厚,透视度明显下降;H、I.黏膜下微血管显示模糊不清,黏膜下较深位置隐约可见较B2型明显增粗的微血管,表面结构模糊,显示不清,这些血管考虑为可疑B3型IPCL

NBI+ME内镜诊断:黏膜增厚,透明度下降,隐约可见B3型血管,考虑浸润至黏膜下层。

食管病变行1.0%鲁氏碘液染色观察,病变区呈明显不染。染色后约2分钟再观察病变,不染区不染更加明显,但没出现红色征(图2-4-3)。

图2-4-3 鲁氏碘液染色下观察

A.鲁氏碘液染色;B.染色后2分钟

内镜诊断

食管中上段病变,见有B2型血管,伴有黏膜下可见较粗的微血管,判断为可疑B3型IPCL,判断为食管恶性肿瘤,浸润深度判断为SM1可能大,不排除SM2或更深的浸润。

治疗方案

患者年龄较大,手术治疗存在较大风险,先行诊断性ESD治疗,行精准病理评估。

行诊断性ESD,术前行黏膜下注射,抬举征阳性,黏膜下层剥离顺利,无黏连表现,完整切除病变。手术标本大体观察:黏膜组织一块,大小2.7cm×2cm×0.5cm,距周切缘最近0.5cm见一黏膜隆起,面积约1cm×0.7cm。根据内镜观察结果进行ESD手术标本的精准化切片制作,C.白圈为肉眼及内镜观察病变较重处,白色虚线为病变最重区标本切取示意图(图2-4-4)。

图2-4-4 ESD治疗及标本处理

A.ESD切除后创面,基底部清爽,肌层光滑完整,结合术中黏膜下层注射及剥离情况,病变未侵犯肌层;B.ESD手术标本行鲁氏碘液染色观察,提示完整切除病变;C.白圈为肉眼及内镜观察病变较重处,白色虚线为病变最重区标本第一刀切取示意图

病理检查

病变区域整体观(5倍放大),黑色线处为病变较重区域(图2-4-5)。

图2-4-5 病变最重区切片整体观察(5倍放大)

病变区域低倍镜观察(20倍放大),黏膜鳞状上皮增生,上皮脚延长,突破黏膜肌层,伸入黏膜下层,上皮内可见明显角化珠,增生上皮周围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小血管增生、充血明显(图2-4-6)。

图2-4-6 病变区域低倍镜观察(20倍放大)

病变区域高倍镜下观察:细胞增生紊乱,核质比升高,可见角化珠及核分裂(红圈所示),核仁明显(图2-4-7)。

图2-4-7 高倍放大

A.100倍放大;B.400倍放大

免疫组化DES显示黏膜肌层,肿瘤周围可见残存的黏膜肌层(图2-4-8)。

图2-4-8 免疫组化DES

A.20倍放大;B.200倍放大

免疫组化CK显示上皮,肿瘤组织已经浸润至黏膜下层,大的癌巢周围清晰显示散在分布单个或小团鳞癌细胞(图2-4-9)。

图2-4-9 免疫组化CK

A.20倍放大;B.200倍放大

浸润深度判断:由周围可判断黏膜基底缘做延长线(黑色虚线),测量至肿瘤向黏膜固有层生长最前端;由周围可判断黏膜肌层做延长线(黑色实线),测量至肿瘤向黏膜下层生长最前端,浸润黏膜下层约0.54mm(图2-4-10)。

图2-4-10 浸润深度

病理诊断

ESD标本:(食管)黏膜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浸润至黏膜下层(距黏膜基底最深处约1.77mm,距黏膜肌层最深处约0.54mm)。

备注:黏膜周切缘及基底切缘均阴性。

分析

本例病例浸润深度较深,术后病理提示至少是SM2,虽然ESD已完整切除病变,且基底切缘及周切缘均阴性,但治疗仍未结束,建议患者至放疗科继续治疗。术前诊断对于病变深度判断偏轻。

对于浸润范围较广,破坏黏膜肌层较多,致使在光镜下难以分辨是否有残留肌束的病例,可以选用标记平滑肌组织的免疫组化抗体帮助诊断,常用的有Desmin(结蛋白)、SMA(平滑肌肌动蛋白)、Actin(肌动蛋白)等,由于SMA、Actin往往还会显示固有层或黏膜下浸润灶周围增生的成肌纤维细胞,在日常应用中,选择Desmin标记黏膜肌较为合适。